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3&A=1&rec=23&run=13


    周村区位于淄博市西部,东邻张店区,南接淄川区,西与章丘县、邹平县相连,北与桓台县接壤。东西最大横
距25.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7.3公里,总面积为262.9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3.52%,丘陵占66.48%。地势南高
北低,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646.3毫米,年均气温13.1℃,年均无霜期196天。1985年,全区辖9
个乡,2个镇,216个行政村;城区设3个街道办事处,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661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80人。
有汉、回、满等9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5%。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粘土、石英石、磨石等。
    周村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598年(隋开皇十八年) 起,现区境南部属淄川县、北部属长山县,历经1300余
载。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1950年3月,周村、长山合并为长山县;11月,由长山县析出,
与张店合建张周市,市政府驻周村。1955年4月起,周村区为淄博市辖区。
    周村是粮、林、牧综合农业区。清末民国初,境内农业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尤以植桑养蚕著称,有“桑植满
田园,家家皆养蚕”之说。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特别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迅速向商品生
产转化。 1985年粮食单产428公斤,是1949年的4.5倍,比1978年增长30.89%;粮食总产8081万公斤,是1949年的
3.07倍, 比1978年增长14%;林用面积、果品产量、猪羊及大牲畜存栏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252倍、9倍、1倍;全
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7056马力,每百亩耕地平均55马力。
    周村丝绸闻名遐迩,素有“丝绸之乡”誉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业。唐代,周村的绢丝已
较有名气。明代,“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清末,缫丝、丝织已用机器生产,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万余匹,
漂染业亦相当繁盛。民国初年周村丝绸已销往全国大城市及南洋群岛等地。“七七”事变后,丝绸业每况愈下,至
1948年周村解放时,仅存华成缫丝厂和少数丝织户,年产绸不足万匹。建国初期,周村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国营山东
人民制丝厂。1956年,公私合营丝织厂已发展到8家,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1732.25万元,是1949年的5.13倍。“文
化大革命”期间,再度遭受挫折。1978年以来,丝绸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85年,丝织品总产量1906.3万米,丝绸
工业总产值11081.48万元, 利润额685.71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1倍、0.9倍和2.2倍。是年底,国营、集体丝
绸企业达16家。全区形成蚕茧、缫丝、丝织、印染、丝绸机械、科研、教育、专业化管理等完整的行业体系。丝绸
工业总产值、 桑蚕丝和丝织品产量、出口创汇均占全省丝绸行业的1/3。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
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周村被列为全国12个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周村是鲁中重要商埠。明末清初,有“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的记载。清乾隆年间,周村被“御赐”为
“天下第一村”。至嘉庆年间,周村已形成“百货丛积,商旅四达”的“巨镇”。光绪年间,胶济铁路通车,交通
发达, 工贸俱兴, 被辟为商埠。店铺近两千家,“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有“金周村”之美誉,尤以
“旱码头”名扬四海。“七七”事变后商户大部歇业。至解放时,少数幸存商号已名存实亡。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仅有248万元。 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发展国营、集体商业的同时,优惠扶持私营商业户。1954年,个体商户达
4263人。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已在商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增长3.11倍。“文化大革命”中,视个体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致使商业发展缓慢。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建立起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渠道少环节的流
通体系,1985年,周村“三街一场”(大街、丝市街、东门街、观山商场)的开辟修复,吸引了省内外客商。全区共
有商业网点3183处,从业者万余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756万元。
    周村工业历史悠久。唐代的纺织,明代的冶铁,清代的铜器,曾盛极一时。随之家庭手工业亦初具规模。1934
年, 有棉织、 铜锡具、酿造、浆染、水胶等工业近700家,年总产值386.3万元。境内铜锡业、浆染业分别占全省
56.8%和26%。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至1949年,传统手工业仅存25家,职工
2746人,年工业总产值787.89万元。50~70年代,国家和地方投资兴建了制丝、耐火材料、毛纺等一批骨干企业。
1966年,工业总产值9587.49万元,比1949年增长11.17倍。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8748万元,比1966年增长2倍。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周村工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形成丝绸、纺织、机械、化工、电
子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和省、市、区、乡镇 (街道) 、村、个体多层次办企业的格局。1985年,全区工业企业共有
1038个, 职工69674人,固定资产原值42899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9174万元,利润总额8249万元,比1978年依次分
别增长10.5倍、1倍、2.1倍、1.4倍、1.9倍。
    新中国成立后,周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5年,有幼儿园212所,小学193所,
普通中学29所,农技中学2所,电视大学工作站1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区有科研所(室、组)24个,区级
各种科技学术团体28个,各类科技人员10031人。有卫生医疗机构16处,病床515张。市属中医院、皮肤病防治所及
中国人民解放军148医院均设于此。周村区是全国先进体育县(区) 。建国以来,共为省级以上大专院校和解放军体
育专业队输送体育人才98名,其中有6人次打破世界记录,9人次打破亚洲和全国纪录,10人次荣获全国冠军称号。
    境内有皇姑顶龙山文化遗址、古人类生活遗址、千佛阁、汇龙桥、振衣阁、周村革命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