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3&A=4&rec=1&run=13

淄博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足球起源地、陶瓷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淄博地处山东省中部,东与潍坊市的青州市、临朐县及东营市的广饶县、滨州市的博兴县接壤,西与济南市的章丘市、滨
州市的邹平县及莱芜市的莱城区、钢城区毗连,北隔黄河与滨州市的滨城区、惠民县相望,南和临沂市的蒙阴县、沂水县及泰
安市的新泰市相邻。2002年,全市辖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县,有77个镇9个乡22个街道,
306个社区、 3179个行政村。 全市总面积5965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2978平方公里; 总人口412.03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
271.84万人。生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45个民族。现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5个“较大的市”和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之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新中国的成立,为淄博腾飞带来契机,淄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
是1986年以来,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团结实干争创一流”
的淄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破难,经济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至2002年,淄博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全
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淄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沂源猿人就在淄博南部山区繁衍生息。距今80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000
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延续到阶级社会初期的岳石文化遗存,在境内广泛分布。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
前11世纪,淄博地区先后出现季氏、逄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地区属齐国,临淄成为齐国国都。秦
汉以后,淄博地区属郡、属国、属州、属府、属道,历代迭次交易,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行政建置。作为单独的行政区域,始
于1945年8月设立的鲁中行政公署淄博特区。1955年3月成为省辖淄博市。

淄博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正当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是平原沉降区,
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形成南部为封闭高地,东、西两翼叠岩耸立,中部低陷并向北倾伏的箕状盆地。山区、丘陵、平原相间,
分别
占总面积的42%、 29.9%、28.1%。鲁山领衔的大小山头6500多个,黄河在内的超过10公里的大小河流78条,以及众多的湖
泊、泉群和水库。地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50种,其中煤、铁、铝土、
耐火黏土、陶瓷土、化工石灰岩等矿种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全国重要工
业基地、全省重要粮棉产区和瓜菜生产基地。

淄博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 东部临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 “地下博物馆”之称,东周殉马坑、临淄中国古车博物
馆、齐国历史博物馆、田齐王陵、管仲墓等遍布古齐大地。中部淄川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南部鲁山是山东
省四大高山之一,与原山同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山东第一洞”的开元溶洞和“中国第一石花洞”的九天洞,风光旖旎。
北部的马踏湖、大芦湖和黄河,一派北国的“江南水乡”景色。西部周村为明清时期重要商埠,时称“旱码头”和“天下第一
村”,清代一条街“大街”极具民族特色。位于张店的中国陶瓷馆,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陶瓷博物馆,陶瓷精品美不
胜收,尽现淄博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制瓷工艺的高超。

淄博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独具特色的聊斋文化,成为淄博的骄傲。历史上,既涌现出姜太公、
齐桓公、齐威王、管仲、晏婴、邹忌、田穰苴、孙武、孙膑、田单、扁鹊、甘德、淳于意、薛凤祚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科学家,也涌现出左思、王士禛、赵执信、蒲松龄等杰出的文学家,可谓群星灿然。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震惊中
外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人之一的史文彬,“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更让淄博人
引以为自豪。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198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5.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43元。1989年,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01.23亿元,跨入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城市行列。1992年跨入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1994年国
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各城市中居第二十八位。1995年在全国29个国内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十五位。2002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 是1986年的14.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966元,比1986年增加17423元,总量指标列全
省第五位。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强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各区县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

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城市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老工业城市转型取得成效。1986年后,随着齐鲁石化的
扩建和大批中小企业的出现,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化工、医药发展成为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石
油化工、医药、煤炭、冶金、建材、纺织、机械、陶瓷、轻工等成为骨干行业,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原料
和能源原材料加工生产基本协调发展的综合型工业体系,成为全省和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1125家,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利税、 利润分别为1025.73亿元、90.47亿元、36.76亿元,分别是1986年的15.75倍、6倍、
4.33倍。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18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比1986年提高近14个百分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
山东省著名商标44件,山东省名牌产品53个,均居全省前列。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三高
一创”(高产、高质、高效、创汇)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农业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大步提高,
城郊型农业框架已基本建成。1990年,桓台县建成中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
1993年,高青县建成中国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棉县。至2002年,培育形成了南部山区林果、中部平原优质粮和蔬菜、北部滩
区畜牧业等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 粮经比例由1985年的9∶1调整为5∶5。是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2.42亿元,比1986年的6
.7亿元增加75.72亿元。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建立起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格局,全市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淄博
作为鲁中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 2002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502个,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230.78亿元,是1986年的16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98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7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255公里,城市人
口80.1万人。1986年后,全市立足于组群式城市布局特点,确立和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发展中心城区。
积极推进畅通、生态、人居、光明、净化美化“五大工程”,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
设,一大批交通、通信、水、电、暖、气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承载力、辐射力和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至2002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5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142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51.8万人,城市化水平
达到47%。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高标准城市道路和标志性高层建筑相互辉映,高水准的居民生活小区从无到有,居
住环境发生巨变。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公
交车、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燃气、供暖开始由近郊向农村延伸,并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建制乡镇社会化供水。生态
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扎实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化带、森林屏障、组团间绿色走
廊建设工作。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0.9平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609公顷,绿化
覆盖率35%。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建成投用一批污染治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41%,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73%。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通信迅猛发展,淄博作为鲁中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胶济铁路横穿东西,淄八铁路、淄东铁路及临泰铁路连通
南北, 市内铁路长505公里,有大小火车站33个,铁路密度居全省之首。济青与滨博、博莱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国道、省道
和县道交织如网,“五纵六横一环”的公路交通框架基本建成。公路通车里程由1986年的1113.4公里发展到2002年的3529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7.9公里, 高级、次高级公路通车里程3109.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9.4公里。由程
控交换网、 数字传输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建成,2002年程控电话总容量达134万门,程控电
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各类上网用户分别达到105.8万户、89万户、20万户。“村村通光纤,户户能上网”在全市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中,全市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乡镇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92年设立的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1993年正式运行
的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都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市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1998年起,先后实施工业管理体
制、产权制度、财税体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四大改革,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至2002年,地方工业
企业改制面达97.7%, 市属企业公有资产占比下降到4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9%。全市基本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型企业有220家,规范的股份公司141家,11家上市公司、13只股票分别在深、沪、港交易所挂牌交
易,上市公司的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财税、金融、投资、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等各项改革不断
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淄博共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个省级经
济开发区。先后同美国伊利市、法国拉罗什市等7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
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2002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2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994年的0.72亿美元发展到7.5亿美元;全市
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83家, 合同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累计2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累计15.42亿
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旭硝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与淄博开展战略合作。“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全市在境外共设立企业、
贸易公司或办事机构33家。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淄博市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和
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1996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2年,全
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30870人,是1986年3782人的8倍。拥有科研机构102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8万人。1986~2002
年, 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125项,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1项、国家发明奖10项。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
1986年的685家发展到706家, 卫生技术人员由12559人增加到20169人,千人占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全
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53个; 创作了一批弘扬地域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先后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
国奖;齐文化开发硕果累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跨越了温
饱, 实现了小康,并向殷实小康迈进。1986~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8元上升到7856元,增长8.6倍;农民年
人均纯收入由606元上升到3648元, 增长5倍;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312元上升到9978元,增长3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
房面积由8平方米发展到20.7平方米,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6.83平方米发展到29.97平方米。家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
寻常百姓家庭,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电脑、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16.7台、107.4台、45.5部。城镇养老、失
业保险和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更多的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网。社会救助
活动广泛开展,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986~2002年的17年, 淄博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世纪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全市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和外贸
出口规模较小,经济国际化水平不够高;城市功能的培育离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于进
一步优化;环境、资源保护、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增收压力较大;老工业城市转型需要继续付出努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等等。

过去的一页已成为永恒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将续写辉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进又好又快发
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淄博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拼搏进取,为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而不懈奋斗。淄博的未来必定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好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