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勤工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381&run=13


    勤工俭学是境内教育的光荣传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胶东解放区的各类学校开荒种地、种菜、
养猪、放蚕、制肥皂、纺纱、榨油等,开展大生产运动,师生边教、学,边劳动,做到生产自给或半
自给。
    建国后,全区的部分中小学于1957年开始在课外因地制宜,开辟生产实验园地。
1958年,全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将生产劳动列入课程,
后逐渐发展为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炼钢铁,大战"三秋",大搞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科学发明,学
生集中食宿、 集体劳动, 一度造成生产劳动过多,学校停课,教学秩序失常,学生劳动强度过重。
1960年秋冬,为了战胜灾荒,各类学校又一度停课,开展大战"三秋"、广开"十边地"、大搞"十五养"
活动。1962年后,全区学校工作开始以教学为主,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限制在劳动课和课外活动等课
余时间进行,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五.七"指示,先是师生到工厂、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和锻炼,后是请工、
农、兵进校"上、管、改",继之各校大办工厂、农场、饲养场,校内外建立学工、学农基地。一些学
校通过厂校挂钩、校队挂钩或单独经营,创办一批常年坚持生产的工厂和农场,有的还纳入正式的国
家工业产品生产计划,从事正规的商品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勤工俭学活动逐年走向正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
机构,加强了对校办工厂、农场的领导与管理。勤工俭学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全市勤工俭学收人情况
┏━━━━┯━━━━━━━━━━━━━━━━━━━━━━━━━━━━┯━━━━━┯━━━━━━━┓
┃        │                  勤工俭学总收入(万元)                  │ 工业收入 │              ┃
┠────┼──────┬─────────────────────┼─────┼───────┨
┃  年度  │            │                 其    中                 │ 占总收入 │ 每个学生平均 ┃
┃        ├──────┼──────┬───────┬──────┼─────┼───────┨
┃        │   合  计   │            │              │            │   (%)   │   收入(元)   ┃
┃        │            │  工业收入  │   农业收入   │  其它收入  │          │              ┃
┠────┼──────┼──────┼───────┼──────┼─────┼───────┨
┃  1981  │    1208    │    595     │     100      │    513     │  49.25   │     8.05     ┃
┠────┼──────┼──────┼───────┼──────┼─────┼───────┨
┃  1982  │   968.63   │   509.27   │    96.36     │    363     │  52.58   │     6.58     ┃
┠────┼──────┼──────┼───────┼──────┼─────┼───────┨
┃  1983  │    908     │    508     │      72      │    328     │  55.95   │     6.66     ┃
┠────┼──────┼──────┼───────┼──────┼─────┼───────┨
┃  1984  │  1182.51   │    685     │     69.8     │   427.71   │  57.93   │     9.44     ┃
┠────┼──────┼──────┼───────┼──────┼─────┼───────┨
┃  1985  │  1661.59   │   897.33   │    105.82    │   658.44   │    54    │    14.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