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业 铸就辉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3&A=3&rec=1&run=13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性时刻,在2011年即将收关之际,淄博市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及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
关。这是淄博工业新的跨越,是淄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齐风泱泱,淄水汤汤。淄博,这片诞生龙山文化和齐文化的古老土地,这座拥有百余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老工业城市,
带着历史的风尘,踏着时代的脚步,依靠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铸就了今天的万亿辉煌。回首百余年历史,几多风雨,几多艰
难,风雷激荡,壮丽恢弘。这是浓墨重彩的光辉史册,是可咏可叹的华丽乐章。
奋进的历程辉煌的成就

淄博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掌握了在当时最为先进的冶铁和冷兵器制造技术。两汉时期,临淄成为全
国最大的工商业聚集地和全国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等手工业发展中心之一。明清时期,周村已是
“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成为当时中国丝绸最大的供货地和外销地。博山“陶者以千数”,
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 以“瓷城” 遐迩闻名,同时,因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
“琉璃之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淄博的自然资源被帝国主义列强大量掠夺,淄博现代工业在夹缝中艰难起步,资源型产
业结构逐步形成。

以中德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德华矿务公司1904年建立淄川炭矿为开端,帝国主义逐步加紧对淄博自然资源的掠
夺。 据统计,1906~1914年,德国掠走淄博煤炭186.8万吨。1942年一年中日本就从淄博掠走原煤408.2万吨。其间不顾中国
矿工生命安全,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北大井惨案,536名矿工罹难。1898~1945年,德日帝国在淄博掠夺铁矿资源达47年之久,并相
继开办耐火材料厂和华北轻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南定工场。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输入,淄博现代工业开始起步。淄博各民
营煤矿普遍应用蒸汽动力机器, 煤炭产量大幅提高,占到全省的60%以上。1906年,德国人建起淄博第一个电厂——淄川炭矿
电气厂,博山率先办起民营博山电灯公司,周村同丰缫丝公司建起发电所,民族电气事业开始兴起。1937年,淄博共有发电机
25台, 总容量1.51万千瓦。1904年,博山玻璃公司成立,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被誉为中国新法制造玻璃之始。
1905年,兴办博山下河工艺传习所,工匠逐渐回流,带动了陶瓷行业复兴。

1904年,胶济铁路及张博支线全线贯通,清政府辟周村为商埠,淄博工商贸易开始活跃,谦祥益绸布庄、东来升绸布庄、
大富洋行等一批老字号逐渐兴起,淄博成为省内最大的蚕丝绸集散地和原产地,传统手工业逐步发展壮大。20世纪30年代,周
村漂染业居山东之冠。

淄博解放初期,山东新华制药厂由胶东迁来张店,山东人民政府工矿部化学总厂在博山开工建设,第一家机械化国营纺织
厂鲁新纱厂正式投产,山东机器厂、淄博矿务局、博山电机厂相继建成,为淄博工业恢复重建注入了新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淄博工业伴随着国家大量投资,自然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工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迅速形成了重化工业的总量优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淄博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1956年,全市私营工业22个行业398户,私营商业26个行业741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淄博地方工业发展由此起步。

1950年以后,一大批机械、冶金、医药、采掘企业相继落户淄博,淄博工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山东电气厂、山
东电极厂、张店农药厂、山东人民制丝厂、山东铝厂、新华制药厂、南定热电厂、辛店电厂、淄博钢厂、淄博铝厂、淄博人民
制药厂、淄博化肥厂等先后新建或扩建。“一五”期末,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7倍,资源型产业占全市国民经济的
比重达到53%。 电力工业快速发展,鲁中电网成为山东最大的电网,同时又是山东电网的负荷中心和西电东送、南电北调的重
要枢纽。至6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和冶金为主体的重工业结构。

1966年,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破土动工,这是淄博工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齐鲁石化的建设,带动了一大批石化企
业相继上马,化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奠定了淄博石化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淄博工业结构由此也开始向重化工产业结构转
变。

在这一时期,淄博工业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第一个大型氧化铝生产基地——山东铝厂第一
期工程建成,中共中央办公厅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发来贺信,周恩来总理发来贺电。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山东铝厂、
张店砂轮厂等企业视察。 同期,淄博市工业企业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00立升搪玻璃反应罐、第一台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的汽车
电机、国内第一支机制硅碳棒、国内第一条棕刚玉加工联动线、国内第一台1100千伏安倾倒炉、国内第一个人工喉、省内第一
台自制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氧化铝生产技术研究的厂办研究所,建成国内第一座以重油为燃料的
隧道窑,建成全国第一家磨料出口企业山东金刚砂厂。博山电机厂、博山真空泵厂、昆仑瓷厂、省生建八三厂、淄博电热电器
厂、淄博无线电二厂、博山灯泡厂等为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潜艇下海等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表彰。

这一时期淄博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至60年代末,淄博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4,工业产值列全省第二位,用
电量居全省第一位。70年代,煤炭、铁矿石、铝等工业品的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和10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乐章,开启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淄博工业的历史画卷也由此翻开新的
一页。改革开放为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淄博工业的基础
日益强化。

全市企业股份制改革开全国之先河,迈出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第一步。1984年,周村镇长行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股份合
作制改革,被中央部委誉为全国股份制改革的先行者。1988年,周村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拉开了淄博市股份
合作制改革试验的序幕。同年,山东农药厂和中国第四砂轮厂分别改组为股份公司,并作为全国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
公开发行股票,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984年,博山电机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1986年,全市企业开始推行以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中
心环节的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其后,全市所有企业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经济责任制,部分企业试行了租赁制和股份制,
企业兼并开始出现。

1992年,国内第一家公司型封闭式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获批设立,总规模3亿元人民币。1993年,淄博证券
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成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交易技术最先进、管理最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先后有56家企业挂牌交易,注册
股民50万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淄博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85年,中共淄博市委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把发展乡镇企
业摆到战略地位,提出对城乡经济实行“挂、网、联”,提出乡镇企业工业产值五年内翻两番目标,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淄博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市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鲁泰、华辰等一大批企业实行了合资合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带给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加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
集中爆发,淄博工业进入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全力以赴
抓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为步入新世纪后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2年,乘邓小平南方讲话的东风,淄博工业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1994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全国18个“优化资本
结构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在全市铺开公司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在20户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2户中小企业
进行股份合作制改组试点。1997年11月,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化纤总厂和淄博石油化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企业兼并案。
到2010年底,实施企业兼并、破产、收购400余户,涉及资产总额300多亿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10万多产业工人下岗,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重中之重。1996年,淄博
市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1996年至1999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累计安置下岗职工10.6万人,年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70%
以上的破产企业职工实现重新上岗,再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5~1996年, 山东农药、华光陶瓷、四砂股份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新华制药在香港联合
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此为开端,淄博工业加快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
1998年,实施抓大放小、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财税体制、企业内部改革等“四大改革”举措,调动了各方面的积
极性,为发展区县板块经济奠定了基础。

1999年,创立淄博工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运营市属15户企业的国有资产,其间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四砂股份的风险,组织
实施兰雁、工陶、凤阳、华辰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整体改制。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实施“结构优化战略”。2000年,明确了“三个层次、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主线,
并开始以“三○工程”为载体,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同时,清理整顿了农村基金会,按照国家要求,稳妥关闭了淄博证券交易
自动报价系统。

1992年,国务院批准淄博市为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同年,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 招商引资工作大规模展开,至1999年底,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723个,合同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先后与日本旭硝
子、韩国三星、美国派瑞格等世界五百强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后,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工业
结构,不断推进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体发展战略不断深化。2002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
体目标。2007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的工作指导方针。随后进一步提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十条意见,统一全市上下的认识,
明确工业经济发展方向。2008年,提出加快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2009年,市委提出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的
路子,突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总体工作思路。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
对东岳集团、新华医疗器械集团等企业进行了视察,并对淄博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从2003年起,全面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二次改制”。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经
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最大限度退出。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国有资
产运营机构,形成了“市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三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系。对大成集团实施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并启动委派财务总监、年薪制、期股制试点。

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扎实有效。 2004年,开始实施“双百工程”,“十一五”实施“5年1500亿”技改计划,提高了传统行
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装备水平。2009年,启动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2011年,启动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产业结构调
整向纵深推进。

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全面展开。从2002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四宝山地区水泥企业43条生产线进行了搬迁改造。2008年,启
动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布局调整,对南部建材区进行综合整治,对张钢和焦化煤气厂先后搬迁,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初见成效,
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聚集度大幅提升。

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个亮点”日益凸显。组织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
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涌现出一批起点高、
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全氟离子膜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成功实现产业化。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扶
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开展“三强竞赛”活动,突出抓好“四个一批”,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
展的重要力量。从2004年开始,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引进了西门子、西铁城、中化集团、山钢集团等一大
批战略投资者。同时,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大力推动跨国经营,淄博工业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全面打响。 2005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30亿元,整治污染企
业4800多家, 新上治污设施680多台套, 全市8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整体水环境恢复到1985年以前水平。
2006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和处罚力度,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顶格处罚。2007年,山东省“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第一爆”,3台5万千瓦机组在华能白杨河电厂实施
爆破拆除。2008年,提出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目标。2009年,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2×300兆瓦机组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淄博
市提前一年半在全省率先完成“上大压小” 任务。 “十一五”期间,淘汰所有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淘汰小化工、小钢铁、
小造纸等“土小”企业3800余家。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先后在宁夏、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飞地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
更多空间。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新材
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搭建起了凝聚全国乃至国际创新人才资源的新平台。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对省级
以上研发机构和国家名牌产品奖励制度。2004年,淄博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名城”。2009年,淄博市被授予“淄博陶瓷当代
国窑”,陶瓷地域品牌全面叫响,“中国陶瓷名城”的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淄博市被授予“新材料名都”称号。
县域经济快速崛起。 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突出发展中心城区,支持临淄、桓台、高新区率先发展,促进淄川、博山、周村3
个老工业区科学发展,支持沂源、高青突破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区县竞相发展格局。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
桓台县4个区县列入省30强区县。 桓台县由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强县,连续10年入选全国百强县。沂源县由一个国家级
贫困县、省1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发展成为全省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份之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县份,打造
出典型的“沂源现象”。2009年,高青县被划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沂源县享受中西部地区国
家投资政策,淄川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领导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历届市
委、市政府与时俱进,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具有淄博特色的发展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淄博作为依托
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面对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巨大压力,面对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集中爆发,
面对企业破产重组和职工下岗再就业等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破
难,稳妥推进,有效破解一个个难题,化解一个个矛盾,使淄博工业涅重生。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
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坚持三个突出”的总体工作思路,推动并基本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具有百年工业
历史的淄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历史。淄博现代工业在中华民族遭遇多重压迫下艰难起步,在勤
劳勇敢的淄博人民手中逐渐积累,逐步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以当家作主的豪迈情怀,勇做时代发展先锋,不怕困难,
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取得了一个个骄人成就,为支援国家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大量
的税收财富。在共和国历史上,淄博工业写下了饱蘸深情、雄浑庄重的一笔,淄博人民留下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全市工业战线干部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史。淄博工业拥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们的青
春奉献于企业,心血渗透于企业,理想融合于企业。淄博工业拥有一支勤劳聪慧、甘于奉献的产业大军。他们以主人翁的苦干
实干精神,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建成了大批重点工程,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
来,淄博的产业工人承受了剧烈的改革阵痛,承担了沉重的改革成本,挺过了艰难的深层次矛盾爆发期。在实践中,他们努力
提高能力素质,成为提升淄博工业档次,重塑淄博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淄博工业拥有一支刻苦钻研、成果丰硕的科技人才
队伍。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淄博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刻苦攻关,为淄博工业贡献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创造出无
数个荣誉和第一,推动了老工业城市转型,推动了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百年风雨,百年奋斗。淄博工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回首淄博工业走过的历程,
我们自豪地看到:

淄博工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综合实力。淄博工业连续实现新跨越,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新中
国成立以来,全市工业产值过百亿用了39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2年,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1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用了41年,从
百亿到千亿用了12年, 从千亿到万亿用了9年。利税过50亿用了49年,从50亿到百亿用了5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8年。淄博作
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 医药生产基地和建材主产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东岳2000吨离子膜、鲁泰6万锭卡磨纺等
一批新产品、新工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绿色制冷剂等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位,氧化铝、解热镇痛药产量居全国首位,聚氯乙
烯、 化学品氧化铝、特种装饰纸、牛仔布、黄原胶、头孢类原料药、陶瓷新材料等近90种产品在全国居前3位。全市销售收入
过100亿元的企业10户, 过50亿元的企业18户, 过10亿元的企业77户,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
500强。 创建了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
业基地、国家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色织布产业基地。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齐鲁化工区、博山经济开发区、沂源经济开发区等被授予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
业园区加快形成了集成电路、IGBT等完整产业链条,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
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淄博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48位。日本一家报刊更是将淄博市投资环境列为全国
第18名。

淄博已经初步建立起新型工业化体系。 工业门类涉及35个行业,化工、建材、冶金、机械等支柱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以
上。传统工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迅速。 201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24.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15%。新材料、精细
化工、电子信息、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和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产值2638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

淄博工业内涵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
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73家,其中国家级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282家, 所有大型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研发机构,中小型企业大多都有稳固的技术依托。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以上。品牌经济带动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80件,中国
名牌30个,山东名牌143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两化融合”
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达到28%。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年均8.17%的
能耗总量增长速度支撑了GDP年均14.33%的增长,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3.0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06
%和27.31%,工业连续十余年实现增产不增水,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
淄博工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全面提速。 与1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
经贸合作关系。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7.2亿美元,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几家发展到1000多家,出口
产品由以原料型产品为主发展到9大类近1200余种。 截至2010年, 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达到203个,21家世界
500强企业来淄博市投资。 4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到10多个国家地区投资。宏达矿业收购秘鲁邦沟铁矿等一批购买国外矿产资源
项目扎实推进,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淄博工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显著提高。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淄博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作,以物流园区、物
流中心、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多个层级为主导的现代物流框架初步形成,物流业规模跃居全省第四位,现代物流“旱码头”雏
形基本形成。 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金融机构达到5大类13家,有22家上市公司、24支股票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境内
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逐步成为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已达36家,其中市外企业6家。
以商赢网、卓创资讯为龙头的信息服务业跨越发展。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30处,年成交额达550亿元,成交额过亿元的
市场31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大幅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的70%务工,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非农产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
性互动效果初显。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衔接更加紧密,12个省级以上园区既是产业隆起带,也是城区延伸带。
城乡统筹为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发展又加快推动镇域经济不断实现新跨跃。截至2010年,全市拥有经济强
乡镇28个,其中工业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4个,过20亿元的10个。
宝贵的经验深刻的启示

“几许风霜与韶光,几多梦想与辉煌”。回首淄博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十分宝贵,启迪发人深省。
工业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研究和把握规律,自觉按照规律的要求,抢抓机遇,顺
势而为,与时俱进,科学决策,持续推动了淄博工业经济的发展。
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因资源而兴的工业城市在工业化初期所走的道路惊人的相似。而在其工业体系基本确立、原始
积累基本完成之后,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其结果却大相径庭。凡是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时因地因条件
制宜的,产业结构、质量就会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生态就能够协调持续发展,反之亦然。淄博市工业发展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的实践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奋力开拓,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释放。我们抓住计划经济加快向市
场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采取“三分”、“两活”、“一联”等多项战略性措施,推动乡镇企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使淄博成
为当时全国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抓住国家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机遇,争取到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市”、“清产
核资扩大试点市”、债转股、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体改委股份制试点联系市”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并争取和积累了下
岗职工再就业补贴、养老基金转移支付、重大项目资金扶持等一大批扶持资金,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业经
济由此逐步走出徘徊驶入快车道,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体系。我们立足淄博组群式城市的基本特点,变一个积极
性为多个积极性,变一个驱动力为多个驱动力,通过深入实施“四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激活“板块经济”活力,
构筑起了工业发展新的空间格局。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我们对工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在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下,提出了结构调整是主线、节能降耗是关键、环境保护是“命门”等一系列工作指导思想,理清了产业轻重关系,科
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在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水平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推动传统工业向重而优、重而特、重而附加值
高方向转变的同时,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走出了一条
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技术产业规模化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深刻把握了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客观规律,我们才奋力开
拓了淄博工业发展的新境界。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工业兴市的理念,强化工业兴则淄博兴、工业强则淄博强的意识,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实现新跃升。
淄博因工业而兴起,城市因工业而形成,工业是淄博的立市之本。淄博悠久的工业发展史、特殊的资源禀赋、雄厚的工业基础、
庞大的产业大军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工业、促工业、强工业,努力推进全市工业加快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实
现新跃升。

作为老工业基地,淄博工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淄博共为国家贡献了
4.4亿吨煤、 2400万吨铝土矿、1.09亿吨铁矿、3200亿千瓦时电。淄博工业上百种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规模庞
大的基础原材料加工工业有力支援和支撑了全国全省工业的发展。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共为全市提供了1.2万亿元的增加值,上缴国家1680亿元税金。全
市从业人员中的三分之一从事工业生产,同时,还吸纳了近30万外来人口,淄博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最为密集
的地区之一,工业需求是主要因素。

工业使淄博较早地接触到现代文明。早在20世纪初,淄博就有了铁路,有了炭厂、缫丝厂、玻璃公司、琉璃厂、印染厂、
铁厂等众多现代厂矿企业,有了发电厂、电灯,有了周村商埠这一当时最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票号、银行、寄庄、商社等现代商
业元素,有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和工商业同业公会、企业总工会等行业管理模式,有了工业传习所等工业教育培训研发
机构,有了“金红茶碗”、“刻花大花瓶”、“内画大鼻烟壶”等一批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名优品牌。

工业是淄博城市文明的主要载体。齐文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和“开放包容、兼收并蕴”的精神特质,是淄博工
业发展的文化基因,工业发展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有力的坚实载体。从末停止创新发展的琉璃产业让我们增加了叫响“淄
博琉璃明清官窑”的底气,陶瓷工业在万年薪火传承基础上的重新崛起让我们有能力重塑“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形象,走向文
化创意产业的丝绸纺织工业让我们审视定位“丝绸之路起点淄博”,新材料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获得了“新材料名都”的荣
耀……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激发了全市人民科学创业的激情,工业与文化紧密融合,使淄博的城市文明内涵更加丰富。
淄博之所以能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力,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因为淄博工业对全国全省发展作出的
巨大贡献,是因为淄博工业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淄博工业正在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许多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 曾经有过 “去工业化”阶段,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2008年国
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遭受重创。深刻教训面前,他们不得不进行认真反思。美国重拾实体经济,开始“再工业化”;日本重
提“环境立国、生物产业立国、纳米科技立国”,启动新工业化;法国扶持“竞争力集群”,力求走创新发展的路子。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一再告诫我们,工业是淄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邦宁,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
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拉动服务业,加快工业由大变强,实现三次产业持续协
调发展。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结构调整是主线的理念,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努力提升工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淄博工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调整始终伴随着淄博工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工
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对产业轻重比例关系进行调整。从“八五”开始,
实施“腾飞计划”等一系列产业调整举措;“九五”后,重点实施“61020工程”,培植壮大6个支柱产业、10拳头产品以及20
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时期,按照“三个层次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主线,组织实施“三〇工程”、“双百工程”,以
大规模的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十五”后三年逐步形成“五大基地、十大优势系列产品”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坚
持双轮驱动, 组织实施“5年1500亿技改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2011年以来,我们又按照抓产业链的思路组织工
业结构调整,首批推出六条产业链,整合政府可调控的资源对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和核心项目实施突破,带动整条产业链实现
提升发展。

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1980年,淄博毛巾厂周村分厂作为全市第一个工农联合企业,终结了其单一的公有
制结构。1986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降低门槛、放宽限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落实,促使民营经济空前繁荣。1985年,以全市
第一家合资企业淄博建筑陶瓷有限公司的设立为标志, 淄博的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基本
到位,所有制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逐步调整为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快企业领导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从改革开放前的党委领导模式到改革开放初期广泛采取的厂长负责
制,从股份合作制的初步探索到股份制经济的全面兴起,厂长制逐步被公司制代替,从公司制的建立到1993年以后的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我们对企业领导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积极稳健、效果明显。目前,全市经认定的规范股份制企业已达1156家,
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我们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确立“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发展思路。新
世纪初,以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新华医药工业园“三驾马车”为重点的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园区建设数量最多的时
候达到86个,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随后针对园区布局散乱,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2004年,我们对园区进行大规模的
整合撤并,保留发展12个省级以上园区,并着力建设以节能环保、微电子、电子元器件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
聚区。同时,围绕促进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三和谐”,实施了一大批产业布局调整项目,搭建起了工业集聚发展
的空间格局。

围绕调优调强工业,我们的结构调整经历了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性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调出了淄博
工业发展的激情和活力,调出了淄博工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日益突显的比较竞争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千方百计提升创新驱动力,持续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谁掌
握了技术和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占领了发展的制高点。回顾淄博工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
到创新对于促进淄博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战略主导下,淄博工业进入由大企业内设研发机构为主的创新发展阶段。依靠大企业多、国家投入
大的优势,淄博工业创造了一大批全国第一和具有先导意义的创新成果。特别是淄博工业为新中国军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淄博工业进入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创新阶段。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
广阔的需求空间。我们通过深入实施工业技术振兴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加快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小区建设,
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由此在全国较早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星火计划密集区试点
单位之一、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市、全国科技兴市山东试点带城市,淄博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市五
区三县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进入新世纪,淄博工业进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广泛的产
学研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以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研发机构数量
大幅增加,全市大中型以上企业全部建有自已的研发机构,以东岳离子膜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项目加快
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围绕创新能力建设,以“一校五院”联合创建山东工程技术研
究院为标志,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联盟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支撑
作用日益强化,新材料技术论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科技交流平台。淄博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
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增强。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一批创新成长型企业和优势名牌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创
新型企业、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园区多轮驱动下创新型经济日益成为淄博工业的主导。

创新离不开人才。我们历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早在198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
件的10个方面的规定。1994年,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把实施人才工程作为跨世纪的重大举措。2009年,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
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 等4个人才队伍建设文件,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创新性政策和
具体办法。同时,积极搭建科技创业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高端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载体,“以效益
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观,激发人才智慧迸发涌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的不断健全。聚天
下贤才为我所用,淄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热土”。

面对资源枯竭、要素约束与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由过多依赖资源向
科技支撑、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只有如此,“淄博制造”与“淄博创造”才能相互支撑、比翼齐飞,持续为工业发展
注入强大动力。

必须牢固树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理念,增强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
外部活力。

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之所以能够跳出“荷兰病”、“资源诅咒”的窠臼,就是通过观念更
新克服路径依赖,通过改革开放扫清发展障碍。

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淄博工业体制矛盾集中爆发,“国老大难”问题集中显现,GDP增速曾连续三年在10%以下,国有企
业亏损面达到一半以上,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增幅在全省处于后三位,各类企业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被各大银行列为“金
融高风险区”,全市有10多万职工下岗。同时,资源枯竭,生态恶化,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在困难面前,我们不等
不靠,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了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艰辛的主动转型、“自费”转型历程。从承包租赁、分块搞活到整体
改制再到破产重组、兼并联合、产权转让,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对国有资产实
行授权经营到组建重点企业集团,从推进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到率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
改革不断深化。以财税、金融、流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基本
到位,多层次、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优化服务环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显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全面加强。

从开放初期的重视进出口贸易,到1992年后合资合作企业的风起云涌,再到2002年后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淄博工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通过实施引资与引智并举,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将全球研究
中心或企业总部整体迁至淄博。通过推进“市外即外”的大开放格局,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优质资本,中化、中海外、华润、
茂业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抢滩淄博。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为我们不断
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宽的视野看待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发展工业必须统筹兼顾,做到多个产业共同繁荣、多种要素共同支撑、多个文明共同进步。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作为一个先有产业后有城市的组群式城市,淄博市高度重视城市化
和工业化的融合互动发展。早在1986年,就采取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挂网联”方式,开始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探索。此后,
又发挥组群式城市城乡结合面广、工农关联度高、要素交流频繁的优势,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特别在明确“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后,按照城市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
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显著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辐射能力,也为优化工业能源结构、提供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支撑、
为软件等创意产业和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结合“四个层级”建设,在城市连接带打造了
若干个产业带,桓台县马桥镇和临淄区凤凰镇被评为全国高水平综合发展城镇。2009年,更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
策划实施了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工程,起到了促统筹、惠民生、拓空间、带产业等多重功效。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淄博市相继建成淄川服
装城、建材城、周村纺织大世界、临淄齐鲁化工商城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全力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了一大批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综合性物流,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
服务中心,国内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来淄博市设立分支机构,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在成为全省性的股权交易市场,为
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材料技术论坛”促使新材料产业一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加
大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业分离力度,促进了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从环境立市到全面建设生态市再到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要
把淄博变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气更爽”的生态和谐宜居城市,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科学把握,稳步推进。要达
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确保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出局,改变高耗能、高污染局面。为此,淄博市持
续强化 “关键” 、“命门”意识,用足用活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加
快建成了城市垃圾焚烧电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为生态文明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狠抓
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因景治污、因景植绿、因景修路”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为生态文明构筑起
了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狠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综合环境整治,彻底根治化工异味、秸秆焚烧、含酚废水、
粉尘烟尘等破坏生态文明的一个个“毒瘤”;牢固树立新的资源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拉长产业链,强化产业配套,把
大批的中间产品、初加工产品变成了我们新的发展资源,打造出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个新的“节点”;全面推进结构节能、工程
节能、技术节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土小”企业,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加快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资源能源优势区转移,为
生态文明建设腾出了一个个“空间”。目前,淄博的低碳环保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生态与工业协调推进,绿色增长、可持
续发展推动淄博工业逐步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牢固树立统筹兼顾意识,是系统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的根本方法,也是工业经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各方积极性和主观能
动性。

人民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工业化进程的首要准则。推进工业发展必须以切实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推进工业领域的各项改
革,必须统盘考虑社会成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让改革成果充分惠及于民。
淄博工业跨越发展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过程。切实保障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和物价水平,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定期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完善工资支付和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年
收入由1978年的570元增加到2010年的3.39万元,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7元,年均增长13.6%。全力解决就业这一民生第一需
求。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办劳动服务公司到90年代开始深入实施的再就业工程,从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到全面
推行的“就业援助计划”,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特别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积极采取“六个一批”、“先安
置后破产”等方式,加大下岗分流人员安置工作,促进了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平稳过渡。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这一民生第一防
线。逐步健全完善了以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市
级统筹和社会化发放,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全面解决5.5万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4.2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
伤保险统筹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体系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加快健全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企业自
建住房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较好解决了企业职工住房问题。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在全国较早成立企业文化协会,深入开展
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等基层创建活动, “善小”、“顺意”等企业文化品牌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权威机构对全国200个
大中城市企业文化建设综合指标评比中,淄博市位列前十名。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健全
完善专家查隐患、部门抓监管、政府抓督查、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在一个高危行业众多的重化工业城市,始终保
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淄博工业的职责所在,推进工业改革
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豪迈的起点光辉的未来

“千舟竞发东风助,正是扬帆启航时”。淄博工业过万亿,将使淄博人民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创
造淄博工业新的业绩,以更加豪迈的胸怀拥抱淄博灿烂美好的明天!
按照国际工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目前,淄博市工业化进程大体位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从这一时期国际上的普

遍规律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长模式、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高技术产
业和新兴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知识、技术、人才、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将由粗放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更加紧密,工业
介入农业,服务业支撑工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

工业过万亿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球的视野下认清和把握好产业发展新趋势,趋利避害,科学谋划,再造发展新优势。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全球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高度,从世界经济的走向来谋划未来工
业的发展。

世界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迁。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增至16%,
我国将在2030年达到此占比, 2050年将达到23.7%。同时,少子化现象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21个省份跨入少子化与超少子化范围。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一方面导致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社会负担
愈益沉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受到严重制约。保障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延续55~70岁族群的脑力与经验,吸引国际
人才跨国流动,成为未来产业维系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将引发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催生老年旅游、医疗
保健、陪护等众多老年产业,少子化带来教育、育儿、家政、玩具、游戏等产业急剧扩张。同时,人口结构的重大变迁,将引
发高消费形态与社会福利需求的大幅上涨,并对城市承载能力形成严峻考验。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成为覆盖整个南北
美地区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将成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新亮点,其他如南锥体四国、欧盟与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印度
洋经济圈等也将加快兴起,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直接推动无国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与集中
度将显著增强,国际品牌日益成为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经贸协议、环保规范、产品规格、疾病防治等共通
性议题日益重要,争夺标准规范制定权成为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导致区域经济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
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稀有金属、淡水等有限资源之间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将加快由价值低端向价
值高端流动,未开发国家有可能愈趋贫穷,未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的国家的自身利益将严重受损。

信息化引发产业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与制造产业深度融合,云计算加快兴起,物联网成为万亿级产业。 信息化不断创造
新的商机与服务,极大改变了旧有商业模式,促使传统服务业开始加速整合与转型。同时,信息化也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
化,既产生许多新的需求,也给一些传统产品和营销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企业在提供更具质量、价格竞争力产品的同时,
必须更加注重提供包括资金流、物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趋势更加明显。立足新阶段
新特征,我国将在“十二五”期末把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7%,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物流、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80%。 上海“十二五”规划将淡化GDP概念,2015年服务业比重将达65%,明确向着以服务经济为主的
产业方向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将呈现新的特点。未来的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整合。比如日韩计
划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的开发需要结合不同产业领域的知识,而不同产业亦可涉足机器人
的研究与开发。再比如,以“三网融合”为主的数位汇流时代的到来,将推动云端影视革命等等。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必须在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培养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国际技术领导权竞争、专利争议、相关规范
制订、研发服务等。

环保优先与弹性制造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围绕到2030年把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全球性的节能
减碳行动方兴未艾。 八大工业国(G8)发布宣言提出2050年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下降80%以上。欧盟将在40年内要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 至2050年欧洲所有城市全面禁止以汽油与柴油为燃料的小客车。自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将严格控
管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适用节能减碳政策,抵欧航班必须缴纳高额碳税。在此条件下,全球每年至少投资5150亿美元用于发
展清洁能源。掌握国际环保规范,生产节能、可再利用或具回收功能的绿色及永续产品,成为争夺国际市场的必然趋势。同时,
应对顾客对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打造精巧灵敏快捷反应的弹性制造机制,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资源效能提升成为全球努力目标。油价持续上扬使整体经济增长趋缓,“金砖四国”将变为“银砖二国”与“铜砖二国”,
争夺石油资源仍是造成区域冲突的根源之一。基于此,世界各国正加速相关技术的整合与应用研究,致力于降低对原油的依赖,
建立更稳定的产业发展环境。 太阳光电、LED照明、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新兴能源产业将加快崛起。
水资源不足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全球约有9亿人口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到2030年,亚洲的水资源供应将出现40%的缺口。2040
年全球至少有35亿人缺水。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警告说,未来战争的导火线将是争夺水资源控制权和所有权。我国每年缺水大约
在400亿吨左右,三分之二的城市将面临不同程度缺水,中央2011年1号文件62年来首次将水利建设摆在三农工作的首位,“十
二五” 我国水利投资将高达2.11万亿,未来十年投入更是高达4万亿。全球水资源供给、维护及废水处理设备等市场规模将达
到5000亿美元以上,预计未来15年内,产业规模将较芯片规模高出1倍。

工业过万亿昭示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历史方位,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充满激情,科学创业,加快推动工业经济新的转型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既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工业转型的加速期。把握得当,就能抢得先机,利及长远;把握失当,
将会错失良机,陷入被动。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目前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国际主流,
国际社会强化合作、共促发展的意愿增强,我国经济仍将长期向好,只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未来的战略机遇
期必将成为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国际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工业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良好
机遇。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变化,极大提升了包括我国在内在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治理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抓住国际经济大洗
牌的有利时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稀缺资源、先进技术、高端人才,承接较高层次的产
业项目转移,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梯次转移,为优质资源进入腾出空间。

国家加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淄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进一步彰显,文化“软实力”将成为工业发展的“硬支撑”。未
来,以文化为主导的包括知识、技术、人才、管理在内的软实力日益成为竞争力、发展力的核心因素,淄博市作为历史文化名
城的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将得到彰显,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将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工业发展将更具张力和弹性。
工业过万亿所积累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综合实力为未来发展构建起了坚实的起飞平台,转方式、调结构将更具腾挪空间。依托
工业化中期的投资积累以及装备、技术水平的显著改善,重化工业经济将加速向技术密集型工业演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将
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资金、技术、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以及更加坚实的财力基础、
人均财富,为转方式、优化结构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腾挪空间。

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有助于我们借势借力加快促进新的转型发展。淄川被认定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沂源县
被批准作为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政策,国家将投入巨额资金扶持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一黄一蓝”两大国
家战略全面实施,我们利用国家政策的空间前所未有。用好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将极大改善目前我们自费转型、单打独斗的状
况,实现借势借力促进新的转型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将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淄博已经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工农之
间、城乡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生产资料、劳动
力及市场空间,城乡布局规划、政策导向、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相应调整,将逐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
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工与农、城与乡的“双赢”。

工业过万亿警示我们,要以清醒的头脑,审慎的眼光,正视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前进的道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只有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
主动,才能实现在困境中突围,在弯道上赶超。

正视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压力。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波调整周期中,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
退有长期化危险。发达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主权债务问题以欧洲为中心在全球深化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加。新兴
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压力,政策在刺激和退出间陷入两难,经济增长动能明显不足。我国经济
形势异常复杂,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势头尚未彻底得到控制,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趋弱,建材、
冶金、化工等传统周期性行业盈利能力下降。

正视高成本时代全面到来的压力。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资源能源成本上升,国
际原油价格已由21世纪初的每桶20美元上升至每桶100美元, 铁矿石、铜及各种有色金属的价格一路攀升,劳动力成本呈上升
趋势,部分劳动力密集产业已出现“用工荒”。此外,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环保成本等也全面上升。

正视区位优势有所弱化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带来的立体交通网的重新布局,淄博市的交通枢纽
的优势已不明显。目前,在省会城市圈、半岛制造业基地和鲁南经济带中,只明确了淄博市在省会城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地位,
在山东省“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中,淄博市只有高青县被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等四个园
区被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对于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淄博市技术、人才、信息、
区位等优势不足,相对于滨州、潍坊、东营等周边市,淄博市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也不明显,这使得我们无论是发
展高端产业,还是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同时,大炼油、大冶金等大进大出行业开始向沿海
布局,淄博市传统产业优势将受到冲击。

正视资源支撑条件日益紧张的压力。目前,淄博市已由资源富集城市转变为资源枯竭城市。矿产资源方面,淄博市70%的煤、
90%的高档陶瓷原料、85%的建筑陶瓷原料、100%的原油以及玻璃和盐化工原料等都依靠外部支撑。水资源方面,淄博市属数量、
质量双重缺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六分之一。土地资源方面,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4亩,是全省人均耕
地面积最少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正视能耗排放空间约束力不断加大的压力。目前淄博市的能耗排放总量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
物排放量居全省第一位,省下达淄博市的消减指标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4倍和1.18倍。火电、钢铁、焦化、建材、化工
五大行业提供了全市工业60%的增加值,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全部工业排放量的90%左右。同时,国家将于2016年
起在环境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 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值, PM2.5年均、日均限值将控制在每立方米0.
035毫克、 每立方米0.075毫克以内。我省从明年起提前对PM2.5浓度进行监控,并将淄博市列为重点监控区域之一。PM2.5
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消耗及有机物的挥发,PM2.5浓度监测将对重化工业为主的淄博市带来很大压力。面对节能减排日益加
大的约束力,我们既要消化增量,又要持续消减存量,任务十分艰巨。

正视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的压力。目前资源型和双高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淄博市工业按行业看,
化工占38%,冶金、建材占22%,机械占15%,轻工占11%,而电子信息产业仅占4%,医药仅占3.6%,远没有形成行业协调
发展,多个支柱产业共同支撑的格局。受惯性增长影响,传统产业还会继续扩张,将对结构调整形成巨大压力。同时,增长方
式粗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多追求量、轻视内涵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是
我们在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工业过万亿, 融汇了420万淄博人民百余年来的理想与希望,承载着一个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业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意志在胸,豪情满怀。淄博市工业经济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既有着很多的困难,
更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但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咬定内涵发展不动摇,加快工业经
济转型升级步伐,就一定能在更高层次上,再铸淄博工业新的辉煌。

在新的发展阶段,淄博工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实现工业文化、
工业品牌、工业基地和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朝着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目标阔步前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由
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实现以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实现以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
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实现以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实现以分散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
群为主转变。

——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特色新材料产业基
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基地,以及氟硅材料、高端装备
制造、电力电子等优势产业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依
托,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工业发展集聚力。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打造起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
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四个重点产业集中区。突出区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3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产业集
群发展。有效提升园区的载体功能,把全市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工业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工业发展为服务业创造更多需求,服务业发展为工
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
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着
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再造竞争新优势。

采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链等方式,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力度和决心推
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使用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标准和工艺技术装备水
平。要牢固树立新的资源观,把培育发展产业链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利用丰
富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在横向融合、纵向延伸上做文章,推动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
产业占优势演进,形成专业化分工合理、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的产业链体系。要从整个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明确
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关键环节、关键支点,以点上的突破,激发企业活力,带动整个产
业链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和重点,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要切实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新
兴产业倍增工程,全力打造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等千亿产业集群,努力提升新兴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要充分利用
淄博市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努力在生物、信息、激光、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凝练一批高新技术
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定不移地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强化各类现代要素支撑,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科技
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的创
新主体作用,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自主
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把人才智力作为第一资源,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的方针,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市场拓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和职
业经理人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公共信息网
络建设,推进人才市场一体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快形成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业务带头人为骨
干的创新群体。

把金融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全市金融中心,鼓励引导市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发展。支持本地金
融机构发展,充实资本金规模,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入驻淄博,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国内外
知名保险机构。加快淄博资本市场建设,把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立足山东、辐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的区域性股权交
易平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排放空间”、“能耗空间”和土地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条件,宝贵的稀缺资源。大力
拓展土地、排放和能耗空间,是实现老工业城市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关键。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必须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推广,加快建立低碳循环型生产体系,倡
导低碳型消费模式,积极构建低碳型消费社会。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和清洁生产,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结构性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着力构建从资源生产、消费、
污染物产生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总量减排倒逼传导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
防治力度,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必须更加重视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完善土地市场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尝试建立
城乡统一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加强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采用农用地挖潜、合村并居、农村居民点复垦等多种方式,腾
出更多土地空间。加强存量土地管理,制定标准,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标准的用地规模审核制度,提高土地投资
强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必须更加重视淘汰落后和推进产业转移。按照产业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市场手段,坚决淘汰
钢铁、造纸、焦炭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我市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国外进行产业
转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完善功能区划,优化工业布局调整、推进要素空间集聚,是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
完善主体功能区划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是产业布局调整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优化结构、保
护自然、集约开发、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
政策,合力布局城市发展区、工业承载区、生态农业生产区、自然文化保护区,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
更加融合协调。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聚集、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把重点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
按照“产业聚集、行业配套、企业集群”的原则,着力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
升园区的服务水平和配套能力,推动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发展,打造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产
业集群,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鲜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把融入全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举措。加强与“一黄一蓝”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充分挖掘
政策潜力,顺势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圈建设,深入推进城际交通、通讯、信息一体化,加强产业、人才、科
技协作,以实现同城效应。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共升,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夯
实工业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与依托,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
要推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是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依托,也是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举措。从组
团式城市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全域淄博”理念,坚持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的有机衔接,要
加快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布局调整,制订中心城区南部区域及中心城区外环路沿线的产业优化升级。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
完善提升城镇功能,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城镇特色和产业优势,有效聚集各类资源,使新型城镇化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有
效结合,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两化”融合新格局。中心镇是组团式各城区之间的连接带,
也是未来承接工业布局最主要载体。要按照规划先行、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制度创新的原则,推进强镇扩权,实
现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

现代工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又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两者的融合互动是
提升现代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现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
动工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聚焦与生产制造紧密关联的
领域、环节和重点项目,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
的转变,争取把淄博打造成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淄博工业实现新跨越,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形成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
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
财政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强化管理创新,重点引导企业加强战略管理、经营模式、人才机制、风险控制、技术
创新、两化融合、品牌运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多层次的企业管理激励机制。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诚信体系。加强科技人员和企
业家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以及职业经理人评价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有利于淄博工业经济发
展的科技创新和优秀企业家队伍。

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积极探索制定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和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新活力。强化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科学发展。优化经济
发展环境,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协调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市场准
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为工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世出艰辛”。工业过万亿是一部史诗,记载着百年工业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壮丽诗篇;工业
过万亿是一座丰碑,铭刻着淄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创造的震古烁今、波澜壮阔的千秋伟业;工业过万亿是一个坐标,昭示着
老工业城市实现新的转型发展伟大实践的美好未来。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
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勇于奉献、敢于争先的淄博儿女,一定能绘就出淄博工业繁荣发展的新画卷,谱写出淄博大地美
好生活的新篇章。

《淄博工业铸就辉煌》组委会
主 任:王顶岐
副主任:蒲绪章 刘秉敏 王新平

《淄博工业铸就辉煌》撰写组
组 长:王新平
副组长:李建民 齐孝福 赵悦杰 李树博 周龙贤 高 越 杨凯之
成 员:王 青 梁鹏勋 魏新军 李 兵 李 玲 胡寒冰 夏云平
孙耀祖 董会中 史成东 张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