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灌溉工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9&rec=54&run=13

  戽斗(汲水斗、撇斗子) 在柳筲或木桶两侧,各系长绳两条,两人对面拉绳将
水桶左右摆荡。在摆荡过程中,把低处水舀起,甩向高处,也可自上而下排水。戽
斗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低廉,是最简单的一种提水工具。至今在水位较高的
地区仍作为一种排灌工具保留使用。
  图2-41临沂县近郊用戽斗汲水情况
  图2-42庆云县使用的桔槔
  桔槔(撑杆、别杆、吊杆、拔杆) 利用杠杆原理,由立柱横杆配重物、井绳、
汲水器组成。用一根长杆,横挂在竖柱上为支点,一头挂水桶,另一头悬挂重石。
汲水时,把挂水桶的一端向下拉,使水桶下垂入水,这时绑重石一头高高翘起,桶
中装水后轻轻上提。因长杆另一头重石的下压,用力较小即可将水桶提到地面上来,
然后倾入田中。长清县、嘉祥县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说明,汉代以前山东已广泛
使用桔槔汲水。今仍在使用。
  辘轳 戽斗汲水用于沟渠,桔槔适于浅井,水深则需要辘轳。在井旁立一石柱
和木支架,上置横轴,轴上安一圆筒,圆筒一头装回转曲柄,圆筒上绕绳。转动曲
柄,绳在圆筒上可缠绕或解开,绳端置水桶,即可上下不断汲水。现山东使用辘轳
多在村头、宅旁、田园小块土地上,因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无法大面积灌溉。
  图2-43庆云县使用的辘轳
  在井口两旁各立一支架,横轴圆筒两头各安一个曲柄,在圆筒上方向相反地绕
两条绳,各挂1个水桶,2人操作,称复式辘轳(农民俗称鸳鸯罐)。1949年前后,桓
台县曾以使用洞子井、鸳鸯罐汲水驰名省内外。现在该县仍能见到。
  图2-44桓台县使用的鸳鸯罐
  图2-45桓台县使用的手摇翻车
  翻车(龙骨水车、踏车、水车) 由轮轴、槽板等部件构成,利用齿轮原理,由
曲板带动木链,利用木链上的一个个刮水板刮入车槽,水顺着车槽将低处水提升到
高处,它可以连续汲水,而用戽斗、桔槔、辘轳则必须间歇汲水。这种翻车,不仅
可以用于灌溉,也可以用于排除农田内多余的积水;既可抗旱,又可排涝。不仅直
接适用于接近江河湖泊渠道等水源上下水位差不太大的农田灌溉,也能分段、分级
灌溉离水源较远或上下水位差较大的农田。它分手摇、脚踏两种。手摇翻车,当上
下水位差不大的时候,可2人用手摇动轮轴上曲柄,向上刮水。在山东多见于内陆
沿河渠道两旁。60年代已少见。
  脚踏翻车,多见于沿海滩涂水位较高的地区,将手摇改为脚踏,但无斜水槽,
使用时双手扶手柄,双脚更替踏动踏板带动木翻轮转动,将水舀起。但脚踏翻车提
水高度有限,只适用于沿海海滩。现在威海市海边尚有使用,其它地区已经淘汰。
  图2-46威海市使用的脚踏翻车
  水车(斗子水车、井车、水斗) 20年代,山东已推广铁制新式水车。30年代初,
山东潍县已能制造斗子水车。斗子水车是将多数水斗(每车50~80斗,每斗容水量3.
6~5公斤)联结,通过齿轮驱动。水车高120~160厘米,长160~190厘米,宽120~
160厘米,畜力带动,每小时汲水量6650~9000公斤。这种水车1949年前山东不少
地区都有,但不普及,仅少数城市郊区多见。
  图2-47桓台县使用的斗子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