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74&run=13


    20世纪前,济南棉纺织业的纱、布等产品均为民间手工所制。纺纱工具为手摇纺
纱车,织布使用木制人力织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官办济南工艺局建于济南
西关,内设织布厂,以传习工艺为宗旨。1907年,清政府先后在济南设立公艺局、教
养局、习艺所,均设有织布工厂。
    1913年,政府官员在济南先后建立第一乐利、第二乐利织布厂和岱北模范染织公
司。同年,又有辛泰西等10多家私营织布厂相继建立。各厂资金均在1000元以上,织
机10台以上,规模最大者有织机50台。后因缺乏经营之道,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多数厂家倾败,仅存辛泰西1家。1918年又有辛泰东、公裕私营织布厂建立。1919
年,潘馥等人集资120万元兴建的鲁丰纱厂开工,开始使用机械纺纱。时值欧战初停
,纱业机会甚好,原料充足,人工低廉,获利颇巨。1920年,山东慈善社以慈善捐款
81435元创办的厚德贫民工厂建成投产。1922年后,又有元记、新民等20家私营织布
厂开业。到1927年,除鲁丰、厚德外已有私营织布厂23家,资金均在1000元以上,雇
工8人以上,最大者有资金5000元,雇工60人。1928年,由于日军入侵济南和军阀混
战,造成资金和原料短缺,使刚兴起的纺织工业又趋萧条。1930年,济南商埠开拓,
棉纱、棉布畅销。1933年私营织布厂增至63家,多在镇武街、锦缠街、东流水、铜元
局、三圣街一带,资本多者数千元,少者数百元。是时,全市织布业共有资本5.15万
元,织机912台,职工1820人。除中兴成染织厂备有14马力电动机1台,以天轴传动丰
田普通织机12台外,其余皆用人力织机。各厂雇用工人以20~30人居多,辛泰东雇工
80人,而鸿源仅雇8人。
    随着织布业厂家的增多,棉纱用量大增,纺纱厂也陆续增设。1933~1934年,由
苗星垣等人筹资兴建的成通纱厂和穆伯仁等筹资兴建的仁丰纱厂相继开工投产。至1
935年,全市除鲁丰、成通、仁丰、厚德4厂外,还有单织厂110家,资本总额为16.5
8万元。
    1937年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当月29日,日军对成大纱厂(原鲁丰纱厂)实行
“军管”,其他单织厂一时停工。1938年各厂陆续开工。1939年后,潍坊、周村一带
的一些织布业户迁来济南,使织布业户增至300余户。1942年,日军实行“纤维管制
”,部分织布厂家因原料不足而停工,拆机变卖,至1943年尚余200户,其中11台织
机以上的48户。1944年,日军大量拆毁机器制造武器,据不完全统计共拆毁纺织设备
301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成大纱厂收归公有,其他纺织厂、单
织厂有所恢复。嗣后,由于原料、燃料紧张,加之市场通货膨胀,部分织布厂停工歇
业。
    1948年济南解放后,各纺织厂家相继开工生产。同年12月,华东财办生产部被服
局棉织厂由益都迁来济南。此时,济南棉纺织业虽已全部恢复生产,但因市场和军需
纱、布量大,原有企业难以承担,不少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者纷纷新建织布厂。194
9年底,济南棉纺织企业增至540余家。由于济南解放较早,工业恢复较快,纱、布畅
销,利润颇大,许多布商、金店银号等业户也转营织布。1952年,小型私营织布业户
已达788家。
    全国解放后,各大城市纺织工业的产品运销济南,价廉物美。济南小型私营织布
厂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虽将大量人力木织机改装动力,产量大增,但因质量低
劣,品种单一,造成积压。1953年棉布加工任务严重不足,全年棉布加工计划仅能满
足当时生产能力的61%,有1496台织布机无布可织,174户私营织布厂歇业,122户转
行或并厂。到1955年,济南共有棉纺织企业492户,其中国营企业3家,公私合营企业
4家,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429家,市郊个体户53家。
    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1956年1月有278户(雇用工人4人
以上的)私营织布厂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同年2月,151户(雇用工人3人以下的)私营
织布业与原来3个生产合作社,组成了3个棉织生产合作社和10个棉织供销生产合作社
。至此,全市已无私营棉织企业。1958~1962年,济南纺织企业在“大跃进”、大办
钢铁、生产救灾和大搞多种经营中,生产失调,部分企业精简职工,生产处于停产半
停产状态。后经调整和改组并厂,至1963年全市共有纺织企业7户,其中国营企业有
济南第一棉纺织厂、济南染织厂,公私合营企业有济南仁丰纱厂、济南成通纱厂、济
南织布厂,集体企业有济南市第一棉织生产合作社、济南市第二棉织生产合作社。1
966年,国家投资新建的济南第二棉纺织厂投产。原有纺织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不断进行老厂技术改造,厂房与设备不断增加、更新。至1977年,全市共有棉纺织企
业13家,固定资产原值8155万元,棉纺纱锭196712枚,织布机5367台,职工19213人
。1978年后,通过国家投资、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利用原有基础,加快了老
厂改造和技术改造,企业厂房和技术装备明显改善。济南第一、三、四棉纺织厂,通
过老厂改造,厂房设备面目一新,棉纺织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较适应国内外
市场需要。全市棉纺织业专用生产设备,1985年比1977年增加棉纺纱锭108436枚,增
加各种织布机2448台,其中宽幅织机由600台增加到2560台,多臂多梭织机由194台增
加到274台。1985年,全市五区四县共有棉纺织企业1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家,
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区(县)街集体所有制企业8家。
1949~1985年济南市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
│年份│基建投资    │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职工人数│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人)    │
├──┼──────┼──────┼─────┼────┼────┤
│1949│            │            │3369      │        │10364   │
│1952│304*  │            │6480      │        │16419   │
│1957│1037**│            │8514      │        │14886   │
│1962│4.4         │4534        │9194      │        │8800    │
│1966│103.68      │4182.74     │10883     │1741    │12038   │
│1967│1669.09     │5817.14     │14641     │2326    │12710   │
│1968│222.87      │5871.5      │16893     │2681    │13833   │
│1969│245.87      │6115.19     │15708     │2155    │13965   │
│1970│256.78      │6353.23     │20661     │3183    │15715   │
│1971│308.66      │6646.24     │18925     │3091    │16033   │
│1972│420.17      │6756.28     │19918     │3172    │16121   │
│1973│470.45      │7058.65     │21479     │2895    │16080   │
│1974│167.17      │7141.05     │12213     │463     │16011   │
│1975│412.05      │7535.23     │21266     │1767    │16996   │
│1976│295.7       │7818.2      │22654     │2156    │19162   │
│1977│352.58      │8154.97     │24867     │2396    │19213   │
│1978│375.44      │8604        │25776     │2582    │19522   │
│1979│786.91      │9071.8      │28486     │2994    │21048   │
│1980│443.6       │9462.76     │33503     │3624    │23149   │
│1981│1840.55     │11299.69    │38574     │4201    │24519   │
│1982│2144.29     │12790.69    │37582     │3434    │25876   │
│1983│1939.59     │14263.77    │36916     │2703    │27700   │
│1984│1029.25     │15627.34    │39966     │2265    │27419   │
│1985│881.04      │18287.78    │47064     │3734    │33189   │
└──┴──────┴──────┴─────┴────┴────┘

注:*为1949~1952年投资总额。**为1953~1957年投资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