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1&rec=163&run=13

滨州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前 言

“十一五”是滨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
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系统“九州”,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
现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目标, 建设市强民富、碧水绿荫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根据国家、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 立足滨州实际制定。《纲要》
阐述加快发展意图,明确全市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5年我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通过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努力保证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完成。

基础环境篇

“十五”时期, 是我市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
期,是我市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将面临着加速发展、重点跨越、全面赶超的
战略机遇,也面临着矛盾凸现、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
第一章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 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
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奋力赶超,经济持续快
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计划实施顺利,提前一年
完成“十五”计划主要指标。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7.27亿元, “十五”期
间, 年均增长15.5%,比“九五”高2.7个百分点,比全省快3.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2201美元,是2000年的2.4倍。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32.1亿元,是2000年的2.9倍。
(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特色农业呈现规模化、基地化, 冬枣、畜牧、水
产、高酸苹果、蔬菜“五大带动农户工程”成效显著,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断
提高, 标准化基地达到144万亩。 “十五”期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
“工业兴市”战略强力推进, “1238”工程进展顺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迅猛崛起,年
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 比2000年增加15家。 有8家企业集团入围中国
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 其中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销售收入分别突破350亿元和100
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4.85亿元,年均增长28.38%;实现利润、利税
分别达到65.63亿元和114.7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03倍和4.22倍。服务业发展势
头良好,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3亿元,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
年的22.7∶48.3∶29调整到2005年的13.3∶60.2∶26.5。
(三)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16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5倍,年均增长45.7%。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
从2003年起正式实施了滨州新区和开发区建设,基本建成了“四环五海”工程,中心城
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进一步加强,建设了沿
海防潮大堤, 建成了小开河引黄灌区和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体系, 五年新增蓄水能力
3.7亿立方米, 解决了129.2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完成了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建成
和扩建电源项目13个;建成了滨博、滨大高速公路、黄河二桥、国道220线一级路改造
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开工建设了滨州铁路滨港线及黄河公铁大桥、威乌和京滨
高速滨州段、滨州港经济园区、大高航空城等重点项目,五年新增高速公路46公里,新
建、改造一级公路130公里、城市道路333公里,大交通格局正在构建。
(四)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跨越发展。2005年, 民营经济完成增
加值32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96.78亿元,年均增长114.5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6%;五年实际利用
境外资金累计10.55亿美元,年均增长67%;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44亿美元,年
均增长43.7%, 其中出口12.4亿美元,年均增长35%;外贸依存度达到27.3%,比2000年提
高了16个百分点。
(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
本完成改制。资本市场逐步壮大,“十五”期间,新发展华纺股份、魏桥纺织、滨州活
塞和西王糖业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达到5家,累计融资58亿元,占全省上市融
资总额的8%。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
变,行政审批进一步规范,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消减了一批审批事项,取消和降低
了一批服务收费。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开。财税、金
融、投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富民、
科技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5年引进科技成果1091项,引进科技人才2969人。教
育事业快速发展, 普通教育投入明显加大,农村校舍改造走在全省前列,新建了北中新
校、邹平一中等规范化学校,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初中学龄入学率分别达到
99.9%和99.6%; 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建成了设施一流、本科层次的滨州学院,在全省
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整合职教资源组建了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办学规模
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得到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基本健
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一系列全国
性的文化节会赛事, 探索了文体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计划生
育、民族宗教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6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3817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9.23%。人均存款6400元,是2000年的1.8倍;城
市居民人均住房20平方米, 比2000年增加6.3平方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
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21.3%, 比“十五”初增长8.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7.53%,基本实现了每县
(区)有一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客车、电话、有线电视, 村村通自
来水率达到66%。
回顾五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的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全面持续发展,社会团结和
谐稳定,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解放思想, 凝聚发展合力。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经济发
展的首要环节,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多次解放思想活动,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解力、执
行力、创新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奋力赶超上来,在全市形成
了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突出创新思路,推动跨越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确立了赶超
全省平均水平的工作定位,提出了打造“系统九州”、建设现代滨州的总体思路,实施
了新区建设、“四环五海”、“北带”开发、打造十大产业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有
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调整结构, 增强竞争优势。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大上工业,上大工
业, 全力打造十大产业链,壮大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实施“1238”工程,依托优势骨干
企业领办工业园区,构筑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四是突出招商引资, 借助外力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的必由
之路,优化环境,全面招商,突出引进外资、独资和大项目,依靠大招商,带动大投入,推
动大发展。
五是突出市场运作,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经
营城市、BOT等形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激发发展活力。坚持执政为民,实施“双基”工程和“民心”
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突出“三性”(党性、悟性、可靠性),强调“六事”(想干事、
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不误事、不出事); 建立干部“赛选”机制,公开考选,借
智引智, 鼓励创新,崇尚实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热情
和干劲。
七是突出稳定廉政,优化发展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发
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发展。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推进政府提速提效,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滨州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全面赶超,既面临着战略
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宏观看,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内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
阶段,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面临全面深刻转型。全
省正处在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发展地位跃升、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新阶段。
我市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压力加大。
从我市看,主要面临“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转移黄金期。“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重点
加快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继深圳、浦东开发之后的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国家还将
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培育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区域经济板
块。山东将加快推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同时加快构建济南都
市圈。滨州北临京津、南靠济南、东接半岛, 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国家和省
上述战略决策, 将有利于我市发展战略上实现“南融(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
市圈) 、北接(接轨天津滨海新区)、中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充分发挥我市与他们产业、人文相通相融和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接受带动辐射,搞好
产业协作,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培育我市战略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大规模投资回报期。“十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
后三年固定资产高强度投入, 投资率高达70%以上,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
项目,培植起了一批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将对“十一五”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支
撑带动作用。同时, 正在快速崛起的汽车及零部件、飞机及发动机、船舶制造、电子
信息、生物制药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的
新增长点。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大规模建设并发挥效益, 十大产业链延长将带动大
规模的工业性投入,这些将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形成强劲拉动之势。
城市化进程加速期。“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建设以滨州市区为中心,以邹平为
龙头, 惠阳无、博滨沾为两翼的组团式、连带型城市群。中心城市随着城市设施和功
能的完善,将形成产业聚集、要素汇聚、资源整合的区域中心,进一步提升对全市经济
的辐射带动能力。城市空间拓展和规模膨胀,将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吸纳大量农民向城
市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步伐,急剧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结构,拓展
市场空间,消费这一内生因素的增强,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比较优势显现期。我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复合地带, 随着长
深、荣乌、滨德高速公路,黄大、德滨烟铁路和滨州港的建设,滨州将成为连接华东与
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滨州地域广阔, 土地后备资源富足;黄河穿境而过,淡水资
源充沛; 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地处油区,油气资源储量大;是国家重点生态电源基
地, 电力优势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资源
约束的进一步加剧,我市这些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
的热土。
(二)面临的挑战。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十一五”期间, 实现“赶
超”,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我
市经济不仅总量不足, 更突出表现为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产比重偏低;
从工业结构看,“峰”高“群”低,中小企业群体小、发展慢;从产品结构看,名优产品、
高技术产品比重偏低; 从财税结构看,税收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和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偏低;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发展不足。这些结构
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不改变,难以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而难以在经济发展战
略转型期建立起发展优势。
面临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约束加剧的挑战。“十一五”期间, 我市仍是大投入
期,大规模筹措建设资金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我市“吃饭财政”特征明显,自身积累慢、
市场融资能力差、信贷资金争取难、引进外资选择性强等因素, 资金不足成为发展的
最大困难。建设现代滨州, 需要一大批技能熟练的技术工人、优秀企业家和复合型专
业技术人才, 而目前我市人才总量少、质量不高,专业适应性差,特别是经济建设一线
的高层次人才少,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相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我市观念
落后、体制机制不够活、机遇意识差,运用市场手段和开放办法搞活经济的能力不强,
政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干部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不够强,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临统筹协调、社会和谐任务加重的挑战。目前我市县域发展南强北弱, 区域经
济发展不够平衡; 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差,城乡差距、贫富差
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不完善,
各层面利益难以协调, 社会公共服务亟待加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与社会不够
协调;生态脆弱问题比较突出,环境承载能力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污染问题还
很严峻, 人与自然不够协调。“十一五”期间,这些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如不引起足够
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实现“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一句空话。
面临区域间竞争激烈的挑战。“十一五”期间, 我市将面临更广领域、更加激烈
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特别是山东实施东部培植青岛龙头及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
西部突破荷泽等战略, 出台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我市不仅存在被边缘化的趋
势, 而且对资源、资本、市场等要素的争夺加剧,造成发展环境狭窄,培植核心产业难
度加大。同时,周边市竞相发展,咄咄逼人,给我们实现赶超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

任务目标篇

按照“一个目标、两个动力、三大战略、四项重点”的总体思路推进经济和社会
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为目标,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
活力“两大动力”,加快实施工业兴市、城市带动、人才强市“三大战略”,突出打造
十大产业(链)集群、招商引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四大重点”,
全力建设“系统九州”(平安滨州、开放滨州、生态滨州、诚信滨州、科教滨州、人
才滨州、文明滨州、民本滨州、小康滨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力争提前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
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发展不动摇。 立足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 高点定位,注重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增强全
市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全面赶超的宏伟目标。
——坚持结构调整主线。加快打造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加工、
汽车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配套、飞机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
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等十大产业(链)集群,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
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完善体系, 营造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
济发展的动力。继续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
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提升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两
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妥善处理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滨州发展的定位是:南融山东半
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北接天津滨海新区,面向环渤海,服务京津济,努力打造黄河三
角洲中心城市、全国棉纺家纺之都、现代化生态园林旅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规划“十一五”, 展望2020年,滨州发展目标分三步走:到2007
年,实现由“追赶战略”到“赶超战略”的转变,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5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到2010年,建立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市强民富、碧水绿荫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
——经济繁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 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完成3600亿元。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物价涨
幅控制在3%~4%。
——结构合理。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占国民经
济和社会就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60:3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经济外向依存度达到40%左右,民营经济比重
提高到65%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4.5%。
——社会和谐。南北联动发展, 差距缩小,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51%;构
建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村新型
合作医疗, 群众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20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
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社会秩序优良,群众安居乐业;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自
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生活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 分别达到15800元、5800元。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就业水
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环境优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活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林木覆盖率
达到27.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空气质
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达到90%,中水重复利用率50%。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
破3600亿元, 发展速度保持在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
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现代化。

战略布局篇

第五章 总体空间布局
立足我市当前城镇、产业布局现状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 遵照未
来发展趋势和规律, 按照“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和“政府引导、市场推
动”的原则, 确定“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区域空间布局是:突出中心,强化龙
头,培植两带,形成“一中心、一龙头、两带”良性互动的战略发展格局。
(一)突出中心。中心, 即中心城市,是滨州经济、政治、文化核心区,包括滨城
区和开发区。按照东西融合、南北拓展的空间发展战略, 实现主城区、滨北区、滨南
区组团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创造宜居环境,增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开发区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现代物流区, 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搞好现代物流中心、西客站、
期货大厦等物流设施建设。新区着力建设行政、金融、文化区,加快建设金融一条街、
奥林匹克公园, 搞好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建设和配套完善。老
城区着力建设商贸商务区, 整合商贸资源,培植大型商贸集团和商业流通设施,引导现
代服务业聚集发展。东区着力建设行政区、加工制造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加快滨城区
行政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化工、纺织、印染等工业,加快滨州铁路客货站等物流商贸设
施建设, 大力发展仓贮物流运输业。滨南区和滨北区重点建设传统加工业区和城郊农
业区。
(二)强化龙头。龙头,即邹平县。邹平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和“全国百强县”,
骨干企业支撑明显, 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要主动南融(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
市圈),积极承接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的辐射,加快发展,提升水平,争当全市龙头、
全省排头兵。依托魏桥、西王、齐星、三星、长星、广富等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纺织
家纺服装、粮油果蔬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构筑龙头带动型
加工制造业集群。依托鹤伴山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
(三)培植两带。两带,即博滨沾经济带和惠阳无经济带。
博滨沾经济带。 包括205国道、滨州铁路沿线博兴、滨城、沾化的城镇。以交通
干线为轴线,加速城镇对接、产业聚集,建成南北工业长廊。重点壮大石油化工、粮油
食品加工、电力、盐业、纺织、厨具、造纸、皮业等传统产业, 积极培育临港产业、
海洋产业、飞机及发动机、汽车设计生产测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惠阳无经济带。包括新大济路沿线惠民、阳信、无棣的城镇及北部沿海地区。以
交通干线为轴线, 发挥3个县城临近的优势,加快县城对接,形成带状组团结构,统筹规
划、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形成高效农业经济带和外向型经济聚集带。农业重点发展
优质林果、海洋水产、有机蔬菜、牧草、食用菌、桑蚕等种植业以及牛、羊等畜牧养
殖加工业。工业重点发展电力、盐业、盐化工、地毯、不锈钢制品、家具、电子元器
件、酿酒、贝瓷、皮革、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搞好港口建设,发展临港产业,
推动形成韩资、台资企业聚集带。

城市经济篇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突出打造十大产业(链)集群,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繁荣发展服务业,大力强化基础产业,构筑与赶超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
业体系。
第六章 做大做强工业
“十一五”期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以“1238”工程为重点的“工
业兴市”战略,以转变方式、优化结构为重点,按照“抓住大项目,做强大企业,激活大
产业,建设大基地”的思路,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市加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纺织、盐油化工、粮油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
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步伐,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巩固
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强化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纺织家纺服装产业
(链)集群。
依托魏桥、亚光、华纺、愉悦等骨干企业,推进配套协作,形成纺、织、染、后整
理及家纺、服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
开发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 大力发展家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积极培育品牌服装,加快
产品延伸和产业升级,全力打造“中国最好、国际知名”的中国家纺基地。毛纺,依托
新辉等企业,膨胀毛精纺纱、精纺呢绒生产规模。地毯,依托瑞鑫、彩霞、东方等企业,
扩大规模, 增加品种,培育名牌,形成全省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抓好魏桥纺织综
合提升改造、亚光高档巾被织染整一体化、宏诚新型家纺、基德高档服装等项目建设。
2010年, 纺织业总产值实现1800亿元,年均增长40%。油盐化工产业(链)集群。油化
工产业, 依托滨化、鲁北、京博等骨干石化企业,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
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重组联合,膨胀总量,优化存量,重点发展高等级沥青、
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引导石化企业加快产品延伸和产
业集聚,积极发展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盐化工产业,扩
大盐、碱生产能力和水平,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的综合利用,开发镁素、钾素和溴素
及其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拓展产业链。
加快建设鲁北国家生态工业区、滨州沿海盐化工区、滨州北部化学工业园、京博工业
园和港口化工区,重点抓好滨化集团20万吨/年侧线油加氢、10万吨/年甲烷氯化物,鲁
北企业集团2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2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华润集
团脂肪胺、脂肪酸扩建项目,沾化魏桥化工项目,龙威、海源等盐场开发项目。到2010
年, 全市原盐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以上,重交沥青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烧碱生产能
力达到60万吨。粮油果蔬食品加工产业(链)集群。以西王集团、渤海油脂、香驰粮
油、华康食品、安利果汁、怡康集团等为龙头,延伸粮油果蔬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大豆
色拉油、大豆蛋白纤维、结晶葡萄糖、乙二醇、山梨醇为主的粮油深加工,以乳制品、
低温肉制品为主的畜禽产品深加工,以果蔬汁、速冻脱水蔬菜为主的果蔬深加工,以速
冻、调味品为主的水产品深加工,增强农副产品就地转化能力,提高深加工产品科技含
量和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西王集团60万吨/年结晶葡萄糖、10万吨/年饲料级赖氨酸、
50万吨/年乙二醇、60万吨/年山梨醇, 渤海油脂有限公司1万吨/年大豆蛋白纤维、12
万吨/年粘胶短纤维, 香驰大豆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华康食品有限公司2万吨/年动
物血液生物转化制品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 形成年加工大豆300万吨、玉米200万吨
规模,粮油果蔬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齐星集团、广
富钢铁、鲁丰铝箔等企业为依托,采用先进的金属冶炼加工工艺,突出发展特殊型材、
铝箔、彩涂板、电缆、铝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建设全国重
要的铝材深加工和彩涂板生产基地。重点抓好齐星中芬氧化铝、不锈钢、电解铜和电
解镍, 鲁丰铝箔公司高档铝箔等项目建设。膨胀做强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政府引导、
园区带动、资本运营等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69户骨干企业,提高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
能力。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 在融资担保、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
业围绕拳头产品,新上一批大项目,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兼并、收购、联合以及与
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加快规模膨胀,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
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集中力量搞好骨干企业专业工业园区建设, 引导资
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 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发展,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骨干企业的集聚式膨胀。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500家,其中销售收入
10~3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销售收入过30~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过100亿元的企
业达到10家。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中国、山东名牌和驰名、著
名商标。 充分发挥我市亚光、魏桥、鲁北、西王、口福等知名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向名牌产品、优势企业聚集, 提升品牌的延伸能力。制定完善
相关扶持政策,注重中小企业品牌培植,通过品牌带动加快形成一批“小巨人”企业。
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引进和合作,实行借牌、贴牌发展,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竞争
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 力争形成一批驰名商标,培育世界知名品牌2~3家,争创
中国名牌10个,山东名牌50个。
第七章 繁荣发展服务业
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链)集群, 是“十一五”期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
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要抓住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消费升级
加快的有利时机, 繁荣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服务业
占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加快发展大物流。完善全市物流发展规划,依托交通枢纽和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
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滨州开发区现代物流中心、滨州火车站物流园区、
滨州港仓储物流园区、博兴工业园物流中心、邹平铁路物流中心、兴福曹王物流中心、
沾化冯家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落户滨州,加快推进企业主辅分离、
物流外置,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培育发展交运、盟威等一批物流
骨干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促
进物流业快速发展,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到2010年,物流量突
破1亿吨,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大力推进大商贸。围绕建设大市场、大流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定位,重
点完善中心城市商贸服务功能,培植壮大银座等骨干流通企业,加快推进渤海国际广场
等新商城建设,打造渤海七路步行商业街。积极发展各种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培育
壮大产地型农产品市场,支持发展专业特色市场,形成商城、市场、园区竞相发展的商
贸流通格局。坚持改造和新建并举,重点抓好一批高档酒店餐饮娱乐设施,建设美食街,
提升综合接待档次和水平。
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面向生产服务和生活消费, 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潜力大
的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仲裁、咨询、评估等咨
询服务,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
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社区服务业。重点开拓家政、维修、养
老、幼儿、保健、文娱等服务领域,积极支持面向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社区服务,推
动社区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会展业。
完善滨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设施和功能,加强与国内、国际会展机构交流合作,积极
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培育会展业的知名
品牌。房地产业。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 着力增加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
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
住房二级市场,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形成梯级消费的良性循环。重点抓好阳光、泰山
等60个办公及生活居住小区建设。
第八章 加强基础产业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链)集群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
的支撑保障能力。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以公路、铁路为主通道,海上运输为补充,开放便捷的现
代大交通体系,构筑沟通华东与华北的现代交通运输主枢纽。公路。重点推进长(春)
深(圳)高速、荣乌高速、滨德高速滨州段建设, 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
公路为骨架, 县乡公路、农村公路为支脉的“五纵五横二环”公路网。铁路。实现滨
州铁路滨港线正式运营, 重点推进黄(骅)大(家洼)铁路滨州段、德滨烟铁路滨州
段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结构。港口。重点推进滨州港建设,实施疏浚航道、商港、
造船、渔港、油盐化工“五位一体”综合开发, 建成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新港。同
时加快渤海大桥建设, 实现与黄骅大港对接,融入以黄骅港为主体的港口群,与大桥建
设同步, 加快桥路对接处无棣大济路的升级改建。航空。建设连接济南国际机场的一
级公路通道,大高通用航空城在原规划功能的基础上,争取批量货运和个别客运航班。
提高能源支撑能力。加快电源基地建设,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国电博兴电厂2×1000MW、
沾化电厂2×660MW火电项目,加快推进鲁北生态电厂2×300MW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开工
建设2×1000MW火电项目。合理布局热电建设项目,规范发展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电厂
项目,改造和提高部分已投运的机组规模小、资源利用水平低和经济效益差的热电厂。
努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稳步开采应用地热资源,大力推广甜高粱制汽(柴)油
醇,积极发展风能发电,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沾化、无棣风电项目。根据国家电力产业政
策,抢抓机遇发展核电。继续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建设力度,搞好输变电工程布局和建设,
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到2010年,力争发电装机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
山东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防洪减灾、保障供水、改善生态为目标, 坚持引蓄结合、
开源节流并重的原则,统筹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
优化配置。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搞好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潮河等河
道疏浚治理; 全部高标准完成沿海防潮堤建设;因地制宜扩建或新建平原水库,充分利
用河道建闸调蓄地表水,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继续加大蓄水能力;配合搞好国家南水
北调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提高“四环五海”的蓄水能力, 搞好沾化滨海、邹平
辛集洼、阳信菅家洼、无棣城东等新建平原水库以及三角洼、打渔张水库增容建设。
到2010年, 全市总蓄水能力达到8亿立方米。搞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建设,重点
抓好7处大型灌区衬砌改造。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 加强通讯网、计算机网
和有线电视网的整合和融合,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
扩充无线移动网络容量, 实现全市无缝覆盖。大力建设改造有线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工
程,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力争完成重点市区、乡(镇)有线电视用户网数字
化和整体平移工作任务。“十一五”末, 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4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
户普及率30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
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是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捷径。要放
开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市场和经营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资与内资、外
资、民资多元融资并举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搞好港口、铁路、公路的建设和经营,努
力实现港口、铁路、公路联网连片运营。
第九章 搞活旅游业
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突出“武圣故里、四环五海”品牌,加大旅游资
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T”字形的特色旅游产业。到
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0亿元,接待境外人员达到10万人。
打造“八大”旅游板块。一是滨海湿地自然观光区。以滨海原始自然景观为主线,
开发贝壳砂滩休闲、芦苇湿地观光、防潮大堤观海、旺子岛狩猎等自然观光项目, 并
开发温泉、赶海垂钓、海产品市场及海鲜品尝等特色旅游。二是孙子文化旅游区。抓
住孙子旅游纳入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区”的机遇,搞好孙子兵法城配套完善,放大孙
子品牌效应, 挖掘武圣文化资源,形成孙子兵法城、孙子故园等拳头产品,打造山东孙
子军事旅游品牌,以此为龙头,南连魏氏庄园,北连碣石山,形成历史人文景观特色旅游
线路。三是生态城市旅游区。以母亲河与城区观光为主线, 着力搞好“四环五海”、
环城八景、“36桥、72湖”水景观和黄河公园建设,抓好城区河道综合治理,让水体连
起来、流起来,建成碧水环绕、水湖相连、水清岸绿的城区水环境,开发生态城市旅游,
创旅游城市。四是山岳旅游区。以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 辅之唐李庵、范仲淹
遗迹等历史人文景点, 开发山岳观光型旅游。五是生态农业观光区。以冬枣、鸭梨园
林和农业科技园为依托, 开发果园观光、果实采摘、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六是麻大湖
旅游区。以麻大湖的广阔水面为主体, 以董永文化、小戏艺术节、丈八佛宗教旅游及
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产品为补充, 开发湖泊观光、民俗特色旅游。七是红色旅游区。以
渤海老区根据地为依托,充分挖掘渤海老区人民革命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史,建
设恢复旧址,开发红色旅游。八是飞机空中游。以大高通用航空城为依托,搞好航空俱
乐部,开展飞机空中游,游历黄河及黄河入海口景观。
加快旅游市场化步伐。按照与国外合作发展大旅游、与国内衔接形成大产业的思
路, 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扶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招商
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构筑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社会办旅游的格局。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两家以上五星级宾馆,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制定科学强势
的旅游促销战略,搞好宣传推介方案的策划和运作,大力开拓京津唐、环渤海和省内周
边旅游市场。 加快开发体现景区特点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搞活搞好会展、节赛经济,
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发展壮大我市旅游组织, 加强与境内外大型旅行社
的协作,培育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规范运作经营,促进旅游业快
速发展。

高新技术篇

大力建设“科教滨州”, 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
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以科技园和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转化基地、以高新技术
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十章 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
变。力争到2010年, 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550亿元。
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造船、飞机、生物工程等行
业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发展空间和潜力大, 是提升产业层次、构筑后发优
势的新生力量。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加大投入,加快引进和研发,加速形成规模
经济。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群。坚持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同步发展, 膨胀发展中汽
恒星、沾化环保电动车等整车企业,壮大盟威集团、海德曲轴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培育零部件产品自主品牌,搞好汽车研发、设计、测试与培训,逐步发展成为集零部件、
整机整车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的汽车工业基地。加快滨州国际汽车设赛中心、沾
化环保车辆科技产业园、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建设,抓好盟威集团年产900万只汽车轮毂、
海德曲轴50万只/年曲轴、富尔特纸业汽车滤芯纸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整车生
产总量达到40万辆, 活塞达到5000万只,轮毂900万只。造船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
集群。积极推动造船及配套项目引进和建设, 开发船用发动机、电子设备、船用设施
等相关产品,发展为造船配套的港口机械制造、仓储及服务业,提高船舶制造业整体规
模和技术水平,建设鲁北渔船、专用船舶制造和维修基地。到2010年,全市造船能力争
取达到20万载重吨。飞机及零部件产业(链)集群。抓好大高航空城滨奥钻石飞机制
造和开发区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直升飞机制造项目, 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大力发
展新型合金铝, 逐步生产飞机发动机及机械零部件、飞机集装箱、航空橡胶制品、电
子、电气、复合材料等飞机配套产品, 带动提高精密制造业水平。大高航空城着力强
化“飞行员培训、飞机组装、生态观光旅游、飞机托管、航空航天展、农业救灾”六
大功能, 建成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城,力争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支线机场。到2010年,
形成年产500架2~4座通用航空飞行器及2万台飞机发动机的能力。电子信息产业(链)
集群。坚持引进和研发并举,大力发展射频识别产品、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
加快芯片制造和系统软件开发,培植汽车电子、网络终端产品,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快
速兴起。重点抓好开发区RFID电子信息产业园、阳信长威电子工业园、盟威工业园半
导体LED项目、年产3300吨高清晰度显影粉项目建设,建设滨州职业学院软件开发基地。
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链)集群。
生物工程, 以研究开发畜禽用蜂胶疫苗为突破口,以畜牧兽医工程开发研究院为依托,
大力实施胚胎工程, 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的集新型生物制品研发、中试、产业化于一体
的生物工程集散地。重点抓好滨州绿都生物制药、安琪酵母(滨州)、阳信多肽生物
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海洋技术,重点搞好现代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加
强海洋化工产品、保健品、药品的开发。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天丝”纤维纺织品、
特宽幅阻燃布等特殊纤维, 开发新型活塞复合材料、纳米末冶金等特种金属材料、可
降解高分子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材料。抓好众合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用黄河
淤泥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阳信绿环公司2万吨/年PVA超新型膜等项目建设。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业,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系统、信息
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 加快改造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
农业,搞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
进、培育和推广力度。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
务、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促
进技术升级和再创新。
第十一章 健全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打造十大产业(链)集群,加快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开放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逐步全面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
术和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
点实验室;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协作;扶持发展有潜力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到2010年,争取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
心或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5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
以上。二是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信息网、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建设,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重点
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公关与开发,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海外学人创业园、电子信息产业
园等科技载体建设, 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人员进区转化高
新技术成果, 形成集科研、孵化、科技型企业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三是建立
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健全技术推广网络, 创新推广机制,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
进科技知识和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完善促进创新的机制和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高技术风险基金,政府增加
对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 重点扶持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技
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通过完善投融资等政策措施,鼓励多元投资、多种运营方
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或科技孵化器建设;提倡以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等生
产要素入股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调动人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投资创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以风险投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