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1&rec=8&run=13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
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干劲一鼓再鼓,决战
2005”的总体要求,突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主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
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7.2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89.10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01.66亿元,增长22.9%,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85亿元, 增长3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9%,是拉动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增加值176.51亿元,增长12.6%。人均GDP
达18031元(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达2201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2165个,其中投产项目1028个,在
建项目1137个, 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0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5.2%。飞机上天、汽车
上路、轮船下海目标基本实现,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3.01亿元,增长22.5%,占全市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
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5%。 民营经济实交税金24.98亿元,增长30.6%,占全部
税收的比重达到41.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城乡、区域发展
不够协调;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建设及环
境保护等工作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5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 比上年增长7.4 %。 粮食总产236.19万吨,人均占有636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
平20%以上, 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小麦、玉米单产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
397公斤和445公斤。 棉花种植达12.85万公顷, 减少20.7%,产量15.17万吨,减少
23.3%。其他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
┌───────┬──┬───┬───────┐
│指标 │单位│绝对量│比上年增长(%) │
├───────┼──┼───┼───────┤
│粮食 │万吨│236.19│27.6 │
├───────┼──┼───┼───────┤
│夏粮 │万吨│110.88│27.0 │
├───────┼──┼───┼───────┤
│秋粮 │万吨│125.31│28.1 │
├───────┼──┼───┼───────┤
│棉花 │万吨│15.17 │-23.3 │
├───────┼──┼───┼───────┤
│蔬菜(不含瓜类)│万吨│248.79│0.2 │
├───────┼──┼───┼───────┤
│水果 │万吨│67.94 │23.5 │
├───────┼──┼───┼───────┤
│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105.46│-0.2 │
├───────┼──┼───┼───────┤
│牛年末存栏 │万头│77.65 │0.3 │
├───────┼──┼───┼───────┤
│羊年末存栏 │万只│96.93 │-1.2 │
├───────┼──┼───┼───────┤
│肉类产量 │万吨│32.84 │18.2 │
├───────┼──┼───┼───────┤
│猪牛羊肉 │万吨│21.73 │7.3 │
├───────┼──┼───┼───────┤
│禽肉 │万吨│10.10 │52.6 │
├───────┼──┼───┼───────┤
│禽蛋 │万吨│20.46 │2.0 │
├───────┼──┼───┼───────┤
│奶类 │万吨│9.29 │-23.4 │
└───────┴──┴───┴───────┘

林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林木覆盖面积27.99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2个百分
点。绿色通道建设1608.8公里,新建农田林网48.39万亩,高标准村庄、学校绿化412
个。全年水果产量实现67.94万吨, 增长23.5%。 其中主要增长点在冬枣, 冬枣产
量达17.59万吨,增长1.12倍,面积超过5万公顷。“滨州冬枣”已叫响全国,走出国
门。全市新上高酸苹果3400公顷。
畜牧业、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肉类总产量32.84万吨,增长18.2%。水产品
产量33.9万吨, 增长8.1%。 其中海洋捕捞8.7万吨,海水养殖12.21万吨,淡水养殖
7.31万吨。“名、特、稀、优”水产品养殖逐渐形成规模,海参养殖从无到有,渐成
气候。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482.82万千瓦,增长3.5%。
机耕、 机播、 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8.8万公顷、43.4万公顷和23.2万公顷,分别增长
36.7%、 4%和-1.2%。 农村用电量9.23亿千瓦小时, 增长11.9%。全市100%的乡镇和
98.8%的行政村通了客车,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 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
86.2%。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至年底,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60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9个,入会农民达8万人。已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
个,省级示范区4个, 市级示范区15个,县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65个,面积9.61万公
顷。标准化生产基本涵盖了全市的主要名、优、特农产品。已认证农产品总数71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1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工业兴市”战略及“1238”工程成效显著,生产
和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
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下同)新增441家,达到997家,
实现增加值3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比重有所降低。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89.02亿元,
增长55.8%,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5.83亿元,增长26.7%,
轻工业增幅快于重工业29.1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65.4: 34.6变化为
62.0:38.0,重工业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
支柱企业、 行业作用突出。 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9.77亿元,增长
35.2%。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7家,销售收入合计1017.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
的84.8%, 其中2家过百亿元的魏桥创业集团和滨化集团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2%,纺
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业四大支柱行业销
售收入合计847.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70.6%。
“1238” 工程成效显著。截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97家,销售收入
10亿~30亿元的企业13家,30亿~100亿元的企业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87%,
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9.85亿元, 增长
55.8%, 增幅列全省第4位; 实现利润65.63亿元, 增长61.6%,增幅列全省第7位;
实现利税114.79亿元,增长73.7%,增幅列全省第2位。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
综合指数为197.16,比上年提高25.9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指标 │单位│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
├─────┼──┼────┼───────┤
│食用植物油│万吨│80.69 │38.4 │
├─────┼──┼────┼───────┤
│纱 │万吨│97.64 │41.5 │
├─────┼──┼────┼───────┤
│布 │亿米│24.87 │46.2 │
├─────┼──┼────┼───────┤
│服装 │万件│2184.95 │28.6 │
├─────┼──┼────┼───────┤
│原油加工量│万吨│315.63 │7.7 │
├─────┼──┼────┼───────┤
│钢材 │万吨│103.51 │98.7 │
├─────┼──┼────┼───────┤
│水泥 │万吨│271.18 │83.0 │
├─────┼──┼────┼───────┤
│发电量 │亿度│99.99 │52.0 │
└─────┴──┴────┴───────┘

建筑业稳步发展。 从2005年建筑业企业快报来看,资质建筑企业198家,新增32
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 8.1万人, 完成建筑业产值70.9亿元,增长74.0%;实现利税
总额8.83亿元,增长82.1%,全员劳动生产率8.75万元/人。施工面积748.02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 430.04万平方米, 分别增长53.6%和47.6%。外出施工有了突破,出省施工
人数达到240余人,完成产值234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2005年, 在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28个,比上年
增加139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亿元,增长58.1%,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8亿元, 增长6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5.5亿元,增
长55.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7亿元,增长66.5%。
工业投资规模继续增加,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年亿元以上投
资项目203个,比上年增加160个,完成投资208亿元,占投资总量的42.5%。工业投资
完成304.4亿元,增长36%,占投资总量的62.2%。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重点工程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滨大高速、220国道、北外环建成通车,津汕、威乌高速滨州段、
滨州铁路滨港线及黄河公铁路大桥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四环五海”主体工程胜利
竣工。 滨州市区集中供热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管网长度2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10
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
73.7%, 商品房施工面积178.7万平方米, 增长191.1%,商品房竣工面积24.1万平方
米,增长74.6%, 销售商品房34.2万平方米,增长194.8%,其中,住宅销售28.1万平
方米,增长141.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3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6%。 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 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 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
现零售额109.47亿元, 增长16.2%, 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0.26亿元, 增长
14.7%, 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乡市场的增幅差距由上年的6.4个百分点缩小为
1.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其它行业的零售额均保持了两
位数的高速增长, 批发零售贸易业仍占主导地位。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83亿
元, 增长15.1%, 市场份额达80%;餐饮业零售额29.28亿元,增长16.3%,同比提高
0.6个百分点, 市场份额达16.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零售额6.62亿
元,增长22.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 全年外贸进出口实现22.44亿美元, 增长17.8%, 其中
出口12.41亿美元, 增长37.3%,进口10.03亿美元,与上年持平。进出口首次突破20
亿美元, 仅用两年时间实现了由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的大跨越,绝对值保持全省第8
位;出口跃上10亿美元新台阶, 居全省第9位,增幅达37.3%,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
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总额的70%以上,居全省首位。进口跃居全省第7位。有进出口实
绩的企业达到196家, 比去年增加30余家,骨干重点企业龙头作用突出,魏桥创业集
团进出口额达到14.25亿美元, 跃居全省生产企业之首。欧美市场出口份额增多,已
占出口总额的20%。工业制成品比重达到94.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
显增大,增幅40%以上。
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6个,合同外商投资完成3.89亿美
元,增长22.8%,实际外商投资2.36亿美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30.9%,其中全市外
商直接投资(FDI) 首次超过9000万美元,达到9354万美元,增长188%,增幅居全省
第二。滨澳钻石飞机制造、宏大民用飞机零部件、亚美纤维、芬兰工业园电解镍、邹
平环球金鹏金属等15个过千万美元的重点项目顺利落实。
外经工作取得新成果。 新批境外企业1家,劳务输出225人次,营业额163万美元。
劳务输出取得阶段性成果,惠民县被列入省重点劳务输出基地县。
企业境外上市迈出新步伐。邹平西王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全市第一只在香
港发售的红筹股, 融资6.1亿港币。亚光集团、京博集团、香驰粮油等数家企业境外
上市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0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
里程达69公里, 比上年增加28.8公里。滨大高速公路竣工通车,220国道滨州段主体
工程全部完成。津汕高速大高至鲁冀界段,荣乌高速辛庄子至邓王段,大济路无棣至
惠民段,惠青黄河大桥等进展顺利。一个以滨州为枢纽,贯通各县,连接周边省市的
高等级公路主框架基本形成。地方铁路建设启动,基本框架开始搭建。小营到滨州铁
路奠基动工,黄大铁路滨州段定测勘察工作全部完成。滨沾铁路上年动工,完成路基
土方工程和小桥涵33座。
道路运输结构优化。 公路客运周转量19.42亿人公里, 增长20%; 货运周转量
19.36亿吨公里, 增长18%。全市客运班次达2111个,通行总里程4.21万公里。营运
车辆达到3.43万辆,其中,营运客车1319辆,3.30万个座位,出租车1650辆,8950个
座位,营运货车1.00万辆,5.31万个吨位。营运客车中,高级、中级客车成倍增长;
营运货车中,厢式货车、集装箱车、专用货车快速发展,全市高速客运、快速货运体
系初步形成。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83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41万
辆、轿车7301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78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1.11万辆;年末私
人轿车保有量1.86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6159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7亿元,增长8.2%。电信业务总
量6.31亿元, 增长16.3%。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0.85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
(含小灵通)用户20.86万户,达到108.7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17万户,增长33.0
%,电话普及率达到60.8部/百人,增加11部。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92万户,公用
电话5.26万部。
旅游业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重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点整合提升成就突
出。“中国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沾化县下洼镇“中国冬枣之乡旅游区”顺利
通过国家AAA级旅游区验收评定, 全市A级景区点发展到了4家。“中国冬枣之乡旅游
区”同时通过了“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验收、评定。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星级宾馆年接待海外住宿游客3717人次,增长2.5倍。实现外汇收入208万美元,
增长3.6倍。接待国内游客241.07万人次,增长7.2%;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4.24亿元,
增长11.8%。实现旅游总收入14.41亿元,增长12.8%。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地方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5.9亿元,增长52.7%,其中地
方财政收入32.11亿元, 增长45.9%,增幅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4个百
分点。全市财政支出48.43亿元,增长31.3%,较好地支持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
发展。县区财政经济快速发展,位次普遍提升。其中,邹平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
元, 上升13个位次, 居全省第11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达25个,增
加7个,其中过2000万元的乡镇13个,增加4个,过5000万元的4个,增加2个。
金融存贷款增长较快, 经营效益持续改善。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399.94亿元, 比年初增加55.27亿元,增长16.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7.29亿元,
较年初增加1.69亿元, 增长2.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59亿元,较年初增加28.26
亿元,增长13.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31.90亿元,比年初增加61.26
亿元, 增长22.6%。 金融机构总体效益状况良好, 实现赢利7.55亿元,比上年增盈
3.79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育,上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已有14家中介机构获得了省级
认定的从事股份制业务的服务资格。 证券交易营业部发展到4家;证券交易服务部发
展到3家;全年交易额37.76亿元,累计开户股民3.47万户。全市已发展境内外上市公
司5家, 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总额58亿元人民币, 上市家数和融资额在全省排第7位,
分别占全省的5.2%和8.0%。其中境外上市融资39亿元人民币,列全省第2位。
保险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市场主体稳步增加。2005年新增保险公司2家,保险
代理公司1家。截至年末,共有12家全国性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包括5家寿险
公司和7家产险公司。 保险业务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76亿元,增长5.7%。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6亿元,增长26.1%;人身险保费收入7.30亿元,增长0.2%。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上缴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2095万元,
支付各项赔款1.83亿元, 增长25.8%, 其中财险支付赔款1.5亿元,人身险支付赔款
0.33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 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3项,落实无偿资金710万元。登
记科技成果178项, 取得省科技进步奖9项,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235项,市科技星火
奖125项。 全年专利申请量271件,专利授权量14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20.0%。
5项科技成果列入省推广计划, 13项科技成果列入市推广计划。省级科研成果研究推
广中心发展到7家, 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市级以上民办科研机构达到44家,各类民
营科技企业达371家,其中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9家。
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6.78亿元,增长82.0%,占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 比年初提高1.3个百分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到81家,其中国家级8家。引进高科技人才157人,引进高科技成果56项。
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共上科技富民、科技创业工程项目136项,总投资
8.3亿元, 增加农业新品种36个、工业新产品20个。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引进科技成果
231项、 科技人才761人, 解决技术难题198项。开展专利执法检查5次,对22种专利
产品依法做出执法处理。 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3个县列入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
县。安排24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参加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完成技术攻关课题20项。
举办星火培训班154期,培训星火科技人才5万人次,组织58人参加了省科技厅组织的
管理干部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 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15
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 3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市共建国
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1个, 省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15个,30个产品
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采用国际标准产品13项,采标标志5项。组织机构代码年
检率连续五年列全省第1位, 新增、变更率列全省前2位。1家企业取得国际计量认证
“C” 标志, 2家企业完成省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全市有3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
量体系认证,5家企业取得3“C”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申报率达到87%。行政执法工
作得以加强。 全年共监督检查企业1612家,产品2911个批次,企业产品合格率分别
为87.3%和89.4%,合格率分别增长0.6和1.1个百分点;检测计量器具6.88万台(件),
检验特种设备9563余台(套) ,检验棉花5.3万吨。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共查
处各类案件655起。
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2M SDH宽带网改造成功,市到县电视会商系统建成,
自动站观测设备进入正常单轨运行,大气成分观测投入业务试运行,《气象报文上行
传输系统》软件在全省推广使用。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市气象局年内共发布各种
预警信号26次,召开新闻发布会3次。为市领导提供决策服务情报117次。开展人影作
业33次,其中防雹作业15次,增雨作业18次,共发射炮弹8000余发、火箭弹27枚,防
雹增雨总效益9980万元,年内高炮年检合格率达100%。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超常发展,人均高等教育资源进入全省前列。
普通高等学校3所, 招收本专科生1.17万人,在校生3.40万人,比上年增加8226人,
增长32.0%。 普通高中稳定发展。现有普通高中21所,招生2.47万人,在校生7.01万
人,比上年增加5969人, 增长9.3%,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比达到189人,接近全省平
均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高考全市本科录取人数达到7282
人, 比上年增加1000多人。 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中等职业学校9所,
招生8447人, 在校生2.28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24.5%。 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 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步伐加快。小学
637所, 招生4.27万人, 在校生24.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97%,在校生巩固率
99.39%;初中155所,招生4.71万人,在校生15.92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75%,在
校生巩固率98.94%,毕业生升学率52.94%(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
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78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524
所,在园幼儿68180人, 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6%,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1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39万人,
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29%、98.02%和91.94%。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 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
演场所2个, 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达85.6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
物处、文管所8个,文物总藏量5847件。拥有综合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77万
卷。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591.0万份、刊物2.2万册。全市共有电视台3座,广播电台8
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0%和91.6%。有线电视通村4042个,通户56.65万
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190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42个,各级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820张,
卫生技术人员1.0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483人,执业助理医师1023人,注册护士3337
人,药剂、检验人员1395人。乡镇卫生院77个,村卫生室4039个,乡村医生3628人。
全市卫生机构总资产21.0亿元, 万元以上设备3472台(件)。房屋建筑面积109.6万
平方米, 其中业务用房面积56.0万平方米。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348万人次,
收治住院20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黄河三角洲滨州市第三届体育节取得圆满成功。期间成
功承办了2005年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全国门球冠军赛,全省田径、象棋、游泳、围
棋、健美操等国际国内大赛,同时举办了全市首届老年人体育大会。中央电视台、中
国体育报、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国内省内重要新闻媒体对各项赛事进行了全方位、深
层次报道。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全年滨州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1枚
铜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8枚金牌、 9枚银牌、8枚铜牌,在全省比赛中获得39枚金牌、
31枚银牌、 45枚铜牌。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了8名优秀运动员。大力实施第九批健身工
程建设,全市安装健身路径110余条,健身器材800余件。体育总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
带作用,承办了4项全省比赛,各单项协会和行业体协组织举办各类活动300多项次,
参与人数达数万人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年电脑体彩销售额达4200多万元,比上
年增长近6倍。
十一、城市建设、资源、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6.8亿元,增长15.1%,新增道路面积65
万平方米、供水能力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吨/日、
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1.2万人、园林绿地70公顷。
以中心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稳步推进。80%的小城镇编制了建设规划,9个省级中
心镇全部修编了总体规划。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8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
20亿元,分别增长11.8%、5.3%,村镇自来水人口受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75%、
30%。
建筑节能、节地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60%、37%,
全年节地33.33公顷,节水1800万立方米,节能1.86万吨标准煤,利废3万吨。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全市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农用地6251平方公里,占土
地总面积的66.2%,其中,耕地437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464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
积的15.5%; 水利设施用地153平方公里; 未利用土地1729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
积的18.3%。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总量达15.2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536毫米。
全市空气、 水质量进一步改善。与上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下降27.7%,二氧化氮下
降13.8%,二氧化硫上升4.8%,全年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97.5%,同比增加10.3个
百分点,空气质量总体稳步改善。继续深入推进“六河水变清”工程实施,六河水质
继续改善。 除潮河外, 其余五河化学需氧量年均值在120mg/L以下, 氨氮年均值在
15mg/L以下,水质现状达到六河水规划阶段性要求;沾化县芦苇湿地处理末端水质达
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 全年15台COD在线监测设备水质监测、数据传输均运行
正常;第一期16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已完成建设,并实现正常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建
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十二、物价和居民生活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居民
消费价格中, 食品类价格上涨4.3%,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1.3个百分点;商品零
售价格上涨1.9%。 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
格上涨4.80%。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
元大关, 达到10286.1元,比上年增长14.2%,提高2.9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
最快的一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062.8元,增长12.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
下降0.9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1.74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13549元,增长16%。

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产品名称 │单位│绝对量│产品名称 │单位│绝对量│
├─────┼──┼───┼─────┼──┼───┤
│摩托车 │辆 │53 │照相机 │架 │60 │
├─────┼──┼───┼─────┼──┼───┤
│助力车 │辆 │27 │钢琴 │架 │5 │
├─────┼──┼───┼─────┼──┼───┤
│家用汽车 │辆 │5 │微波炉 │台 │37 │
├─────┼──┼───┼─────┼──┼───┤
│洗衣机 │台 │93 │空调器 │台 │86 │
├─────┼──┼───┼─────┼──┼───┤
│电冰箱 │台 │85 │淋浴热水器│台 │85 │
├─────┼──┼───┼─────┼──┼───┤
│彩色电视机│台 │117 │消毒碗柜 │台 │3 │
├─────┼──┼───┼─────┼──┼───┤
│影碟机 │台 │75 │吸尘器 │台 │14 │
├─────┼──┼───┼─────┼──┼───┤
│录放像机 │台 │19 │健身器材 │套 │2 │
├─────┼──┼───┼─────┼──┼───┤
│家用电脑 │台 │46 │普通电话 │部 │100 │
├─────┼──┼───┼─────┼──┼───┤
│摄像机 │架 │1 │移动电话 │部 │153 │
└─────┴──┴───┴─────┴──┴───┘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产品名称 │单位│绝对量│产品名称 │单位│绝对量│
├─────┼──┼───┼─────┼──┼───┤
│微波炉 │台 │1.4 │洗衣机 │台 │44.8 │
├─────┼──┼───┼─────┼──┼───┤
│家用计算机│台 │3.5 │电话机 │部 │81.3 │
├─────┼──┼───┼─────┼──┼───┤
│电冰箱 │台 │16.9 │黑白电视机│台 │25.9 │
├─────┼──┼───┼─────┼──┼───┤
│组合音响 │台 │9.2 │移动电话 │部 │38.5 │
├─────┼──┼───┼─────┼──┼───┤
│抽油烟机 │台 │2.8 │彩色电视机│台 │86.9 │
├─────┼──┼───┼─────┼──┼───┤
│照相机 │架 │3.5 │摩托车 │辆 │63.8 │
├─────┼──┼───┼─────┼──┼───┤
│热水器 │台 │10.0 │影碟机 │台 │42.1 │
├─────┼──┼───┼─────┼──┼───┤
│空调机 │台 │4.5 │ │ │ │
└─────┴──┴───┴─────┴──┴───┘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
比上年增长13.0%, 是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的一年。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5.8元,
增长12.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85.3元,增长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
38.6%下降为35.2%。 居住消费支出571.8元,增长26.7%,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11.7
元,增长29.3%,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203.42元,增长21.55%。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81‰, 死亡率6.50‰, 自然增长率
5.31‰。 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71.25万人, 增加2.35万人。 全市男女性别比例为
101.7:100.0。
就业、 再就业取得新成绩。 全市城镇新就业再就业4.82万人;有组织劳务输出
7.27万人; 登记失业人员1.01万人,登记失业率2.8%。全市6所技工学校招生4979人,
在校学生达到1.19万人;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各类职业技能人员2000多人;组织指导企
业职工培训9万余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近70个工种1.4万人,有1.2万人取得职业资格
证书,250人取得技师资格,68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收缴各项社
会保险基金总额7.83亿元, 发放6.93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9.36万人,
同比净增1.05万人;收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33亿元,发放2.6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
参保职工6.0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27亿元,发放2.36亿元。农村养老保险新参
保人员2909人,收缴保险基金131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89万人,同比
净增1.25万人; 收缴医疗保险基金1.8亿元,支出1.6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4.37
万人, 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705万元,发放179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4.62万人,
收缴工伤保险基金714万元,支出389万元。生育保险参保职工8.21万人,收缴生育保
险基金145万元,支出79万元。
职工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全年劳动保障部门检查用人单位1990户,涉及劳动者
20万人,补签劳动合同1.03万份,补缴社会保险费5840万元,补发用人单位低于最低
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6.3万元。 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42起, 涉及劳动者1724人,金额
3054万元, 全部依法审理结案。其中裁决423起,庭审调解356起,其它方式处理163
起。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
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共计5.29万人,其中农村低保救济
2.51万人,城市低保救济2.79万人。全年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593.4万元,接受社会
捐赠款1168.5万元, 捐赠衣被总数13.3万件。年末全市有各类福利单位150个,其中
收养性单位85个、床位4270张、收养3526人;福利企业65个,安置残疾人1354人。城
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39个。
(董梅)

注:1.数据为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