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相关指标比较分析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4&rec=51&run=13


表1-11
┌───┬────┬───────────┬─────┬───────────┬───┐
│年度  │商品与货│包含因素              │社会总产值│包含因素              │差额  │
│      │币比例  ├──┬────┬───┤与货币比例├──┬────┬───┤      │
│      │        │价格│流通速度│差额  │          │实际│与名义  │流通  │      │
│      │        │总额│        │      │          │产值│产值价差│速度  │      │
├───┼────┼──┼────┼───┼─────┼──┼────┼───┼───┤
│1979  │1∶0.96 │1   │-0.04  │-     │1∶1.69   │1   │0.66    │0.02  │0.01  │
├───┼────┼──┼────┼───┼─────┼──┼────┼───┼───┤
│1980  │1∶2.06 │1   │0.75    │0.31  │1∶3.90   │1   │0.24    │1.88  │0.78  │
├───┼────┼──┼────┼───┼─────┼──┼────┼───┼───┤
│1981  │1∶4.00 │1   │1.86    │1.14  │1∶15.00  │1   │1.80    │7.56  │4.64  │
├───┼────┼──┼────┼───┼─────┼──┼────┼───┼───┤
│1982  │1∶2.50 │1   │1.24    │0.26  │1∶2.05   │1   │0.10    │0.79  │0.16  │
├───┼────┼──┼────┼───┼─────┼──┼────┼───┼───┤
│1983  │1∶1.78 │1   │0.62    │0.16  │1∶2.09   │1   │0.19    │0.72  │0.18  │
├───┼────┼──┼────┼───┼─────┼──┼────┼───┼───┤
│1984  │1∶2.47 │1   │1.07    │0.40  │1∶2.11   │1   │0.24    │0.64  │0.23  │
├───┼────┼──┼────┼───┼─────┼──┼────┼───┼───┤
│1985  │1∶1.71 │1   │0.55    │0.16  │1∶1.74   │1   │0.28    │0.35  │0.11  │
├───┼────┼──┼────┼───┼─────┼──┼────┼───┼───┤
│1986  │1∶1.32 │1   │0.26    │0.06  │1∶2.04   │1   │0.20    │0.68  │0.16  │
├───┼────┼──┼────┼───┼─────┼──┼────┼───┼───┤
│1987  │1∶1.13 │1   │0.11    │0.02  │1∶1.24   │1   │0.39    │-0.12│-0.03│
├───┼────┼──┼────┼───┼─────┼──┼────┼───┼───┤
│1988  │1∶0.95 │1   │-0.04  │-0.01│1∶1.31   │1   │0.41    │-0.08│-0.02│
├───┼────┼──┼────┼───┼─────┼──┼────┼───┼───┤
│1989  │1∶2.19 │1   │0.92    │0.27  │1∶2.55   │1   │1.20    │0.28  │0.07  │
├───┼────┼──┼────┼───┼─────┼──┼────┼───┼───┤
│1990  │1∶2.10 │1   │0.94    │0.16  │1∶1.71   │1   │0.08    │0.54  │0.09  │
├───┼────┼──┼────┼───┼─────┼──┼────┼───┼───┤
│总平均│1∶1.77 │1   │0.56    │0.21  │1∶2.28   │1   │0.40    │0.63  │0.25  │
└───┴────┴──┴────┴───┴─────┴──┴────┴───┴───┘
    1979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幅度大致相当,
但包含物价上涨因素,货币流通速度尚无明显变化。
    1980年和1981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大大超过经济增长。但新增货币量90%是
在农村。由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自1979年以来连续3 年每
年递增7.34%,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平均每年递增30%,国家收购牌价3年间调高27
.9%。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和价格调整带动起来的,
只是在超购、议购加价上控制不严,多投放了一些货币。农民货币收入显著增多,
但原来水平低,货币在农村的分布人多、面广、分散,并且随着农民商品性消费和
生产准备金的增加,货币停留时间延长,也扩大了货币容纳量。同时,国家优先扶
持轻纺工业生产,日用消费品供应状况明显改善。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之后,
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对稳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农民从工农
产品交换中得到实惠。因此市场货币虽然增加很多,人们并不感到通货膨胀。
    1982年和1983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降低,经济增长幅度提高,票子偏多状
况明显好转,商品供应状况越来越好,物价基本稳定。由于货币在城乡、地区间横
向流通规模扩大,环节增多,流通速度继续减慢。
    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了城乡商品货币关系迅速扩展的需要,但由于基本建设投
资与消费基金的双膨胀和信贷失控,也多发了一些票子,年末货币流通量偏多。
    1985年,人民银行实行紧缩政策,货币偏多的差额缩小。但紧缩过程中有些地
方存在“一刀切”现象,该压的压不下来,该支持的得不到优先支持,没有达到从
增加有效供给中消化市场过多货币的目的。
    1986年,在宏观调控掌握上有前紧后松现象,加之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
应,影响商品回笼,外贸出口农副产品收购数量、收购价格缺乏控制,影响货币投
放,以致使货币供应量偏多。
    1987年,实行“紧中有活”。人民银行通过压缩短期贷款和提高存款准备率以
收紧银根,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开展资金拆借和扩大票据交换以搞活资金,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要求,货币超经济增长的局面明显改观。
    1988年宏观控制有所放松,上半年应该回笼现金时反而投放。在经济过热和物
价上涨的推动下,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下半年需要紧缩时只能压缩信贷,现金
仍不得不大量投放。在现金加存款的货币总量中,现金货币比重上升,存款货币比
重下降,存款货币向现金货币转化。零售物价指数在上半年上升12.1%之后,下半
年平均每月以2.75个百分点的幅度连续上升,消费者产生通货膨胀预期,数次发生
抢购风潮。
    1989年开始治理通货膨胀。经过控制集团消费,治理整顿公司,加强物价管理,
从第二季度起物价涨势逐月回落;通货膨胀预期逐渐消失,消费热逐步降温;银行
三次提高存款利率,加快了流通中现金向存款的转化。但接着而来的是市场疲软,
工业滑坡。银行从1989年第四季度起,从解决三角债入手,增加工业流动资金,启
动生产,虽然经过连续四个季度的大量投入,但由于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调整缓
慢,产出结构没有明显改善。至1990年末,通货膨胀程度虽已有所减轻,但经济运
行的宏观环境还没有完全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