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类 工业企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79&run=13

解放前,境内无专门管理工业的机构,手工业者均依附于自发的行业组织。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全区所有工业企业均为小型企业,各工厂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制
度,吸收职工参加,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开展劳动竞赛,基本上是采用手工业作
坊式的管理办法,凭企业领导人的经验和以师带徒的办法进行管理。
1953年,学习苏联的管理经验,实行计划管理,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一长制”,
即厂长负责制,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企业管理,通过加强主人翁教育和开展劳动竞赛
、技术比赛等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1956年,在总结学习苏联“一长制”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企业中普遍实行了党委
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走自己的管理路子,实行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领导干部与技术人员(
专业管理人员)、工人相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土洋结合,大搞技术
革新和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58年“大跃进”时期,企业管理只讲破除迷
信,敢想敢干,不讲科学技术,不尊重经济规律,不讲经济效益,不搞综合平衡,出
现了高指标、瞎指挥、弄虚作假等现象,企业管理机构被冲垮,生产秩序被破坏,产
品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粗制滥造,造成了财力和物力的浪费,挫伤了广大职工的积
极性。
1961年,全区工业企业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实
行“国营工业企业七十条”,对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整顿,精减机构,精简人员,一
批企业关、停、并、转。1962年,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生产指挥
系统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到1963年,经过三年调整和整顿,全区企业生产秩序得到
恢复,并开始由修配型向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工业化道路转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工业企业以突出政治代替管理,在左倾错误
的影响下,大批“唯生产力论”和“工业七十条”,把正常的企业管理批判为“管、
卡、压”、“洋奴哲学”、“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在领导体制方面,党组
织瘫痪,生产行政指挥系统的职权被打乱。1967年,各工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统管党、政、财、文大权,各工厂的业务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大部分被撤销或合并,
大部分专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下放到车间劳动,车间改为连、排编制,按军事
化进行管理,原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部被废除,造成了“办事无程序、管理无制
度、生产无计划、消耗无定额、经济无核算、质量无检查、操作无规程”的混乱局面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企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搞“比、学、
赶、帮、超”活动,全区工业生产开始上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工业企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方针,逐步改变了过去计划管理体制下,企业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财
政补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财政制度,开始由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主向以指导性
计划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国家对企业只下达计划,企业实行自产自销,以销定
产和确定上交利润基数,超额分成的制度,促使企业增产增收。1982年,根据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对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的决定,对全区企业进行了全面
整顿、综合治理。翌年,全区企业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
,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优化组合,部分企业试行了浮动工资,使职工的切身利
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联系在一起,责、权、利相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