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食品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206&run=13

粮食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境内无面粉加工业。农村人口食用面粉是
用石碾石磨,自磨自用;城镇署衙人员食用面粉由济南等地购进。1956年建立博兴县
第一个面粉加工厂,日(24小时) 产小米粉15000公斤,豆粉、玉米粉5000公斤、小麦
粉5000公斤,高“粮粉15000公斤。1965年7月,面粉厂扩建,年产标准面粉7100吨。
1985年加工标准面粉6643吨,年工业总产值达224万元。
到1985年, 全县乡、村已办起5个面粉厂,分布在湖滨、曹王、闫坊、庞家、蔡
寨等乡镇。1985年工业总产值31万元。
1980年粮食局面粉厂设立面条加工车间,建筑面积183.88平方米,将3台单式手
摇面条机改为整体机动,班产面条400公斤。是年生产150吨,1984年生产95吨,1985
年生产88吨。1983年粮食转运站建起面条加工车间,面积59.4平方米,班产面条650
公斤,到1985年班产面条1250至1500公斤。
禽畜饲料加工始于1983年,粮食局转运
站建立饲料加工车间1处,每小时生产饲料1吨。1984年生产饲料54万公斤,1985
年生产76.6万公斤。 主要用于鸡、猪、兔、鱼等的饲养。1985年西辛安饲料加工厂
生产饲料650吨。博兴县农业局于1984年建小型饲料厂1处,不定期的生产鸡饲料供应
县城居民养鸡。
农村于1958年开始出现专用粉碎机加工面粉,以代替古老的石磨、石碾。到60年
代遍及全县, 几乎村村皆有。1965年全县农村有粉碎机156台,1985年全县有粉碎机
1007台,(历年数见《农业志》)。
糕点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境内糕点加工都是私人经营,有的几人
合伙, 自产自销,各乡镇都有糕点铺。县城有4家。手工操作,工艺水平较低,只能
生产月饼、口酥、饼干等低档品种。
1957年秋服务局食品经理部创建糕点车间,生产月饼供应市场。设备简陋,手工
操作,日产25至30公斤。同年,各区供销社也陆续建起食品加工厂,生产月饼、饼干
等。 1962年部分公社也相继建立了小型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供应市场。1972年3月
县食品厂自制了合面机和冲压式饼干机,使糕点加工开始由手工操作部分改为机械化
生产。1977年开始生产较低档的水果糖。1980年开始用电器烘烤制作糕点,当年产糕
点259.32吨。 1982年粮食局建糕点加工车间,面积4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万
元,班产糕点250公斤。1983年食品厂购进远红外线烤箱1台,开始生产面包。1985年
为境内糕点加工业的转折点。 4月食品厂与北京市糕点一厂实行经济联营,引进北京
市糕点生产技术和配方,生产高档的北京糕点。同时,增设老年、儿童食品生产线,
年产量1000吨,品种有龙凤酥、桂花棋子、葱油香酥、夹心枣泥块、麻酥、杏仁酥、
椰子饼、状元饼、桃酥等。月饼品种有提浆、青梅、玫瑰、果仁、五仁、鸡丝、自来
红等。 年产糕点403.18吨。精制北京糕点和普通北京糕点两种定型盒装产品供不应
求。乡镇供销社办的9个糕点厂,年产糕点21万公斤。粮食局糕点车间生产35127公斤。
博兴县所产糕点基本满足当地供应,同时销往滨州、东营、淄博等市。。
酿造业 境内的酿造业产品主要是酱油、食醋和白酒。
酱油、食醋的生产,清末民国期间,境内有生产酱油食醋的酱园两处,一处在东
关,字号“德泉涌”,从业2人;另一处在陈户村,字号“德源酱园”,从业3人,年
产酱油35000公斤, 产食醋37500公斤。 另有奄制小菜作坊2处, 一处在南隅,字号
“海丰” ,从业2人;一处在兴福,字号“永增厚”。1945年万兴成于第六区康坊村
建小型酱园1处,这是境内第一个公办酱园。1949年4月酱园迁往陈户村(今属陈户镇),
有职工5至6人, 用土法、手工操作生产酱油、醋,年产值23000元左右。1957年各区
供销社陆续建立起酱菜食品加工厂,生产酱油、食醋及豆酱、面酱、酱菜等。1959年
博兴县食品厂从陈户酱园调进技术人员,开始生产酱油和食醋,逐渐成为博兴县酱油、
食醋生产的骨干企业。1960年县食品厂引进了化学速成法生产味精酱油。在豆饼中加
适量盐酸(Hc1),加热发酵,再加氢氧化钠((NaoH),水淋而成。此工艺生产的酱油质
量低劣,1971年停止,改用发酵法生产酱油。先将豆饼、麦麸加水蒸熟制成大曲,发
酵后淋成酱油。1981年食品厂建立化验室,对酱油、食醋实行理性指标检验。同年,
店子乡利城村建立酿造厂, 以生产食醋为主,年产370余吨。1982年,县食品厂筹建
酿造车间。 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配1.25吨锅炉,1983年夏投产,年产酱油1000
吨,结束了酱缸生产酱油的历史。1985年县食品厂生产酱油673.5吨,食醋27.5吨。
乡镇供销社办酿造厂8个,均在小清河以北,生产酱油26万公斤,食醋8万公斤,工业
总产值13.3万元。
白酒,清代农户个体酿酒者已比较多。民国22年(1933年) ,境内专事酿酒者有7
家,他们以高粱、黍、麦曲用手工操作酿酒。年产高梁酒15万公斤,红谷酒5000公斤,
价值6.3万元,尽于当地销售。
1956年下半年, 于今博城六路东段北侧,县联社建立酿酒车间,占地3133.5平
方米,由手工操作酿酒。车间隶属县联社食品经理部,产品由县联社专卖处销售。生
产两个月便停产。1959年1月归属博兴县工业局,更名为博兴县酒精厂,直到1984年,
为境内唯一生产白酒的企业。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村办酿酒业开始出现,到1985年曹一、闫橱、安柴、河东、王圈、逯桥、马庄等村,
先后建起了小型酿酒厂,年产白酒2500吨。其中,闰橱村酒厂规模最大。它建于1984
年,年产白酒1000吨。目橱的“新胜”牌白酒和王圈的“齐湖”酒在当地有一定声誉。
到1985年,全县生产白酒近5000吨,工业总产值399万冗。
博兴县酒厂,坐落于博城六路东段北侧,胜利三路中段东侧,其前身是商业专卖
处于1957年投产的酒精车间。 1959年1月酒精车间转归县工业局管理,更名为博兴县
酒精厂, 有职工15人。是年8月至1960年9月,因遇国民经济困难而停产。1961年酒
精厂设白酒组、 曲房组、 管理组、供销组、财务组,有职工42人,年产白酒18吨。
1970年施行液体发酵新工艺。1971年增加制糖业,生产白糖、红糖、花糖、饴糖等。
博兴县酒精厂更名为博兴县糖酒厂。厂内生产机构改设为白酒车间、曲房车间、制糖
车间、制修车间等。年产白酒267.47吨,糖近100吨。1975年安装年产5000吨的不锈
钢酒精蒸馏塔。翌年投产,白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生产机构增加瓶装酒
车间、锅炉车间、酒精车间、液体车间等,职工增加到153人,生产白酒785.12吨,
产糖205.32吨。 1981年更名为博兴县酒厂,厂部管理机构由组改为科。1984年投资
万余元改造锅炉, 热效率达到67.3%。1985年,厂部设生产科、行政科、办公室、
财务科、政工科、设备科、基建科、技术质量科、保卫科、供销科等管理机构;生产
机构有酒精、锅炉、制修、曲房、固体、瓶装酒等6个车间;有固定职工328人,临时
工370名。 全厂占地73337平方米,其中厂房车间生产面积11058平方米。有固定资产
原值190万元,动力机构设各815.7千瓦/241台,年产白酒2243.36吨,工业总产值
399万元,上交利税1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