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1&rec=164&run=13

滨州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三农”工作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按照建设
“小康滨州” 的全面要求和“以工带农、 以城带村、以转移促富裕”的思路, 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第十二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经济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
约化生产,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着力建设五大特色农业经济区,从北到南梯次是:北部沿
海水产品养殖区、中北部优质林果及畜牧业养殖区、中部城郊农业区、沿黄优质粮棉
和水产畜牧养殖区、南部花卉和林果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全面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种植业。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优质棉、优质麦、专用玉米、有机蔬菜、甜高粱、食用菌等高值经济作物。
重点发展150万亩优质专用麦、100万亩专用玉米、40万亩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30万
亩甜高粱和34个重点植棉乡(镇)。畜牧业。搞好品种改良,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
产,加快发展各类畜禽规模饲养生产基地及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肉鸡肉鸭、生猪、
牛羊及奶业四大产业,实现畜、乳、肉一体化,打造畜牧强市。重点抓好博兴樱桃谷鸭、
邹平奶牛、阳信肉牛、无棣肉羊、滨城肉鸡等养殖基地建设。到2010年, 畜牧业产值
确保80亿元。水产业。依托浅海滩涂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 构建“北特南优”养殖
格局,加大对虾、卤虫、文蛤、蟹等海水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引进
海参、大鲮鲆等适宜滩涂养殖的新品种;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建设高标准工厂化名优水
产品养殖基地,提高水产品档次和效益;加大封滩护养力度,开展贝类苗种工厂化繁育,
进行高密度生态养殖推广。到2010年, 水产业产值达到58亿元。林果业。突出绿色、
生态、高效, 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山区绿化与沿海防护林、优质果品基
地发展、城乡绿化美化五大林业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名优经济林和花卉
业, 加快建设冬枣、高酸苹果、鸭梨、金丝小枣、水杏、蜜桃六大优质果品基地。到
2010年,林木覆盖面积达到397万亩,冬枣面积达到100万亩,高酸苹果达到20万亩,其他
特色果品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大力实施“3611”农业产业化工程, 重点支持西
王、裕华、安利果汁、华康、隆达、香驰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
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提高加工能力,增强带动能力。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
介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各类服务,带动基地发展。到2010年国家级、省级农业
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 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
规范完善和强力推行名优果品和蔬菜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
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推动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做大做强名牌产品。
第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二
三产业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努力把农
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积极推进道路、
通信、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
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信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
等设施的投入, 解决苦咸水、高氟水地区群众饮水和农村医疗、教育、文化设施条件
差的问题, 提高市域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和综合效益, 实现农村建设城镇化。力争到
2010年, 村庄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教育基本达到城乡均衡发展,村村有医疗卫生机
构和文化娱乐场所。
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试点工程, 加快“城中村”改造
步伐,鼓励农村整合联合,富村帮扶穷村,城镇兼并郊区农村。力争到2010年,市中心区
和邹平、博兴两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基本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 其它县城乡结
合部农村推行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试点,50%以上农村建成生态村,90%以上的农村主要
街道达到硬化、绿化和净化。
培育新农民新风貌。搞好农村环境, 积极在小城镇驻地、城郊村和公路沿线村庄
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重整治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推进村庄
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沼气化,建设花园式村庄,使农村全面小康与城市初
步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
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勇于创业、安
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力争到2010年, 全市
80%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标准。
第十四章 促进农民增收
在促进农业增效的基础上, 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
农民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抓手,
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为核心, 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和农村物流、交通运输、餐饮、专业市场等农村服务业。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
引资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和为大企业配套型
为主,突出县(区)、乡(镇)、村(居)三级民营企业和专业户发展,抓好强乡(镇)、
强村(居)、强企业的培育。积极搭建平台, 畅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
变市民、变工人、变商人。
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投入机制,政府进一
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
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巩固落实
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加强涉农收费监管,控制农资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长期
稳定并不断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
转。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增加公益性技术推广投入,推行一般性技术和经营性服务市场
化运作,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培训和科技普及网络,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广实
施村企合一发展模式, 引导具备条件的村庄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
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优势企业, 鼓励其对周边欠
发达村实施兼并,促进村企一体化。

城镇区域篇

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筑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促进区域一
体化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形成“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南北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
局。
第十五章 加快城市化进程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发
展中心城区,积极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等级有序、设施完
善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1%,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建设以滨州市区为中
心,邹平为龙头,“惠阳无”及“博滨沾”为两翼的组团式、连带型城市群。
滨州市区。以“四环五海”为框架, 突出“36桥、72湖”的水景观大林带、大绿
地的生态特色, 南跨黄河到小营南(大南环路),北延到永莘路(大北环路),拉开中
心城市发展框架,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西区和东区,培育壮大开发区,加速各区建
设与融合,搭起生态园林型城市大框架。
邹平县城。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 突出山岳景观特色,东连长山镇,南接
西董镇,北拓韩店镇,与魏桥镇呼应,形成产业发达、人口聚集、生态优美、设施完善,
引领滨州市域发展的龙头。
博滨沾城市带。以滨州铁路、滨大高速、205国道等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博兴北
展,滨城南北延伸,沾化南扩,加快发展3个县城组成的交通干线城市组团。
惠阳无城市带。惠民、阳信、无棣3县以鲁北大街、新大济路建设为契机,实施县
城整体东扩, 并加快3城的南北衔接和整合,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景观走廊、
组团发展”战略,实现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增强区域竞争力。使其成为滨州经济发展新
的增长点和隆起带。
(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一是增强交通集散功能。加快中心城外环路以内主干
道路建设,加快主干道南北延伸进程。优化城市内部道路网,完善主、次、支道路网体
系,改造优化城市出入口和道路交叉口,重要路口实行立交,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形成外
成环、内成网的交通框架。加快滨州铁路客货站和汽车西客站建设, 提高集散能力。
力争到2010年, 实现中心城内“二十分钟交通圈”。二是增强公共设施支撑功能。完
善供水、供热、供电、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西海水厂建设, 扩大供
水能力; 整合热电资源,形成以热电联产热源为城市供热的主热源;进一步完善供水、
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 加强各类弱电管网集中建设
管理,不断提高公用设施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公交线路网络,提高公交运输质量。重视
城市排水、防洪、消防、人防、抗震、气象等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三
是增强城市文化功能。整合历史人文资源,有效地保护、合理开发武圣文化、孝文化、
齐文化、 黄河文化和渤海老区革命文化, 加厚历史文化底蕴。 塑造以“四环五海”
“36桥72湖”为主体的水景观文化, 精心设计建设城市雕塑、街心花园、标志性建筑
等人文景观,全面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合理布局、
集约发展。除南北两个城市带以外,从实际出发,重点培育一批地域优势明显、发展潜
力较大、驻地人口规模5~7万人的区域性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 重点围绕为农业和
农村服务,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小城镇建设与
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二、三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加大小城镇建设
投入, 重点支持小城镇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
公益事业建设, 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努力形成聚集产业、吸纳人口与城镇扩张良
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争取到2010年, 每个县(区)都能培育2~3处具有较强集聚和
辐射功能的中心镇和重点镇。
(四)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各类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搞好城市经营,积极
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盘活城市资产,推行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市
场化、城市建设项目化、政府受益最大化的目标。坚持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科学合理举债与经营城市并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城建投入。理顺城乡建设管理体
制, 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突
出抓好城市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场秩序整治,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十六章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南北差距, 实现全市区域协调平衡发展,不仅事关赶超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关
系到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十一五”期间, 要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继续大力实施
“北带开发”和帮扶战略, 形成以强带弱、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的原则, 统筹工业化、
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促强(邹平、博兴)、扶弱(惠民、
阳信、无棣)、带中间(滨城、沾化),重点培育20个强乡(镇),使之更好的发挥区
域带动作用;重点扶持20个弱乡(镇),促其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坚持经济援助与互惠
共赢相结合, 深入开展“乡镇行动”,大力实施“渡河战役”,实现黄河南北县(区)
乡(镇)资源互补,共同发展。各县(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等比较优势,科学定位,
因地制宜, 以发展优势产业、培植龙头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接纳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和辐射为重点, 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壮
大经济实力,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为主导方向,
实行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油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盐化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农用化工、精细化工; 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
济圈中心、北接京津唐、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带的优越地理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
施港口疏浚扩建工程, 构建大交通网络格局;强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滩涂贝类
资源的农牧化经营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
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好湿地、草地、动植物繁衍和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生
物物种多样性;谋划好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模式,走大规模、高科技、机械化、综合性、
生态化的开发路子。
加快“北带”开发。积极承接天津滨海新区辐射, 坚持防潮堤和水利设施建设先
行,修筑和完善防潮大堤,建设抵御风暴潮的“屏障”,增强保障能力,建立淡水保障体
系,改良盐碱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工业、旅游、生态综合开发,按照梯次,
重点建设贝砂堤生态旅游区、海水养殖区、制盐及盐油化工区、芦苇湿地保护及生态
造纸区、梨枣高效经济区、中低产田开发改造区。以滨州港扩建和渤海大桥建设为龙
头, 以海洋产业、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借助滨州港疏浚及万吨港建设,积极
发展船舶制造、仓储物流、海洋运输等临港产业;发挥浅海滩涂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
产养殖;发掘滨海湿地、贝壳沙堤、温泉、碣石山等珍稀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自然
观光业,建设京津冀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尽快把“北带”建设成为滨州经济发展的
重要增长极。
建立区域统筹的政策。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县域经济
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经济强县、强乡(镇)在投资决策、机构设置、
收入分配等方面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增创新优势。千方百计支持欠发达县、欠发达乡
(镇)发展, 鼓励支持项目异地安置,实现南北双方优势互补;市直招商引资项目要向
欠发达县乡落户,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人才支持,加大南北县(区)干部交
流力度,选派市直机关干部驻乡进村帮扶,鼓励各类人才到北部创业发展。加大对口帮
扶力度, 抢抓省帮扶欠发达县机遇,继续加大市直部门帮扶,在上级项目和资金争取等
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继续对北部地区特别是惠民、阳信、无棣实行倾斜政策, 进一
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新增部分重点向惠民、阳信、无棣倾斜;交通、能源、
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建设的重点向惠民、阳信倾斜,夯实3县发展
的基础,促进3县快速崛起。

和谐社会篇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滨州。
第十七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民本滨州”,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卫生、文化、体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强体和精神文化
生活需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推进医院改造,重点加
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形成以滨医附院、市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县(区)级医院、乡镇
卫生院、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县(区)为单位,
统一筹资、 统一管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提高卫生安全应
急和保障能力,控制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抓好食品卫生、职业卫生、
医疗产品以及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规划建设市博物馆、图书馆、
艺术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加
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较高水平的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规范的文化站。
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发展民间艺术团体,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促进经营性文化事
业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推进新闻出版等事业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加快文化
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整合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实现全市有线广播电
视“村村通”,加快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搞好档案馆库建
设,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一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黄河三角
洲体育节”,各县(区)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引导好广场、
公园、街头和节假日体育活动。二是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改善体育训练条
件, 完善体校办学体制,巩固乒乓球、柔道、竞走、武术等传统优势项目,培养更多高
水平运动员。三是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奥林匹克公园、山东体育学院
滨州校区建设, 搞好居民小区、各种广场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体育产
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提高体育赛事的市
场化运作水平,努力建设体育强市。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 深入贯彻《滨
州市妇女发展纲要》和《滨州市儿童发展纲要》,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
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权利, 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推进男女两性平等就业,逐
步提高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比例,提高妇女儿童教育、保健水平,促进妇女儿童事
业全面发展。
认真做好人口计生和残疾人老年人工作。 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抓
好薄弱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
系,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认真落实老龄
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
做好防灾减灾和国防动员工作。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
加快建设沿海大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示范
基地,推进气象综合监测平台和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
候预测水平, 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搞好国防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兵
役征集工作,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
第十八章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
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目标。
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
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社区
服务等公益型岗位, 重点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破产企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问题。扶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努力增加就
业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和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及时
向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完善培训体系, 力争城镇新增
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能得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劳务输出, 规范劳
务市场,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保障
机制, 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重点抓好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积极
推进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努力提高参保率;坚持城乡一体、标准有别,探索推进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将失地农民
纳入保障范围。社会救助,重点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临
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残疾人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救助体系,为无
生活收入来源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生存保障。社会福利,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强化对
老龄、残疾人的保护,努力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到2010年,力争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农民参
保率达到80%。
维护社会公平。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着力提高低收
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
差距过大的问题, 让最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加强对各类企业工资
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制定和实施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规则
和办法, 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建立
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
第十九章 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建设“文明滨州”,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提高全民素质, 着力实施“六大”行动。实施
理论武装行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党员干部群众, 打牢
共同思想基础。实施文明提升行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 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
建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
德建设, 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道德素质。实施健康成长行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
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实施科
学普及行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破除封建迷信,打击各种邪教和黄
赌毒等丑恶现象,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实施民族团结行动。搞好民族团结,依法加强
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及社
会各项事业; 加强国防教育, 增进军民团结,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努力创建
“双拥”模范城市。实施弘扬滨州精神行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奋斗、和谐、
超越”的滨州精神,激发公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支持和
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 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
能, 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搞好政务公
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
第二十章 保持社会稳定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途径,扎实推进“平安滨州”建
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确保科学决策、公正司法;广泛开
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机制和规范
高效的执法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坚持重心下移,抓基础、抓基层、抓队伍,整合社
会管理资源,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
理格局,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机制。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侵害
群众利益的行为, 着力解决好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涉法涉诉、企业违法排
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 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完善和
加强信访工作,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畅通群众依法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形成健全周密的预警化解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形成快速有力的“严打”机制。动员组织全社会的
力量参与社会治安工作,形成健全完善的治安防控机制。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公民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的安
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
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紧急处置能力。

生态环境篇

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节约和保护。加快“生态滨州”建设,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创建环保模范城
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十一章 建立节约型社会
坚持节约优先、循环利用,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和增长方式,尽快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加快构建
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构筑企业、
行业、 社会3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放大磷氨——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
水多用、清洁发电和盐碱电联产等循环产业链条, 培育壮大鲁北、海韵、齐明、西王
等循环式生产示范企业, 建设国家级鲁北生态工业园及无棣、沾化生态湿地循环经济
示范园。重点引导纺织、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改进设备和工艺, 最大限度地降低
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立起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
加工、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搞好水务改革,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积极推广管灌、喷灌、微灌, 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城市供水、排水
管网更新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减少高耗水行业比
重, 降低结构性耗水。大力推行城市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强制推行中水回用,鼓励海
水直接利用,抓好鲁北国家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水
降低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
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搞好土地综合开发, 实施以土地开发整理、涝洼
地综合治理、滩涂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增加土地后备资源。通过
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
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双控”指标执
行相关土地供应政策,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
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
建立完善促进节约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消耗定
额, 并制定落实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政策措施。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
色消费,倡导节约,反对各种浪费行为。认真落实新、改、扩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节能评估和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实行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形
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把建设节约型
社会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
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活动。
第二十二章 加快生态市建设
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积极实施生态园林滨州建设规划,重点搞好生态保
护和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净化、绿化、美化人居环境。
加快生态建设。重点搞好海洋生物、滨海滩涂湿地、贝壳沙堤、山区、近海岛屿、
入海河口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 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态示
范区。搞好水土保持, 继续实施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恢复流域
生态。搞好盐碱地改良、山区退耕还林、沿黄风沙片综合治理。
实施绿色工程。以实施沿路、沿河、沿海、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为重点, 重点
实施绿色通道、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荒山荒滩等绿色工程,提高林木覆盖率,逐步
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争创环境保护模范城
市。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 推进“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六河水变清工程”的
实施, 突出抓好淀粉、造纸、印染、制革等行业污染治理,新建开发区和南城2处污水
处理厂, 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营,实现全市污水分区域集中治理,城市污
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加强对粉尘、扬尘和油烟污染的
防治, 对燃煤电厂进行脱硫改造;推行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积极扶持燃气汽车
改装与加气站发展。加强固体废物治理, 重点建设一批集中处理设施,中心城建成1处
垃圾处理厂, 建成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各县(区)和中心镇建成一个垃圾处理站,一
般乡(镇)和乡村要在推广沼气化的同时建设乡村垃圾处理设施, 实现固体废物资源
化、减量化、无害化。开展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性监测, 入海河流污染跟踪
监测和赤潮监视监测,加强海洋执法监察,有效遏制违法用海、污染用海行为。

改革开放篇

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步伐,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
动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十三章 深化体制改革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加强改革的
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
的体制保障。
(一)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以产权
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扎实有效地推进企业产
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促使改制企业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充满活力的企业新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
方式, 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促进国有资本
合理流动,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国有资本受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完
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改革现行管理方式, 政府部门由直接管理企事业
单位转变为宏观管理、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对城市公交、供热、供水、供气、电力
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积极吸引外资或社会资本,实现投
资主体多元化, 打破垄断,加快市场化进程。力争到“十一五”末,公用事业和垄断行
业基本上完成改革目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实现赶超目标、建设经济强市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十一五”期间,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举,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培植
特色产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步伐,支持引导企业向民
营经济园区聚集, 培育壮大家纺、厨房设备、彩涂板、绳网、不锈钢餐具、地毯、家
具、草柳编等主导特色产业。二是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断强化对企业经营者培
训力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
企业制度;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大资本运营,向大公司大集
团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
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 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
企业重组;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外经外贸等方面,实行同等
待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融资担保、信用评估、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
服务、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多形式融资担保机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充分调动众多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
务”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
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工作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筹协调、
维护竞争秩序上来,减少行政干预,放活市场主体。合理划分市、县(区)、乡(镇)
政府的职能和职责, 明晰各级政府事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执行、
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
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
自我约束机制, 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
为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三)深化投资财税价格体制改革。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收
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并规范备案制,
确立企业投资自主权;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提高政府投
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
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
投资体制。二是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项改革, 建立健全财政支
出绩效考评制度, 积极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完善
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配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
革, 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根据统一部署,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三是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
制, 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调节作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和收费调整
实行公示和听证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健全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预
警预报及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和收费监管机制,努力提高依法治价水平。
(四)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
革的意见》, 加大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力度。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区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型。对于不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今
后原则上全部推向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外,全
面推行法人负责制和人员聘用制, 建立和完善适合各类岗位特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内部分配,建立自主灵活的市场
化分配激励机制。
第二十四章 扩大对外开放
建设“开放滨州”,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三外”一起抓、重点
抓外资、以外资促外贸推外经,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利用
外资和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坚持内资外资一齐引,重点
抓外资,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一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打造十大产
业(链)集群, 着力搞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包装推介,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合资合作,
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提升产业发展水
平和竞争力;围绕加快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搞好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商贸
物流、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招商引资, 增强城市功能;围绕“北带”开发,加大临港工
业、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按照现有企业进
园区发展、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膨胀壮大各级
各类开放园区。滨州、邹平、博兴3个开发区,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和高速
度发展的原则, 实现裂变式增长,吸纳国际国内大公司和“大高外”项目,真正成为改
革开放的试验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其它园区,要重点抓建设、
抓环境、抓项目、抓投入, 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尽快形成特色和规模。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强化大企业招商的主体地位, 鼓励大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有
实力的大公司的合资合作, 推进改组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突出专业招商,完
善招商激励机制,建立精干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提高招商实效。积极开展委托招商、
节会招商、境外推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形式招商。逐步建立“企业和专业队伍为主、
政府为指导、中介组织为依托”的招商机制。
扩大对外贸易。一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巩固扩大农副产品、纺织等传统
产品的出口规模, 创名牌,拓市场,走以质取胜的路子。加快培育壮大家纺服装、电子
元器件、轮毂、活塞、小型商务飞机等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 提高出口
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到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总额的15%以上。
二是集中培育扶持出口大户。在出口退税、应对贸易壁垒、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 对
出口大户加强扶持。“十一五”期间,培植发展10家出口创汇过5000万美元出口大户。
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继续巩固日韩港等传统主销市场, 积极开拓俄罗斯、欧盟、
拉美等新兴市场, 抓住取消纺织品配额机遇,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欧美高端市场,抓
住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 支持企业做大东南亚市场。四是适度扩大进
口。根据发展需要,适度扩大国内紧缺资源进口,以进促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
管理方式,积极消化吸收,促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五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积极发
展来料来样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加工贸易,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特别是附
加值高的中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 全面参与区域
经济联合与协作。发挥土地、人力资源和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等比较优势, 积极主动
融入半岛、接轨环渤海、密切周边市, 主动搞好交通、信息网络、产业、人力资源、
机制等对接,通过交通互联、市场互通、信息共享、机制互动,加强产业、技术、人才
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理分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
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投资。引导魏桥、亚光等企业, 到境外
投资办厂, 变“产地销”为“销地产”,带动我市产品出口,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扶
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兴办资源类开发项目, 抢占世界资源市场。二是大力发展国际
工程承包。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或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开展国际工程
承包。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
海外劳务输出。积极培育海外劳务输出基地。密切与国外友好城市的联系, 加强与国
外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五章 优化投资环境
大力加强环境建设,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从思想观念、行
为方式、法律规范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加快与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接轨, 努力打造高效
廉洁稳定和谐滨州投资环境品牌。
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强化执法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破坏市场经济
秩序的经济犯罪, 严厉查处有碍对外开放、有损外商权益、有损滨州形象的任何违法
违规行为,创造规范管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营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投资准入政策, 创造内外统
一、公平竞争的良好政策环境。在土地使用、户籍管理、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方面
制定更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优惠办法,进一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营造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运转高效的外商投资管理机
制和服务体系,深化机关提速提效和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作
用,实行联合办理制、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制,为外商和企业提供无障碍、一站式、
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完善海关、外贸、银行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全力推进“大通关”
建设; 建立投资环境测评制度,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增强外商投诉的协调服务
功能。
营造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塑造生态园林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
力。加强涉外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涉外文化娱乐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完善涉外医疗设施
和服务功能,解决外籍人员就学、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困难,使滨州成为外商投
资创业的热土。

人才强市篇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建设“人才滨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十六章 推进人才强市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着力打造专
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管理人才3支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在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 大力引进我市急需人
才和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事
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
赁、在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 借“脑”发展。引进两院院士、学术
带头人和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我市工作或兼职; 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
和高科技人才来我市发展; 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各方人才来我市创业。完善人才引进政
策, 从健全机制、创业扶持、权益保障等方面, 创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到
2010年,全市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人才1000人以上,引进5名院士或客座院士,高层
次专家100名。
加强人才培训。建立进党校、高校或出国培训制度, 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
队伍培训, 加快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勤政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企
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一支熟悉市场、精于管理、善于开拓的现代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学术骨干、技术骨干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建设一支
水平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科研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 全市党政
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 每万人中
人才数量达到530人左右。
优化人才结构。按照打造十大产业(链)集群的要求, 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合
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和技能人才。 围绕“一中心、一龙头、两带”的总体布局,
加快人才资源的区域整合力度, 形成与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人才分布态势。围绕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选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在人才管理和使用中引入市场机
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赛选”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
用人机制。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促使专业对口、人尽其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
才分类管理制度和以人才实际效能为基本依据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和完
善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上岗机制。实行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灵活多
样的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和政治、荣誉等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 为在我
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一流的生活、科研条件和最优的创业发展环境。
第二十七章 优先发展教育
发挥教育在人才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继续强化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
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义务
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统筹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继续改善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 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解决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
子女的就学问题,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
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加快幼儿教育发展,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到2010年,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阶段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 以培育技能型实用人
才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各县(区)重点发展一处高水平、规范
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重点抓好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
院、滨州职业专修学院建设, 合理设置学科,扩大办学规模,使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
生比例达到1:1。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建立学习型
社会。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创造环境,搞好服务,支持滨州医学院更快更好地发展。抓好
滨州学院提升工程,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把滨州学院建成在全国有一定
影响的省重点综合大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滨设立分校或教学基地, 不断扩
大高等教育规模。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

发展金融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建设“诚信滨州”为重点,进一步推进金融环境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服务。
第二十八章 发展壮大金融业
加快构建以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为主体, 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资公
司、证券等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 扩大信贷规
模,增加金融品种。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入驻我市,增强银行保险业的
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拓展各类金融服务业务, 培育票据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融
资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创新险种,拓宽保险业务渠道。加快新区金融一条
街建设,吸引金融机构聚集,形成金融聚集区。
积极发展股票等资本市场。发展、利用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支持、引导优势企业
与资本市场对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坚持境内外不同市场并举,推进更多企业到境内
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 加快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推
进企业发行债券。发展和规范证券机构,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到2010年,全市上市公司
总数达到10家左右,累计融资额120亿元以上,资本证券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鼓励和支持达到标准的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
银行。加快发展市三大投资公司、各类贷款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支持各类符
合条件的社会资本投资入股,不断扩大投资、融资和担保能力。
第二十九章 推进金融环境建设
着力构建“信用体系完善、银企关系融洽、服务体系健全”的金融外部环境。
建设诚信滨州。一是着力培育“三大信用主体”。政府信用建设, 突出抓好依法
行政、透明公开、求实务实、强化监督4个方面,打造“人民信赖政府”。企业信用建
设, 把信用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企业信
用的征信、评价、查询和服务系统,努力创建“社会放心企业”。个人信用建设,加强
信用道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引导市民争做“明礼守信公民”。
二是切实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信用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信用为本、诚信立业、
诚实做人的良好环境;信用网络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
务。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强化对失信者的惩戒。三是突
出抓好“三个突破口”。金融信用,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中介组织信用,严
格监管,引导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提供中介服务。产品质量信用,推进质量兴
市,提高产品质量。
构建新型银政、银企关系。建立银政联席会议制度, 保持政府与金融界的密切沟
通,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每年搞一次大型银
企合作推进会, 推进资金和项目对接,密切银企双方联系,互信互利,谋求双赢,形成地
方政府与银行、企业互相支持、携手发展的机制。
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总部
或分支机构。规范发展会计审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制定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激励政策, 积极支持和帮助金融机构清收、处置不良
贷款。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实施保障篇

第三十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完成“十一五”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的同时,全面正确的履行政府职责,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强化项目和资金的支撑作用。坚持项目主导,强化投资的宏观调控,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启动引导和带动作用, 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条件的平衡和保障工
作, 确保重大项目实施, 把规划目标的实现建立在项目支撑的基础上。重点推进11类
171个重大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2444.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58个,总投资1002.2
亿元;家纺服装项目12个,总投资130.9亿元;油、盐化工项目15个,总投资220.85亿元;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项目5个, 总投资190.4亿元;造船项目2个,总投资20亿元;飞机及飞
机机械零部件制造项目2个,总投资13亿元;电子信息项目4个,总投资12.6亿元;粮油果
疏深加工项目10个,总投资59亿元;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项目15个,总投资306.1亿元;
现代服务业项目34个, 总投资193.6亿元;轻工、冶金等其它项目14个,总投资296.3亿
元。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的作用。科学制定年度计划, 把《纲要》提出的任
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搞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
年度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 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
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 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
核目标。市发展改革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
社会发布,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
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
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
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
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