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国营农机阶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9&rec=85&run=13

  1946年底,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把一船救济物资运到烟台解放区,其中有40台
拖拉机。1947年,在烟台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解放区拖拉机训练班。是年5月22日,
在福山县廒上村进行耕地实习,使附近农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机械作业情景。1949
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将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遗留的一
批拖拉机和农具拨给山东,其中有福特型拖拉机10台,富农型拖拉机1台,麦西联
合收割机1台及部分农具。1950年1月,省实业厅用这些机具在济南东郊建立公营洪
家楼拖拉机站,为附近的农科所、农学院的实验农场及当地的互助组进行示范作业,
并使用联合收割机割麦,吸引了职工、学生和附近农民万余人参观。后来因为燃油
昂贵、收费高而停办。
  1950年5月国营机械化农场的建立是山东农业机械化的开始,它在培养人才、
积累经验、机具的选型配套、机械化农业技术、作业定额、机具维修保养、规章制
度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了积累机械化农业生产经验,培养干部,教育农民,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953年农业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确定建立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并指出:“拖拉机
站是国家企业,是国家用以指导和帮助农民实行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有力杠
杆。”
  1953年,农业部确定在全国试办拖拉机站10处,其中有山东1处。省农业厅通
过勘查、收集资料,确定在胶县建立山东省第一处拖拉机站,并派出人员参加农业
部举办的训练班,学习办站知识。1953年2月13日省农业厅向华东农林部提出“拟
将拖拉机站建于胶县”的报告,并抄报农业部。该站站址交通方便,距火车站2里。
农业互助合作基础好,是胶州地委生产基点区。1952年春,办有农业合作社24处,
分布在20个村庄。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适宜机械作业。1953年3月26日,农业部
以(53)农计字第119号文批复“同意在山东胶县第十区一带建立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定名“山东胶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经过筹备,于1953年5月14日正式建立。
该站配备拖拉机5台,计斯尔-50/55型2台、齐-35型3台,各种机引农具28台。建站
当年完成机械作业2969标准亩,在山东农村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机械为农民代耕,吸
引了大批群众前去观看。为了宣传教育群众,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胶州地委指示
该站派拖拉机去藏马、五莲、诸城等县示范,表演机械耕作。
  根据农业部“在总结已有各种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稳步建立新站”的要求,
到1954年底,全省先后建立了聊城、临清、德县、滨县、潍县、济宁、昆嵛、菏泽、
莱西、历城、广饶、泰安等12处站,加上胶县站共13处。1955年,又建立莒县拖拉
机站1处。新建站当年平均配备拖拉机3个混合台。1955年,把从苏联及东欧国家进
口的一批拖拉机分配给山东。到1955年底,14处站拥有拖拉机242个混合台,折364.
7标准台,各种农具550台。配备原则是:粮区站设2~3个机耕队,配拖拉机8~13
个标准台;棉区站设4~6个机耕队,配拖拉机40~63个标准台。机务人员的来源,
一是1954年由海南岛垦殖分局随机调来32人、广北农场调出9人、胶县站调出4人,
分配到各新建站;二是1955年省农业厅在济南设立了机耕训练班,年内培训了拖拉
机驾驶员269名,分配到各站工作。
  建站工作准备充分,积极稳妥,进展比较顺利。到1955年底,14处拖拉机站为
22个县的1469个农业社和19处专区农场耕地367836亩,加上播种、耙地、镇压、灭
茬、收割、脱粒、灌溉、运输等作业,共折合438099标准亩,比1954年增加10倍。
各项机械作业均取得较好效果,促进了服务区合作化事业的发展,新建站本身也积
累了机械化作业的经验。
  从1956年起,根据中共中央“整顿提高现有站,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新站”、
“棉区先一步机械化”的精神,又新建了夏津、商河、临沂、高唐、冠县北关、临
清康庄、武城、冠县柳林、馆陶、齐东、沾化、惠民、利津、诸城、平度、曹县、
单县等17个棉区站和莒南、济南、青岛、淄博、中匈友谊等5处粮区站。其中中匈
友谊拖拉机站,是利用匈牙利政府赠送给中国的农机具建立的,1956年1月6日,国
务院批准在山东滋阳县建站。
  195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东部队捐献热托-25K型拖拉机6台、热托-35
型拖拉机12台,省政府决定拨给历城拖拉机站。1957年,该站正式改称历城“八一”
拖拉机站。
  到1957年底,全省共建有国营拖拉机站36处,职工总数2418人,拥有拖拉机
616台、2.3万马力。共为3409个单位(其中农业合作社3330个)进行机械作业服务,
服务面积达284.74万亩(603万标准亩)。
  试办国营拖拉机站期间,虽然机械数量不多,但工作谨慎,发展还是比较健康
的。主要成就有:
  1.5年间,国家共投资1993万元,拥有拖拉机616台,折872.66标准台,完成机
械作业603万标准亩。到1957年,沾化站、广饶站的经营已能取得盈余。
  2.5年间,为3330个农业社进行各种机械作业,比人、畜作业产量增加。据文
登拖拉机站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的机耕作物统计:小麦增产22.3%,玉米增产10.
94%,地瓜增产24.3%,花生增产20%,大豆增产25%。
  3.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53年每标准台完成工作量380亩,1957年为3764
亩,是1953年的10倍。在机械作业项目上,由单一机耕发展为耕、耙、播、灭茬、
镇压、割捆、联合收割、脱粒、选种、抽水、灭虫、中耕培土、运输等项。随着作
业量的增加,单位成本费用由1953年的3.315元降到1957年的1.406元。
  4.积累了办农业机械化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这些规章、制
度虽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对当时管好用好农业机械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农业
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1955年,省农业厅建立机耕训练班,先后举办9期,
培训驾驶员、修理工和机务干部856人。1956年10月到1957年3月,在中匈友谊拖拉
机站举办了两期农机经营管理培训班,请匈牙利专家讲课,参加学习的有国营拖拉
机站站长、副站长、工程技术人员等。到1957年,全省国营农机队伍达2478人,其
中机务人员1641人。
  当时办国营拖拉机站只是当作事业来办,没有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5年间
共亏损223万元(不含拖欠机耕费)。管理人员过多,占职工总数的33.77%。机耕费
拖欠严重,1957年一年拖欠168万元。配件短缺,维修工作跟不上,机具利用率低。
作业时,站、社经常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