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做大做强的经验和启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1&rec=12&run=13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位于鲁北平原,山东省滨州市南端,紧靠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
公路, 现有总资产230亿元,员工13万人。是一个年产棉纱80万吨、布18亿米、铝锭
15万吨、50亿千瓦时电量的集纺织、染整、家纺、服装、热电、铝业于一体的特大型
综合企业。现列具中国工业企业百强、中国出口企业百强、中国进出口企业百强和山
东省26户特大型企业,成为世界上纺织能力最大的棉纺织企业。该企业先后被授予全
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全国
自营出口先进生产企业和全国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等荣誉称号。世界品牌
实验室2004年6月28日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魏桥”品牌以46亿元名列中国最
具价值品牌500强第120位。2004年10月14日,魏桥纺织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
上市公司百强第93位。 200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31.25亿元、利税25.31亿元、利
润15.12亿元、自营进出口额12.76亿美元,自营出口创汇5.83亿美元,各项指标已连
续7年居全国棉纺织行业之首。
一、发展背景与历程
山东省滨州市是一个辖有6县2区、 拥有土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60万人的
中等规模城市。历史上,该市是一个以粮、棉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工业经济不发
达。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前身是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五油棉厂,是50年代初依据当地
棉花资源兴建的一个小型棉花加工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大潮席卷全国,
滨州也同全国一样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一下子释放出来,农业生产迅
猛发展,尤其是粮棉业连续几年高产增收,棉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保证,大批小型棉花加工厂兴旺发展起来,魏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型棉花加工厂之一。
进入80年代,改制改革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和企业,滨州的工业企业也逐步改制并有
了较快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滨州历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工业兴市”
战略, 滨州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第二产比重已达57.8%,初步形成
了以纺织、化工、机械、金属、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正是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依托当地资源,不断改制创新,膨胀壮大成现有的规模水平。总
结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51年建厂到1980年,为“停滞性增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的束缚下,企业一直从事单一的棉花加工业,30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截止1980年,
企业总资产还不足百万元,实现利税50多万元,企业发展处于“停滞性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到1988年,为“转折性增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
经济体制转轨,企业逐步开始转制走向市场,经营范围开始扩大并进入油料加工和毛
巾加工行业。 机制转换和经营业务的扩展, 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实现利税从
1981年的93万元猛增到1988年的860万元, 年均增长37.4%,平均翻了3.2番,企业发
展处于“转折性增长”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8年,为“持续性增长”期。这一时期,在扩大原有业
务的同时,转产进入棉纺领域,并确定了棉纺生产的主体地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
继续向前推进,经营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实现利税从1989年的1085万元猛增到
1998年的1.81亿元,年均增长36.7%,平均翻了4.1番。
第四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为“跳跃性增长”期。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企业
经营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经营领域从棉纺进入印染、家纺、热电、铅业等多个领域,
企业实现利税从1999年的2.4亿元猛增到2004年的25.31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4亿元以
上,企业发展已进入“跳跃性增长”阶段。
二、成效分析
魏桥创业集团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拉动税收增长、
促进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一是增强了工业经济势力。魏桥集团在一方面自身膨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
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围绕魏桥集团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服装、食品医药、
制造冶炼、造纸、化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培植起了一批地方骨干企业、支柱企业
和名牌企业, 区域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邹平县以魏桥创业为主的纺织企业达到120
家,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
二是提高了财政收入。 2004年魏桥创业集团上交国税5.24亿元,地税2.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98%和33.3%;税收进入地方财政2.35亿元,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40%。初
步统计,从1995年至今累计为国家上交税金20亿元,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
三是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仅魏桥创业集团驻地魏桥镇依托该集团兴起的个体餐
饮业达到300余户、 民营企业200余家。仅餐饮一项税收占镇财政的比重达20%,业户
人均收入2万余元。
四是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初步统计,自2001年以来,魏桥工业园新上项目70多个,
带动入区个体业户3500户,新增就业岗位9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8万人。
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集团13万名职工中,11万人来自农村,人均收入过万元,
仅此一项每年给农民增收10多亿元。
六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仅邹平县开发区内建成和在建的八个园中,魏桥创业集
团就占了四个。不到三年的时间,县城面积就由原来的17平方公里拓展到35平方公里。
滨州西区建设, 通过滨州魏桥的带动,只用3年时间就已成型。西区开发建设使滨州
市城市化水平比原有规模扩大了一倍,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七是扩大了经济外向度。魏桥集团在高档纺织、印染漂染、针织色织、服装家纺
等领域与日本、美国、香港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住来和联系,并与外商建立了13家合
资企业。 2003年9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达24.41亿港币,并一举创下H股
历史上三个之最。 2004年5月28日又在香港首资配售融资6.53亿港币,总计募集资金
30亿港币。 著名的外资基金摩根大通对魏桥纺织的持股比例超过10%,成为魏桥纺织
的又一个世界500强大股东。2004年,魏桥集团完成自营进出口额达到12.76亿美元。
三、主要经验
树立先进理念,夯实动力基础。魏桥集团的发展壮大,根源来自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文化理念,多年来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紧紧
围绕“企业究竟搞什么,如何搞好企业”这两个基本问题求发展;始终树立开拓进取、
坚持不懈的进取意识,在永不满足、自我加压中求发展; 始终保持挑战极限、勇争一
流的精神状态,在争上游、创一流中求发展; 始终树立扎实苦干、团结务实的优良作
风,在淡泊名利、扎实创业中求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成长氛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环境支持。多年来,各级
政府对魏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怀支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提供扶持促
进。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激励企业主动发展;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企业发展羁绊;坚持从严治理三乱,使企业轻装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内在活力。魏桥创业集团早在1980年就实行了“六定一包”
的目标成本管理,这一次改革就促使企业效益成倍增长,实现利税是前几年的十几倍。
1981年,集团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并连续几年推动企业内部三项改革,到
89年企业利税平均年增长39.6%。 进入90年代,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改
革, 并结合产权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4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7.5%,
利税增长46.6%。
科学战略定位,创造竞争优势。魏桥创业集团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国棉纺业普遍不
景气之机,敢于逆流而上,确定由油棉加工转向棉纺生产。关键就在于认识到棉纺业
“疲软”,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只要转入市场机制,就“只会有搞不好的企业,不会
有搞不好的行业”,并把发展战略定位在棉纺业生产上。同时,根据行业特点确定了
成本领先战略,把着力点放在了成本优势竞争上。通过努力,吨纱耗棉比国内一档水
平低40公斤;纺部万锭用工达到110人,织部百台用工87人,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集团年人均劳效达到20万元以上。
创新增长方式, 提高持续能力。魏棉创业集团自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170多亿元
用于新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革创新,先后创建了魏棉、邹平、滨州、威海等9个工业园,
亩投资超过200万元, 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把纺纱织布放在三层与五层楼上的企业。目
前,产品无卷化率达到38%,无接纱率比重达100%,精梳纱比重达65%,无梭布比重超
过50%,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几点启示
一是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把认识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困难和挑战、压力和紧迫感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是转变职能,改善环境。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政府支持企
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秩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
境。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的障碍,让企业轻装上阵,为经济发展
注入活力。
三是理清思路,找准坐标。政府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只有科学合理的思路目标,才能统筹社会各方面的资
源,找到与市场发展和宏观环境的契合点,赢得市场、赢得支持,取得最终发展。
四是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企业制
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规律和要求。特别是已改制国有企业,必须在股权多元化的
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充
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和提高活力旺盛经济
成分的比例。
五是大力扶持,提高运营效率。尤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
面,政府要尽可能给予支持倾斜,创造企业竞争的高效环境,使企业以同等成本取得
最大效益。
六是不断创新,增强内力。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完善开发、投入机制,构筑企业的
持续竞争优势,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绝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丁海堂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