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纺织、鞋服、地毯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203&run=13

纺织业 手工纺织业在博兴县出现较早,清朝时期已遍及全县。民国20年 (1931
年)建立的民生工厂设有机织科,生产品种有斜纹、哗叽、柳条等布,年产机织布800
匹(合16998.4米),还有被面、褥面等。民国22年(1933年)全县家庭纺织已有近5000
家,织土布8万匹(合169.98万米)。万兴成纺织合作社制造大纺车72辆,拉梭机14张,
恍线车94辆。1943年纺织土布14万多匹(合287多万米) ,1945年与1946年共织土布27
.99万匹(合574.35万米),1948年织土布16万匹(合328.32万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境内纺织业仍以手工纺织为主,由于棉花施行统购政
策,妇女主要参加田间劳动,机织布大量投放市场,纺织户与生产人员逐年减少。到
60年代家庭纺织仅限于产棉区。农户有少量的自纺自织自用。70年代,自纺基本绝迹,
少量农户只是买线织布以自用。以麻为原料的纺织业遍布湖滨、寨郝、店子、蔡寨等
乡镇,所产绳经基本能满足本县所需。70年代末期,境内出现了专事纺织的工厂。
博兴县麻纺厂, 坐落于博城新城区东北角,南邻工艺美术一厂。该厂于1980年7
月建成投产。到1985年,占地面积2506平方米,职工175人,两个生产车间,主要产
品为麻袋,年产25万条。主要品种有:①6635标准麻袋,规格为107cm×74cm×927g;
②6632平纹麻袋,规格为44×26×214cbs;②6632专用小麻袋,规格是90cm×58cm×
6488。另外,还生产各种麻线,有双股、三股,四股等,还生产少量麻布。1980年生
产麻袋84920条,1981年生产374015条,1982年生产313162条,1983年生产281143条,
1984年生产80466条,1985年生产麻袋160588
条。
店子乡针织厂, 是店子乡的乡办企业;1977年建厂,占地1.07万平方米,主要
产品是捻线和手套。 年产手套50万付,各类合股线100余吨,线团10余万个,年工业
总产值20余万元。
另曹王、陈户、尹楼、大肖、北关等村也建起织布厂,生产棉坯白布。
制鞋业 制鞋工业在境内出现较晚,50年代以前,农村自做自穿,城镇市场出售
者,一是外地贩入,二是农村妇女缝制少量布鞋上市,无左、右脚之分。1955年,成
立鞋业生产合作社,境内始有制鞋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布鞋和少量皮鞋。
布鞋有布底和皮底两种。单鞋式样以园口、五眼为主,问有部分橡筋口。棉鞋多
为元宝口、高腰、五眼、偏口等。面料以国呢、灯芯绒、礼服呢为主,都分左右脚。
1956年生产布鞋9280双。1960年使用橡胶底,式样仍以五眼居多。1963年采用塑料底。
直到1969年, 每年生产布鞋10000~20000双之间。1970年达到高峰,生产布鞋35530
双。1971年至1980年,年产量又降为10000~20000双。以后,产量逐年下降,到1985
年,布鞋生产停止。
皮鞋生产始自1956年, 年产不足300双, 到1968年,年产量最高不超过400双。
1970年, 增至1000双,1971年至1975年,又下降为200~300双。1976年上硫化新工
艺,当年生产硫化皮鞋15130双,1977年增至46700双,1979年,销路不畅,产量降至
万双左右。 1980年新上模压皮鞋,翌年即生产49000双,后产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
降到11500双。
博兴县皮鞋厂,建于50年代中期,截止1985年,境内制鞋工厂只此一家。1955年
9月今店子乡利城村建立鞋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7月迁至县城,更名为博兴县第一鞋
业生产社。是年,龙居乡刘家鞋业生产合作社亦迁至博城,更名为第二鞋业生产社。
1959年春,两个鞋业生产社与被服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博兴县被服鞋帽厂。厂址在博兴
城东关,1970年迁往博城五路东段北侧。1976年更名为博兴县鞋服厂,有职工40余人。
固定资产原值40余万元。1980年1月鞋服分家,建立博兴县皮鞋厂,年产能力30万双。
至1985年年底, 厂区面积1.36万平方米,设有制鞋生产车间和炼胶车间及两个门市
部。 固定工63人,临时工31人。固定资产原值7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33.8万元。职
工年均收入585元。主要生产各种尺码的男女皮鞋。产品大部县内销售。自1980年后,
逐渐销往山西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等省及本省的济南、青岛、泰安、
淄博、滨州、德州等市。
服装业 民国以前没有服装加工业。40年代初期,博兴镇椒园村高金春购一部美
国产缝纫机,揽活加工。因战乱不断,服装业没有得到发展。
1951年, 成立同意服装帽店,承揽另活加工业务。1958年开始生产商品成衣。
品种有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友好服、港衫、男女裤、棉短大衣等。面料有蓝平
纹细布、斜纹等。直到70年代末期,服装款式,花色品种一直以国防服、中山装、短
大衣为主,颜色以蓝、草绿、黑为主。进入80年代,增加了青年装、喇叭裤、男女衬
衣、西装、男女卡克等。生产规模有了扩大。县服装厂在博兴镇、庞家、湖滨、寨郝、
阎坊、纯化等6个乡镇及安柴、院庄、东关、大营、小营、椒园等6个村设立了加工点。
另外,曹王镇办的时装厂,寨郝乡办的被服厂也相继投产,年产值达20余万元。全县
服装生产基本满足本县的市场需求。
男装有中山装、国防服、西式长裤、衬衣、短袖两用衫、单排纽西装、卡克衫、
军式大衣、 西式呢大衣、贴袋青年服等。其中,中山装上衣四个明袋,国防服上衣4
个暗袋,是主体服装,占服装产量的70%,老、中、青皆宜。西式呢大衣、卡克等式
样,80年代,在青年中流行较广。
女装有女式两用衫、女式西装、尖驳领双排扣女西服、香蕉领女式上衣,女式风
雪衣、女式呢大衣、女衬衣、女式呢短外套、中西式女棉袄、女式短风衣等。
其产品大部在境内销售,部分产品销往济南、泰安、淄博、滨州、东营、邹平等
地。
服装厂 1951年在椒园村建立同意服装帽社。1953年改为博兴县鞋服筹备小组,
并在县城、陈户、湾头、纯化等地设立加工点,承揽来料加工业务。1954年成立博兴
县服装鞋帽社,1958年社址生产车间在东关,门市部设在老城里,主要生产村衫,由
商业部门包销。1959年与第一、第二鞋业生产社合并为博兴县被服鞋帽厂。1970年春
迁往博城五路东段北侧。1980年1月与制鞋分家,成立博兴县服装厂,4月,厂址迁往
胜利四路南段路西。
1953-1985年服装产量表
┌──────┬────────┐
│ 年 份│ 产 量(件)│
├──────┼────────┤
│ 1953 │ 810 │
├──────┼────────┤
│ 1957 │ 32730 │
├──────┼────────┤
│ 1965 │ 12500 │
├──────┼────────┤
│ 1970 │ 18995 │
├──────┼────────┤
│ 1975 │ 39851 │
├──────┼────────┤
│ 1980 │ 247200 │
├──────┼────────┤
│ 1981 │ 269300 │
├──────┼────────┤
│ 1982 │ 166200 │
├──────┼────────┤
│ 1983 │ 175900 │
├──────┼────────┤
│ 1984 │ 174000 │
├──────┼────────┤
│ 1985 │ 183800 │
└──────┴────────┘
博兴县服装厂为县属集体企业。 到1985年,厂区面积为11387平方米,固定职工
57入, 固定资产原值28.3万元, 设裁剪、 缝制、 烫熨3个生产车间,年生产服装
71400件,工业总产值60万元,利润0.4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772元。
毛地毯 毛地毯在博兴县属新兴工业,织地毯工艺在1976年由惠民县传入境内,
同年,安柴村织出第一床毛地毯。到1979年逐步完善了染线、图案、织作、平毯、水
洗、整修等工艺。1981年又增加化学洗毯新工艺,使地毯面增添光泽,提高质量。
地毯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毛纱,采用优质羊毛混合毛制成。经线和纬线采用国棉一
级棉纱。产品除地毯厂直接生产外,大部产品由社会生产,到1985年生产点31个,织
机375台, 从事织毯人员1124人。社会生产的产品送地毯厂验收、加工整理。合格品
送往青岛经山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外销。
境内生产海鸥牌地毯, 有40多个花色,170多种规格。主要品种有:东方地毯、
改良毛地毯、 改良毛东方地毯。 1981年生产1257平方米,1982年生产2022平方米,
1983年生产2831平方米,1984年生产3224平方米,1985年生产3700平方米。产品销往
美国、瑞士、意大利、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博兴县地毯厂,坐落于博城胜利二路北段西侧,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生
产手工裁绒地毯。 1981年4月工艺二厂毛地毯车间分出,成立博兴县地毯厂。1985年
末, 厂区占地9024平方米,有固定职工93人,工业设备总值20余万元。厂内设9个生
产车间, 织毯机89台,生产工人343人,工业总产值164.4万元,利润1.2万元。职
工年人均收入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