第二卷 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217&run=13

清末,县内有坐商、官商和少量行商。交易商品以粮食、棉花、土布、食盐、估
衣等为大宗。民国初年,已有行栈、土产、油铺、酒店、饭庄、酱园、糕点、肉食、
国药等大小店铺百余家。 1916年县商会建立,吸收会员83家。1923年全县大小商号
发展到300余家。 城乡集市30余个,兴福、利城、纯化、陈户大街坊巷,店铺林立商
业繁盛,称曰“四镇”。1928年后,屡遭匪患,原来的商号、钱庄、店铺多数歇业。
1933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当时博兴商业已有所恢复,但尚未过半,全
县仅有商号130家,年交易总额82。3万元(中央银行钞票)。1936年前后,社会一度安
定,全县有行商20多个行业,从业1560人。1939年日军侵占博兴,商路隔阻,奸商投
机、垄断,屯积居奇,物价一日数增,商业萧条。
1940年秋,共产党领导的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设工商管理局,加强贸易管
理,组织商品生产,开办合作商业,打破了日伪的经济封锁,支援了人民抗日战争。
1945年8月,博兴县解放,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投资入股的合作商业发展迅猛。
到194 8年底,全县已建立12处重点供销合作社,162处联村供销合作社,以后,逐步
设立了一整套批发另售机构,成为城乡经济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
从1952年开始,有国营商业,先后设立了专卖事业、百货、纺织品、煤建、木材、
食品、药材、水产等专业批发公司,附设13个基层批发经营组。同时,个体商业也迅
速发展到90多家。1956年上半年国家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毕,全县形成
了以国营和供销社商业为主体,以集体和个体为补助的商业体系。
1958年,各行业“大跃进”、“全民办钢铁”,挪用商业流动资金,人员调作他
用, 致使资金匮乏,人员不足,商品短缺,供求矛盾突出。1959年-1961年,经济困
难,不但工业品紧张,农副产品也严重匮缺,市场价格高出牌价10倍之多,日用消费
品实行“控制销售”。
1962年经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完善商业体制,健全
规章制度,全县商业趋向繁荣。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也同样给商业带来了灾难,扰乱了正常秩序,打
破了原来的管理机制,废弃了原有的规章制度,堵塞了商品流通渠道,商业发展受到
很大影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逐步肃清左倾错误影响,
改革商业体制,改革那种统的过死、少渠道、多环节、封闭式的流通体系,建立多渠
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逐步恢复了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为主体、集体和
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商品丰富,市场繁荣。1985年全县有商业经营
单位3017个(其中个体2548个) 。从业5136人(其中个体2627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51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