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支脉河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182&run=13

支脉河, 1967年前称支脉沟, 开挖于明成化九年 (1473年)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博兴知县李元伟主持对军张闸以下支脉河重新开挖治理,加深加宽,恢复
分小清河水势之功能。
清乾隆五年(1740年),挑修支脉河,西起军张坝,东抵博兴城南门桥,一律按宽
十丈,深六、七尺至一丈施工。而从南门桥以下至县境下界,仅于河床开挖一线之沟,
仍不能承泄层层积逆之水。乾隆六年和乾隆三十五年又行两次疏浚。乾隆二十七年,
发十三县民力大开支脉河。自博兴傅家桥向东至入海尾间,挑淤塞,培堤捻,以面宽
六丈,深七尺(营造尺,1尺合0.32米)为率。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将支脉河截弯取直,展宽筑堤,开引河注入博兴龙注洼
(今龙河洼),并自龙注洼下口注入小清河。
民国31年(1942年) 对支脉河进行治理,用工4~5万个。在流沙段开挖9公里长的
窄沟,泄出部分积水,但限于时间人力,未能彻底开通,又加河坡太陡、土质过松,
滩塌严重,2年内完全淤塞。
抗日战争胜利后, 博兴县政府领导人民于1946、1947年在流沙段挖深1.5米。但
因未全段挖通,河坡设计较坦,流水迟缓,淤积严重,治理仍未见效。
1948年10月26日, 博兴、高青、蒲台、广饶四县15000民工挖掘支脉河,自博兴
刘官至广饶太平桥, 全长52.5公里,施工标准为宽12米,深3米。11月底竣工,博兴
县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
1949年4月,渤海行署决定治理支脉河。境内自东三村(大营、小营、辛庄的合称)
至刘官庄(今阎坊乡刘官)段,全长19323米,由博兴、高青、广饶3个县7000人上工,
自24日开工,5月23日竣工,共动土方270246立方米。6月,博兴县对支脉河再次. 治
理, 县组建指挥部,调用城关、柳桥、陈户、兴福、店子、阎坊、通滨区劳力11500
名, 并配区、乡、村干部136人。工程完成支脉河一、二、三号支沟的开挖,修做土
方60万立方米。
1965年对支脉河分两段截弯取直,第一段自高城西(属高青县) 至博兴城南,长1
6.55公里;第二段自打渔张一干渡槽至二干渡槽,长12.5公里。由高青、博兴、广饶
3个县在麦收前修做完工。完成土方385万立方米,工日204.5万个。
1967年对支脉河按鲁北1964年雨型除涝标准治理,工段为26十500一39十600,长
12.5公里。
支脉河虽经多次治理,但部分支流仍大于主河道,不适应改碱排涝要求。1971年
4月1日, 惠民地区支脉河工程指挥部调集邹平、桓台、垦利、高青、博兴、广饶6县
6.4万民工, 对高青县吉池沟至广饶县防潮闸99.5公里的河段扩大治理,打渔张河入
口以下按1964年雨型加大80%治理。于5月中旬竣工,完成土方650万立方米。
1977年疏竣防潮闸至跃进河入口段长48.25公里, 由惠民地区水利局组织测量、
设计和施工。设计排涝标准按鲁北1964年雨型加大60%,防洪标准按1961年雨型加大
30%。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是年春调集邹平、桓台、高青、博兴、广
饶5县3万民工, 进行防潮闸至广饶邵家桥35.15公里河道治理,完成土方1108万立方
米, 工日672万个。第二期工程自邵家桥至跃进河入口段长13.1公里,调以上5县8万
人赴工。博兴工段长4.8公里,出工21500人,完成土方84万多立方米。
1977年治理后, 支脉河深达4~5米, 底宽40米,上口宽60~70米,最大行洪为
156立方米/秒。自1962~1981年底,完成建筑物46座,其中桥42座,渡槽4座,总计
完成土石方1959.3万立方米,工日931万个,投资1288.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