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9&rec=1&run=13


    一

    东营市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上,  位于东经118°07′~
119°10′,北纬36°55′~38°10′,东、北临渤海,与天津、秦皇岛、大
连隔海相望;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潍坊两市接壤;是山东半岛和京
津唐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结地带,又是环渤海经济开发区与黄河经济带的
交汇点。内拥黄河,市辖三县(利津、垦利、广饶)二区(东营、河口),
全市共有3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60个居民委员会,1774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南北长132公里, 东西宽74公里, 总面积7923.26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
175.4万。东营市一部分土地由古代黄河泥沙冲淤而成,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
地。除小清河以南,广饶县属的367平方公里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其它地区
均为黄河三角洲地貌,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据考证,广饶县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人耕作。利津在两晋南北朝时设
县,名为蓼城。垦利县处于黄河泥沙形成的碱滩,原属利津县辖,1941年建
立垦区建设委员会,后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三县均属渤海行署,1950年划
入惠民专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以黄河南北为界分别划归广饶县、利
津县。1959年复设垦利县,属淄博专署。1961年,复设利津县,三县又归属
惠民地区。为了加快胜利油田的建设,开发黄河三角洲,1982年11月10日,
国务院批准设置地级东营市,并将上述三县及沾化县的新户、太平、四扣、
义和四乡镇,博兴县龙居乡及乔庄乡的老于、王家、刘家三村,划归东营市,
增设三区(东营、牛庄、河口)。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成立。1987年7
月29日牛庄、东营两区合并为东营区。
    东营市属组群式结构的新兴石油工业城。境内大小河流25条,黄河自利
津南端奔腾而入,横越全境138公里,于垦利县清水沟汇入渤海,是境内河
网的主轴。
    东营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座落于此;累计探
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天燃气储量382.4亿立方米;2002年产原油2671.5
万吨,天然气产量7.5亿立方米,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黄河口周围具有形成
年产600万吨原盐的盐卤资源条件,在莱州湾沿海滨平原地下普遍分布3~4层
卤水。贝壳砂储量约2~3亿吨。全市土地1188万亩,人均6.85亩,是山东省
人均占地的2.6倍。已有耕地261.35万亩,尚有600多万亩待开发利用。黄河
入海口年均造陆地3.6万亩,是山东后备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东营市盛产小
麦、 稻谷、 大豆、玉米、棉花,黄河口大米远销东南亚。全市草场总面积
240万亩,海岸线长350.34公里,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1153平
方公里。海产资源丰富,有鱼、虾、蟹、贝类100余种,素有“百鱼之乡”
之称。境内野生动植物繁多,其中鸟类43科100余种,野生植物90余种,中草
药290余种。
    建市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到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3亿元,
人均30966元,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8.9亿元。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渤
海西岸的一个聚宝盆,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

    二

    公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对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开发建设有着投资少、
见效快、周转迅速等诸多优点。东营市多数土地是清咸丰五年(1885年)黄
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形成的,东部沿海均为不毛之地。自古以
来交通就不发达。50年代以前,这颗渤海之滨的明珠被掩埋在黄河尾闾。荒
凉、贫穷、落后,伴随着东营人民苦渡春秋。60年代初,华东石油勘探处在
这里勘探发现了大油田,黄河三角洲这块沉睡了千百年的风水宝地,引起了
世人的瞩目,东营公路因此初露生机。但那时只有辛店至东营一条路(现河
辛路的一段)。1964年,为支援油田的开发建设,由华东石油勘探局投资兴
建了东营至辛店的三级公路(全省第一条沥青路)。70年代,随着胜利油田
的开发建设,东营公路逐步得到发展,到1983年底,东营市的公路绝大部分
是胜利油田修建的生产专用路。 全市只有4条干线公路212.4公里,县乡公路
273公里,油田专用路650公里,总通车里程113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
公里15公里。
    随着东营市的建设和胜利油田的开发,运输市场的放开搞活,东营市和
油田每年约有3亿多吨物资输出或流入。东营市公路交通运输从全省范围看
已形成热点。运输车辆急剧猛增,据统计,1987年辛河路广饶至东营路段高
峰期车流量日达16400多台次。公路少、等级低、路况差、通过能力低,交通
事故和堵车现象频频发生,公路修建、扩建迫在眉睫。
    伴随着东营市的诞生,东营市公路管理段成立。公路管理段党委针对东
营公路现状,确立了“一个结合(和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结合),两个面向
(面向经济开发区,面向滩涂开发区)”的东营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团结
拼搏、务实创新、优质高效、争创一流”的东营公路精神,使东营公路工作
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

    东营市的公路发展较晚,明清时才有一条广饶至牛庄的官马大道。官马
大道是通往各省的省道,通往地方主要城市的路称之为大路。潍博路的前身
就是这个时期较早的一条大路。清末,东营市境内有驿道4条,即:广饶至
北镇, 辛店至广饶, 广饶至青城,利津至滨县,余皆乡间古道。民国14年
(1925年),山东省督办公署计划并筹备利用黄河大堤修筑利津至菏泽汽车
公路,民国15年(1926年)兴工,当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年山东省开始
实行官办运输,并成立了利菏汽车路局,利用黄河大堤修成济(南)利(津)
汽车路(土路),全长192.76公里。1929年10月22日,山东省公布的全国12
条“国道”,其“京黑线由海州入山东境内,经临沂,越广饶,入惠民,于
乐陵出省”。以后,战事频繁,民力不足,东营市境内直至解放,一直没有
新建公路。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公路事业,发动群众,就原
大道平垫修路,铺筑了部分晴雨通车的粒料路面,恢复了战争中被破坏的桥
梁。1964~1965年,东营市境内修筑辛(店)东(营)公路,全长57.8公里,
为山东省第一条沥青公路。1965年,因胜利油田建设和开发的需要,重新改
建辛(店) 东(营) 公路,延长为62.7公里。1969~1970年,垦(利)禹
(城)公路利津县城西关至刘家夹河渡口7.5公里段,先后整修四次,路基加
宽到13米,一侧设辅路,标准为三级路,并取消了利禹路名称,定名为垦禹
路(即现在的永莘路)。
    1983年12月12日,东营市公路管理段成立,东营公路开始走向求质量、
上等级的崭新阶段。从1985年博新路改建工程开始,至1992年底,东营市公
路管理段依据全面开发黄河三角洲总体设计,制定了东营公路建设的宏伟蓝
图。与胜利油田密切配合,争取和筹集资金,从公路测设、征地拆迁,到路
基、桥涵、灰土、沥青路面的施工,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奋力拼搏,经过
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东营公路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到1992年,东营
市共有干线公路10条, 计566.2公里, 县乡公路725公里, 胜利油田专用路
1098公里。广饶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沥青路的县。1992年全市公路密度
已达每百平方公里32.4公里,形成一个以胜利黄河大桥为枢纽,以10条干线
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和油田专用公路为经络,贯通黄河南北的公路交通
网络。
    1993~2003年,是东营公路发展史上辉煌的十年。十年来,东营市公路
管理局抓住国家加快公路等基础建设的大好机遇,牢固树立公路建设服务地
方经济的强烈意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主动
上项目,争资金,多建路,建好路。东港高速公路和东青高速公路先后建成
通车。利津黄河公路大桥业已建成通车,东营黄河公路大桥经过积极努力,
已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市辖黄河域内已有三座高标准的
黄河公路大桥,黄河南北的物资流通畅通无阻。国家主干线威海至乌河公路
新河至滨州段项目已经批复,工可报告已经专家审查,计划2004年底开工建
设。国道220线延伸至东营的计划已经实施,国家已将天津经东营至汕尾,
东营至香港口岸国家经济主干道列入规划。同时,积极实施路网改建工程,
提高公路标准和等级,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
通车里程4547.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776.7公里,县乡公路1734.9公里,油田
农场专用路2035.5公里,公路密度56.9公里/平方公里。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行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东营市公路管理局连
续十年夺取全省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实现了“十连冠”;先后
被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
位”、“山东省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
业”、“山东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让世界了解东营,让东营走向世界,路是连接的纽带,东营经济的腾飞,
黄河三角洲的崛起,离不开大动脉的支持,我们坚信,东营公路建设者创造
过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