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5&rec=132&run=13

青岛解放前,各个历史阶段所建立的各种公共交通公司均设有汽车保养场,且技术
力量都比较强, 但对汽车保养工作却均由于设备不足等原因,没有正常进行,所能进行
的只是一般的修理作业。
青岛解放后,在道口路17号设汽车保养场。当时保养场仅有18名修理工,设备不足
(仅有机器设备14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全凭耳听、眼看检查车辆和肩扛、手抬的方
式进行修理作业。为了保证车辆及时得到修理,实行夜间报修制度,以不影响第二天出
车。当时保修工作比较简单, 没有形成科学的工艺规程,基本上是“以修代保”,修车
质量也不高。
1950年7月青岛市交通公司组建后,保养工作仍因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而无法
进行。1952年在修理厂内设立保养工间,车辆实行按里程进行一、二、三级保养,车辆
保养工作开始走向正轨。但由于保养力量不足, 保养工作始终完不成计划。1955年修
理厂建立了汽车一、二级保养周作业计划,并根据山东省交通厅要求,开展了二级保养
测定工作, 制定了“奇姆西”、“金刚”等类型车的二级保养工艺卡片。1958年虽制
定了《车辆技术保养制度》,但由于“大跃进”的影响,车辆的保养工作仍陷入被动局
面,车辆技术状况日益恶化,路线坏车率超出计划9.2倍,致使每天有20多辆车停厂待修
不能投入运行。
1959年,青岛市公共交通部门在车辆保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建立技术安
全鉴定制度; (二)建立车辆技术资料片与重要盘存图表;(三)改进保养制度,将四级保
养制度改为山东省交通厅规定的二级保养四项作业制度。1960年, 贯彻计划预防保养
制度,在保养作业中采用五定(定部位、定进度、定工具、定车辆、定人员)、四洁(人
身洁、场地洁、工具洁、机件洁)、两美观的快速保养方法,提高了作业效率。
1971年5月, 制订了《汽、电车行车人员例行保养守则》(草案)。1975年4月又制
定了《汽车驾驶员安全统一操作规程》, 其中第一项就明确了汽车驾驶员例行保养的
规定。同月,还制定了《汽车一、二、三级保养制度》,共分驾驶员例行保养守则、保
养检查员工作责任制, 以及一、二、三级保养技术规范和一、二、三级保养竣工技术
要求等15部分,还规定了汽车一、二、三级保养间隔里程。
1978年在狠抓企业管理中, 认真贯彻执行了各级保养制度, 使车辆完好率上升到
97.2%。 1982年制定了《保养技术规范》。该规范规定公司采用包括例保在内的五级
保养制度,并对各级保养的间隔里程作了规定。
1983年3月4日, 青岛公共交通部门下发了《关于下达车辆维修作业有关规定的通
知》,以加强车辆管理,提高保修质量,改变车辆技术状况恶化的局面。1987年,青岛公
共交通部门严格执行了各级保养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了过程检测手段,添置了必
要的检测仪器,充实加强了技检队伍,使车辆等级不断提高。
1989年制定了《关于小公共汽车各级保养作业范围暂行规定》, 规定三级以下的
保养和小修由各承包单位负责,四级以上的保养与维修由公司定点集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