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易(1714~1778) 字经初,号悔轩,威海城里(今环翠区)人。4岁过继 给叔父为子,叔父早亡,家境贫寒,靠婶母辛勤纺织维持生活。自幼刻苦学习,常彻 夜诵读。清乾隆九年(1744年)考取优贡生,肄业于国子监。乾隆十四年(1749年) 考取八旗教习官,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知县职派往湖南试用,历任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 县知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代理衡阳知府。他同情贫孤,压抑豪强。在任六年, 处理了全部积压案件;他躬身走访名士,共谋兴利除弊,修城浚河,提倡节俭,反对 奢靡。有一年,衡阳有个男子到广西提督衙门投书抨击朝廷。乾隆帝饬令广东、湖南 两省巡抚驻衡查办,一时人心惶惶。陶易秉公办案,只取“病疯人”正法,宣布家属 无罪,免除株连,群众心悦诚服。离任后,群众为其立“去思碑”。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任直隶平定州知州,州里土厚水深,井泉很少,居民 苦于吃水难。陶易率百姓择地挖井,挖至数丈后,泉水涌出,甘甜清口,民众十分感 动,此井即被誉名为“陶公井”,并建亭刻诗纪念。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调任江苏淮安知府,正值河水泛滥,他详细察看灾情, 奏请赈济灾民。翌年,为同乡郭文大编修的《威海卫志》作序刊印。之前,陶易还为 李锴编著的《尚史》70卷捐资千金,刻印传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淮关监督 署被盗,乾隆帝严饬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查办,拟将附近居民全部逮捕刑讯。他怕百 姓遭冤,极力加以阻止。后来果然在别处逮到了真正的盗窃之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陶易升任广东惠潮嘉道,保举留守江安督粮道。乾隆 四十一年(1776年),升任江苏布政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夏,东台县文人蔡 家树,到布政使衙门告发同乡已故举人徐述蘷所著《一桂楼诗集》中有抨击朝廷的话。 陶易怕此案株连无辜,未予审理。蔡家树恼恨在心,又赴学政衙门控告。学政刘墉上 报朝廷,陶易被捕,押送北京,革职论斩。他极度悲愤,途中病发,至京十日而卒, 葬威海钦村。 陶易又是一位诗人,著有《惜阴诗草》、《游雍随笔》、《平定杂诗》、《平志 备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