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沿海渔民捕捞业历史悠久。《荣成县志》(道光本)中记载:“海族荣最称盛, 虽老渔莫能尽识。”“濒海渔家,隆冬彻夜结绳,早春剖冰击鲜;惊蜇以后,登筏出 海,动经四五十里或一二百里。”民国初期,荣成捕捞业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30年 代后,因渔民缴纳的苛捐杂税负担过重及战乱影响,境内捕捞业日渐衰退。1931年山 东省渔业调查记载:“荣成位于山东角之端,港岛最多,沿海居民全数以渔为生活。 城之东有龙须岛, 该岛渔船有260余条,附城居民皆营渔业。县城南30里为俚岛,有 渔船百余条。 之南160里为石岛,石岛之东有镆铘岛,南为大鱼岛,皆为产鱼最多之 港岛,而归石岛范围之内。据商会会长董献礼言,此地岛内有船千余只,为东方第一 渔港。今为渔行局苛税所迫,渔民逃亡大连或威海,其少数者避于成山角之北海岸。 今在石岛附近之渔船小船百八十只, 舢板200余只。山东海产以荣成为最,年渔获量 达300余万斤, 如龙须之虾,俚岛之干贝,石岛之海米,均甚著名,今日渐就衰落, 关系非小。” 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办理渔业贷款和发放灾荒救济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海 洋捕捞生产,自此荣成更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扩大渔业捕捞生产规模, 改进渔业捕捞技术,渔业捕捞量逐年增加。到1995年,全市海洋捕捞量达47.1万吨, 年创总产值16.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6.71%(按现行价格计算),连续13年居全 国县级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