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河沟排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191&run=13

洪涝是博兴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系统的防洪除
涝工程,洪涝灾害难以抗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到1985年县内汇水面积
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16条,分属小清河水系和支脉河水系,由地区、县统一安排治
理。境内河沟总长287.76公里,设计除涝面积369平方公里,除涝能力402.3立方米/
秒,为1964年雨型除涝流量440.46立方米的91.34%。
小清河:1949年后,在原干流的基础上进行过多次复堤切滩。1964年特大洪水后,
在省地统一安排下对原堤加固,经过治理,泄洪能力达330立方米/秒,排涝能力200
立方米/秒。 排涝水位8.7~5.5米。同时又于北侧新建700米宽溢洪道。设计泄洪能
力700立方米/秒, 实际泄洪能力500立方米/秒;设计防洪水位11.28~7.95米,高
于堤外地面3.5~1.6米,常使两岸受洪水顶托形成内涝积水,1979年在溢洪道内开挖
子河,排涝能力200立方米/秒,排涝水位10.3~9.2米,低于堤外地面,已挖成张义
公路以东部分。因出口不通,尚不能发挥效益。
预备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知县李元伟为分小清河水势而主持开挖。康熙
六十年(1721年)进行加宽、加深。1965年4月由惠民地区组织邹平县1800人再次开挖。
工程分东西两线进行, 东线为张义公路以东至金家桥,切滩搬堤,展宽河道6.6~10
米,西线自张义公路至会城湖,整修河道,全河普遍加深1~3米不等。工程历时44天,
做土方140.9万立方米,用工46.5万个,用粮72.5万公斤,投资172.2万元。
1977年、 1982年分别进行两次疏浚;至1985年,预备河设计排涝能力为160立方
米/秒, 排涝水位8.5~6.5米,高于两岸地面,实际排洪能力低于150立方米/秒,
仅为设计的95%。
兴福河为预备河支流,1969年开挖,源出兴福乡初桥村南,向西流至曹王北折向
北沿张义公路东侧, 至寨郝乡柳桥村南入预备河,全长15公里,河道宽6~18米,排
涝面积75平方公里,接送临淄、桓台56平方公里客水。入预备河口排洪流量为54.7立
方米/秒。
向阳沟、渔沟子、会战沟等预备河支流均为排灌及调水补源而开挖。排涝能力均
可达1964年雨型标准。
分洪河为预备河支流,已年久失修,与预备河平行的乌河即古小清河已废除。
东部边界上的广博河,于1965年开挖,主要排广饶县客水,境内担负店子乡排水
任务。
支脉河:境内汇水面积592平方公里,干流及三号沟、北支新河由地区统一治理,
主要起排涝改碱及排泄灌区尾水作用。干流自1962年进行五次取直、疏没治理,1985
年已达1964年雨型标准,出境处排涝水位4.57米,流量156立方米/秒。
三号沟于1949年开挖,原为排泄高青县大卢湖水,1956年后作为打渔张、刘春家
引黄灌区排水系统而疏通。1968年、1973年进行两次整修,入支脉河口处排涝能力50
立方米/秒,为1964年雨型标准的92%。
北支新河(原名跃进河)于1975~1977年开挖,深4-5米,完成土方1亿立方米,用
工日451万个。入支脉河口处设计排涝能力143立方米/秒,为1964年雨型标准的84%,
排涝水位7.66~5.20米,低于两岸地面2.5~3.5米,由于河坡坍塌及灌区泥沙排入,
河底已普遍淤积0.6米。从庞家乡红星村开始至陈户镇耿家河底淤高1~1.5米以上。
1964年开挖打渔张河,全长37公里,上游深2.5~3.5米,下游深3.4~4.5米,底
宽6~7米, 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设计除涝面积229.95平方公里,最大泄洪流量74
立方米/秒。 动用土方410万立方米,砌石5144立方米,用工187万个,投资213.5万
元。
1957年开挖截渗河(张洛沟),1971年进行疏浚扩建。深3~4米,底宽16米,全长
13公里,汇水面积86.65平方公里,除涝能力34.5立方米/秒。
胜利河(原名桓无运河。又名张棣运河)于1958年开挖,1959年竣工,为境内北水
南调的大动脉。
1958年新开挖清干沟三号支沟以南段,原线于1963年疏浚。主要承担打渔张灌区
一干东和二干以西的排水任务。
工农河为油田防护工程,于1975年开挖,上游段在阎坊乡牛家村南入北支新河,
东段西起纯化西南向东沿广青将路北侧,出境后入支脉河,两段总长23.5公里,境内
长22.5公里, 流域面积64.15平方公里,设计标准为1964年雨型,除涝能力35.4立方
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