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洋海军驻泊威海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459&run=13

1879年(清光绪五年)5月,清政府确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
由一化三”,①并委派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督办北洋海军。
购置舰艇 清政府采取买船与造船并重的方针, 以加速海军建设。 从1872年
(清同治十一年) 到1880年(清光绪六年)自造船22艘,从美国购船2艘,从英国
购船14艘。李鸿章则认为“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②极力主张购船。
1885年以后, 又从德国购进铁甲舰2艘、新式巡洋舰3艘、鱼雷艇5艘,从英国购进
新式巡洋舰2艘、鱼雷艇2艘。
调募士兵 北洋海军士兵,少数系由原登州、荣成水师调来,多数是从威海、
荣成、文登等地招募的。招募时,由练勇学堂督操官或练船管带会同驾驶大副和医
官,根据应募条件,三人目测合格,即行录取。1891年,在威海、荣成招募练勇1,
400人。
建设基地 1881年北洋海军进驻威海后,在刘公岛设机器厂和屯煤所。当时只
有12条船,属临时屯泊。候补道刘含芳于1883年在金线顶建鱼雷营。山东巡抚张曜
于1885年考察威海,意欲设提督署。但李鸿章认为:“察度北洋形势,就现在财力
布置,自以在旅顺建坞为宜。”直到1887年,才确定在威海卫建设海军基地。翌年,
开始修建海岸炮台、刘公岛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子药库等。从1889到1891年,
威海各海岸炮台陆续建成,并在威海湾南北两岸各设水雷营一处,各营弁兵、匠人
等136人;南岸水雷营附设水雷学堂,招收水雷学生40余名。
聘请教习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水师学堂,严复为总教习,英人葛雷森
为北洋海军总教习。1883年,又聘英人琅威理为总教习。次年中法战争爆发,琅威
理以回避去职, 又聘德国水师总兵式百龄为总教习。1886年5月,琅威理应聘再次
回到北洋海军, 至1890年初辞职。1894年8月,德人汉纳根被聘为总教习,11月去
职,改由英人马格禄担任,直到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对洋员实行高薪政策,如总
教习琅威理月薪银高达775两,是中国官兵平均月薪的5.5倍。对洋员,可以随时辞
退。
舰队编制 《北洋海军章程》 规定,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全军分为中
军、左翼、右翼、后军。中军为致远、靖远、经远三舰;左翼为镇远、来远、超勇
三舰;右翼为定远、济远、扬威三舰;后军包括守口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镇中、镇边六舰,鱼雷艇包括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等六艘;练舰
威远、康济、敏捷三艘,运输舰利运一艘。后增加鱼雷艇福龙号。
海军官制 设提督一员,统领全军,提督署设在刘公岛。总兵二员,分左右两
翼,各统带铁甲舰一艘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员,根据所带舰艇的大小、职事
的轻重,按品级分别安排。总兵以下各官员,都住在舰上,不另设衙门。副将以下
官员的定额,计有副将5员、参将4员、游击9员、都司27员、守备60员、千总65员、
把总99员、经制外委43员。北洋舰队的主要任职官员: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
林泰曾,副将邓世昌、叶祖 (正文541页)、林永升、邱宝仁、方伯谦。
校阅海军 1891年5月, 李鸿章来威海校阅海军,向清政府奏报说:“就渤海
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后来因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 (正文541页)
讨好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北洋舰队再未添置新舰艇和装备。1894
年5月,李鸿章再次来威海校阅海军,发出“窃虑后难为继”的感叹。
注解: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第387页。
②同上书,第一册,第47页。
附图: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