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106&run=13

  为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水源紧缺,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
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是可以的。之后,国务院指示由水利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南水
北调问题进行研究。1959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
报告》中提出,从长江上游(西线)、中游(中线)、下游(东线)分别引水补济西北、
华北缺水地区的总体布局。东线是从长江下游三江营附近,利用江都站抽引长江水,
沿京杭运河送水至天津,调水干线全长1150公里。
  1972年华北大旱后,工农业用水发生困难。1973年,水电部十三工程局会同黄
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省水利厅实地勘查后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华北水源问题,
还是从长江调水。经过对3条调水路线分析,认为采用东线,借助现有河道、湖泊
及建筑物工程,近期引水比较容易实施,投资省,见效快。
  1976年,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编制《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初稿)》,
提出从江苏江都站抽引长江水1000立方米每秒,穿山东黄河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
1978年,国务院有关部委组织有关省、市和科研等部门进行现场查勘调查,对“规
划报告”进行了审查和讨论,提出了分期实施设想。
  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把兴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列入淮河流域的
治理纲要中。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治淮会议纪要”。水电部根据“治淮会议
纪要”责成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
于1983年1月,在河北涿县召开审查会。3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
程方案,要求立即编报工程设计任务书,争取于1983年冬开工,1985年到1986年通
水通航到济宁。
  1983年7月26日,山东省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确定成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
小组,省政府顾问朱奇民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由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同宗
兼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22日,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决定领导小组下设施工现场
指挥部,由省水利厅一位副厅长任指挥。
  1984年8月5日,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
改为南水北调京杭运河工程山东省指挥部,并对领导成员进行调整,副省长卢洪为
指挥,朱奇民为顾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南四湖工程前线指挥部。后因水利部改
变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引江规模和输水路线,有关省意见不一,工程未能施
工。
  1984年11月,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
书》。1985年3月,在万里、李鹏两位副总理主持的治淮会议上,对《设计任务书》
进行了讨论,会议原则同意该《设计任务书》,1985年6月水电部将《设计任务书》
报国家计委审批。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调水路线主要是利用京杭大运
河为输水干线。从长江三江营附近的江都站抽水,经过里运河、中运河、徐洪河、
不牢河和韩庄运河入南四湖的下级湖,由湖内东股引河达二级坝入上级湖,又经梁
济运河入东平湖。山东省境内全长为257公里。在山东省境内拟建台儿庄、万年闸、
八里沟、二级坝东、长沟、邓楼、八里湾等7座提水站,输水高差为22米,并结合
提排沿线495平方公里的涝水。
  水量调配:抽江水600立方米每秒,出骆马湖250立方米每秒,入南四湖下级湖
175立方米每秒,入上级湖125立方米每秒,入东平湖50立方米每秒。
  第一期工程分配给山东省水量多年平均为20.9亿立方米,其中相机调水量6亿
立方米。至1985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尚未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