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129&run=13

地下害虫(包括蝼蛄、蛴螬、金针虫、大小黄地老虎等) 建国前普遍发生,作物
严重缺苗断城。1956年推行砷石毒谷、“六六六”毒谷撤在犁底防治,受害面积下降
50%。60年代推广滴滴涕、敌百虫拌种和“六六六”毒土、毒谷并用,效果显著,受
害减少。80年代推广“3911”、乐果拌种,结合毒饵防治,基本控制危害。
蝗虫 又叫飞蝗、蚂炸、土蝗。40~50年代发生频率高,危害大,人工捕打,无
药物防治。 1961年全县发生10余万亩,密度3令以下每平方丈200 (合28.22平方米一
700头,飞机喷洒0.5%“六六六”粉防治5~6万亩,其余人工捕灭,基本控制发生。
1964年境内大发生, 面积19万亩,推广1%“六六六”喷粉和人工捕打相结合,重点
消灭孽生地。此后,未出现大发生年份。
粘虫 又名籽蝗,主要危害谷子、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40~50年代三
代粘虫危害严重,发生频率较高。1946年全县发生30余万亩,县政府成立灭虫指挥部,
县长唐鲁夫亲自指挥,深入田间捕打,受到中共渤海地区党委嘉奖。1956年、1960年、
1961年全县平均发生面积36万亩,其中20万亩虫口密度100~200头/平方米,严重地
块叶片被吃光。 使用25%滴滴涕乳剂250—300倍液、6%可湿性“六六六”粉混合喷
洒效果显著。70年代作物密度加大,水浇条件适宜一、二、三代粘虫繁衍,一代危害
小麦,二代危害夏玉米(间作),三代危害早秋作物。至1980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20~
25万亩,仍占粮田面积30~35%。进入80年代,在使用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磷杀虫剂
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速灭杀丁”、“敌杀死”等菊脂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混合液。
1985年全县基本控制危害。
蚜虫 俗称“蜜虫子”,分为棉蚜、麦蚜、高粱蚜、大豆蚜、玉米蚜、花生蚜等。
建国前,发生面积广,频率高,危害严重。4月下旬蚜虫从野菜迁移到棉田危害棉苗,
6月上旬为高峰期。农民使用撒热土、干灰和棉油皂、烟叶水等办法防治,效果不大。
1956年开始使用可湿性“六六六” 和“石灰硫磺合剂” 防治。60年代和70年代推广
“滴滴涕”、“1605”、“1059”、“3911”和乐果等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1970
年棉蚜发生9.5万亩, 经防治挽回损失37.1万公斤皮棉。70年代初期,杂交高粱地块
严重发生高粱蚜,同时大豆蚜、玉米蚜相继危害。1977年小麦蚜虫特大发生,全县45
万小麦有34。3万亩受到严重危害,农药防治31.3万亩,挽回损失261万公斤。80年代
后,蚜虫得到基本控制,没有发生大的危害。
小麦红蜘蛛 建国前,发生严重,年均危害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35%以上。50~
60年代下降到15%左右。70年代大量实用“石硫合剂”和甲铵磷等低毒高效制剂,危
害面积得到控制,1980年后很少发生。
玉米螟 其幼虫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大敌,发生频率高,面积大,危害严重。
1956年全县发生面积占玉米、高粱、谷子总面积的80%,严重地块每棵有虫2~3头,
多者达3~30头。 用“六六六”毒土和毒水灌心办法防治幼虫,人工捉拿成虫。1977
年再度大发生,全县23.6万亩玉米普遍受到危害,在使用“六六六”毒土、毒水基础
上,推广“六六六”、“滴滴涕”颗粒剂,将颗粒置于喇叭口中,随玉米生长,而长
期维持防治效果。防治21.8万亩,挽回损失24.7万公斤,80年代基本控制危害。
大豆造桥虫 又叫“透风虫” 。 建国前,有发生无防治,50年代,人工捕打。
1964年发生面积9.8万亩, 推广“六六六”、“滴滴涕”药液防治,挽回损失24.5万
公斤,70年代中、后期控制危害。
大豆食心虫 又叫豆英螟,境内经常发生。1958年后,推广抗虫良种和农药防治,
效果显著,70年代已少见。
豆天蛾 其幼虫又叫“豆虫”,苟暝7月中、下旬产卵,8月上、中旬孵化幼虫,
开始危害,3~5令危害最大。建国前发生严重,个别地块绝产。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
组织农民,曾一天捕打豆虫上千公斤。1956年推广0.5%“六六六”粉喷洒,每亩1.5
~2.5公斤,消灭3令以下幼虫,效果良好。后推广可湿性“六六六”、“滴滴涕”等,
有效地控制危害。80年代较少发生,均不成灾。
棉铃期害虫 主要有盲椿象、棉铃虫、红铃虫等,严重危害棉花蕾铃,造成脱落
减产。 1958年推行0.5%“六六六”粉和“滴滴涕”粉混合喷洒,每亩1.5~2公斤,
或25%“滴滴涕”乳剂和6%可湿性“六六六”混合,每亩药液200公斤,喷洒2—3次,
结合摘拾残花、落蕾、铃和棉花仓库喷药消毒、晒花等综合防治。到70年代危害减少,
80年代随着抗病虫品种的推广,基本控制危害。
稻包虫 又叫卷叶虫。 1965年前有发生无防治。后推行0.5%“六六六”,亩喷
粉1.5~2公斤, 或6%可湿性“六六六” 和25%“滴滴涕”300倍液,或用0。1%一
0.5%液喷雾,消灭4令前幼虫。70年代药物防治与人工捕打相结合。80年代,控制危
害。
烟青虫 40年代靠人工捕打,60年代推广“六六六”、“滴滴涕”和有机磷农药
喷粉”或喷雾,减轻危害,70年代控制发生。
粟灰螟 建国前有发生无防治。60年代以农药喷粉或雾,效果明显,70年代危害
减少,80年代绝少发生。
利用天敌防治虫害:
境内共有害虫天敌3界2门4纲12目52科123种,其中捕食性66种,寄生性53种,病
原微生物4种。 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对天敌的保护、繁殖和利用,在防治病虫害中
收到良好效果。麦田中害虫天敌有瓢虫、蚜茧峰、八节黑猪椿、食蚜蝇、蜘蛛等。玉
米田中有赤眼蜂、玉米螟历寄蜂、草玲、粘虫白星姬蜂、金光小寄生蝇等。棉田中有
七星瓢虫、草蛉、胡蜂、细腰蜂、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白色食虫虻、三突花蛛、
褐纹蟹蛛、 花背跳蛛、黑色蝇虎等。1975年一1978年全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3万
亩,挽回玉米损失15—20万公斤;生产“7216,,生物菌防治玉米、小麦、大豆、棉
花等作物的鳞翅目害虫(地下害虫、粘虫、豆虫、造桥虫等),使5000余亩作物免受虫
害,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