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史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34&run=13


    一、“地方派”演变为“改组派”时期
    大革命前,国民党在山东的“地方派”有两巨头:丁惟汾、王乐平,两人曾前往
广州参加大革命。后来丁追随蒋介石去了南京,王追随汪精卫去了武汉。1927年,蒋
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蒋、汪“宁汉
合流”。当时,丁惟汾在北方的国民党内影响较大,宁汉合流后,趁机独树一帜,成
立“三民主义大同盟”,与蒋介石分庭抗礼。1928年末,蒋介石开始打击丁惟汾系基
层力量,丁迫于压力,解散了“三民主义大同盟”。此后,王乐平随之得势。1929年
1月,王出任国民党“改组派”上海总部负责人,并总揽了组织、宣传和军事等项权
力。自此,国民党山东地方派处于“改组派”王乐平控制之下。
    国民党山东“地方派”演变为“改组派”后,由王乐平指挥在地方军阀统治的山
东进行秘密活动,夺取各界领导权。1928年秋到1929年春,济南、青岛都建立了市总
工会。胶济铁路沿线和淄博枣庄等矿区也建立了由“改组派”把持的工会,这些工会
组织迅即向基层延伸,频繁活动,国民党“改组派”在基层开展工人运动一度占优势
。
    1928年5月,国民党北伐军攻入济南,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五
三惨案”,民族矛盾迅速激化。1929年3月28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
《济案协定》,日军陆续撤出山东。这时,国民党蒋、汪两派权力斗争加剧。由于蒋
系国民党握有军政大权,到1929年夏秋之际,国民党汪系“改组派”在山东的势力大
为削弱,其组织的各级工会也逐渐为蒋介石组织的“工会整理委员会”所代替。

    二、“工会整理委员会”时期
    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召开第141次常委会,通过了《各级民众团体整理委员会
组织条例》,旨在清除异己,将各级民众团体统辖于蒋系门下。此后,在山东陆续建
立了山东省工会整理委员会(即山东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
会,淄博、枣庄、矿区和胶济铁路工会整理委员会等。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山东
各地工矿普遍建立了工会整理委员会,并开始向“正式”工会过渡。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民党统治地位的暂趋稳定,其仇视工人运动的本质暴
露无遗。1932年3月至1934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及蒋介石多次通令、电令各省严禁
怠工、罢工,对领导罢工的各地工会立即予以解散、取缔。从此,国民党在山东各地
建立的工会整理委员会均停止了活动,国民党山东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也自行解体。

    三、解放战争国民党接管山东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11月起,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其接管的城市和工矿区,
开始重新建立工会组织。他们首先派出大批特务以“特派员”、“督导员”的身份,
进驻接管区域和单位掌握领导权;然后,对其接管区域内的职工团体进行所谓的“整
顿”、“改组”,建立正式工会组织。从1946年至1947年11月,国民党青岛市总工会
、济南市总工会和山东省总工会相继建立,省内周村、张店、淄川、枣庄、济宁、新
汶、坊子、烟台、德州、临清、聊城等30多个市、县和工矿区相继建立了工会,铁路
系统和各地一些大型工厂企业也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
    这一时期,国民党在山东各地建立的省、市、县工会,其头目大都由国民党党政
要员和特务把持,基层工会头目也都由国民党地方党棍、封建把头、特务、叛徒和工
贼充任,他们披着“为工人谋福利”的合法外衣,充当御用工具,伙同国民党军警大
肆镇压工人运动和反对共产党的活动,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最终,随着山东各地的
解放,同各地国民党反动政府一起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