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病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128&run=13

小麦锈病 俗称“疽病”,包括叶锈、条锈、杆锈。40~50年代叶、条锈并发,
危害严重。1963年,叶锈大发生,发病占总面积80%,减产30%。1964年推广抗锈品
种后一般年份发病10万亩,占总面积25%。1973发病达30万亩,占总面积的60%以上,
故再次更换抗锈品种, 推广泰山1号、4号、5号和济南13号等,80年代综合药物防治
使发病率降低,危害得到控制。
小麦散黑穗病、杆黑粉病 建国前经常发生,危害严重。50年代一般发病10~12
万亩,60年代始,采取更换品种和浸种、农药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了危害,80
年代绝迹。
玉米叶斑病 属偶发性病害, 但危害严重,可减产20%左右。60年代推广双跃4
号、150和农大20等抗病品种,发病面积大量减少,70年代中期控制危害。
谷子白发病 境内普遍流行,危害严重。50年代中期,推广西力生拌种,发病率
下降,后引进抗病新品种,70年代彻底控制危害。
高梁黑穗病 建国前后,发病面积大,危害重,有的减产15~20%。1958年后引
进抗病品种,发病率下降,70年代极少发生。80年代绝迹。
地瓜黑斑病 1954年, 从胶东引进秧苗, 传入病源,中、北部发生尤为严重。
1957年全县窖存地瓜500万公斤,因黑斑病腐烂175万公斤。自60年代始,改种抗病品
种,铺施熟肥和温汤浸种,发病减少,80年代少有发生,不足成灾。
黄烟炭疽病 40年代有发生,50年代中期发病率达50~80%,末期喷洒“波尔多
液”等农药防治,发病率减少,70年代后极少发生,远不成灾。
棉花立枯病、炭疽病和黄枯萎病 合作化前立枯病、炭疽病严重,有的缺苗断垅
50—60%。1956年后,推广温汤浸种,赛力散、西力生拌种和更新传统品种,60年代
已基本控制。70年代末,因引进鲁棉1号传入黄枯萎病,危害严重。1981年抽查174个
大队,发病3.83万亩,占抽查面积的14.5%,其中重病田4803亩,轻病田21243.2亩,
零星发病12256.8亩,绝产656.7亩。从1980年至1984年推广中棉种10号和鲁棉2号、6
号等抗病品种,黄枯萎病得到控制,危害大为减少。
水稻瘟病、白叶枯病 60年代初、中期
发病较轻,70年代渐趋严重。后实施改种抗病品种,农药拌种,追施熟肥,拔除
病株等综合防治,1978年后基本控制发病,危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