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97&run=13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经过大量试验研究,摸清了茶
在山东的适生范围,总结出一套适应山东环境的栽培方法,60年代末开始取得成功,
从而把中国种茶的地域扩展到北纬35°30'左右, 突破了以往栽培北限为北纬30°的
结论。山东所产的茶,叶片肥厚耐冲泡,滋味浓,香气高。在加工上,各地还研制出
一些高档茶,其中日照的“雪青”,在1989年全国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农业部优质
茶。

一、山东茶的史迹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
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
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
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 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
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
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
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

二、建国后引种
(一)零星引种阶段(1952年-1961年)
1952年泰安县有人引植于徂徕山。1959年冬,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
黄山引进茶籽, 在东南沿海7个市地种植5000亩左右,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无几外,
其余全部死光。1960年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在省园艺研究所(泰安)试种,
越冬死亡。
(二)有计划试点阶段(1965年-1970年)
1964年省委负责人又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茶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
莲县丰台以及青岛等地试点,1966年扩大到青岛、淄博、泰安、蓬莱、沂水、五莲、
潍坊、乳山、临朐、日照、崂山、文登、曲阜、沂源、胶南、蒙阴等16个市、县,面
积284亩,成活率37%。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种植茶树必须选择背风向阳半山坡
的微酸性土壤(棕壤区) ,把好播种关、出苗关、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了184
0亩,成活率提高到45%。1968年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2207亩,成活率达95%。在
试种的同时, 相应进行水利建设,有70%茶园具备灌溉条件;发展养猪积肥,解决茶
粮争肥、保证茶园用肥;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改变小气候。到1970年,部分投产茶
园亩产已超50公斤、全省共产茶3.3万多公斤,产茶种1000多公斤。
(三)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年-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登载山东“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中
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召开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 “南
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李联标考察认为:“山东南茶北
引是成功的”。由于各茶区政府在茶种、化肥、柴油等物资方面给予扶持,面积逐年
增加。到1977年,全省茶园面积达11万多亩。后期,在日照、胶南、五莲、青岛、荣
成等地安排了高产攻关试验点, 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全省年产茶100万公斤,投
产茶园平均亩产70多公斤, 达到了全国平均亩产水平。一些茶园亩产干茶100公斤以
上,小面积丰产园片亩产达200公斤~300公斤。
(四)总结提高阶段(1980年-1990年)
在扩展阶段,由于受到行政提倡、下任务和物资供应优惠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
方不顾客观条件“大干、快上”,一些新建茶园立地条件差,基础未打好,缺苗断垄,
未老先衰或死亡,加上几次大冻害,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
积仅有7.12万亩。1980和1985年,农业厅两次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对茶区进行考察,提
出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
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用自产茶
种,要求集约栽培,提高亩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80年代后期,茶园面积保留在
2万亩左右。
1966年-1990年山东省茶园面积、产量表
表4-26
┌──┬──────┬────────┐
│年份│茶园面积(亩)│茶叶产量(万公斤)│
├──┼──────┼────────┤
│1966│653 │… │
├──┼──────┼────────┤
│1967│680 │… │
├──┼──────┼────────┤
│1968│1071 │… │
├──┼──────┼────────┤
│1969│926 │… │
├──┼──────┼────────┤
│1970│1928 │… │
├──┼──────┼────────┤
│1971│2410 │3.425 │
├──┼──────┼────────┤
│1972│4570 │7.720 │
├──┼──────┼────────┤
│1973│10957 │15.500 │
├──┼──────┼────────┤
│1974│50414 │17.195 │
├──┼──────┼────────┤
│1975│49774 │34.160 │
├──┼──────┼────────┤
│1976│52000 │50.645 │
├──┼──────┼────────┤
│1977│115806 │56.105 │
├──┼──────┼────────┤
│1978│87491 │88.715 │
├──┼──────┼────────┤
│1979│78341 │102.595 │
├──┼──────┼────────┤
│1980│71215 │67.225 │
├──┼──────┼────────┤
│1981│67595 │102.020 │
├──┼──────┼────────┤
│1982│64218 │120.140 │
├──┼──────┼────────┤
│1983│50000 │119.590 │
├──┼──────┼────────┤
│1984│47755 │91.560 │
├──┼──────┼────────┤
│1985│36300 │69.510 │
├──┼──────┼────────┤
│1986│29300 │62.900 │
├──┼──────┼────────┤
│1987│25500 │74.700 │
├──┼──────┼────────┤
│1988│21800 │68.600 │
├──┼──────┼────────┤
│1989│19600 │62.400 │
├──┼──────┼────────┤
│1990│19400 │65.700 │
└──┴──────┴────────┘

山东引种茶树的实践,突破了过去“茶树栽培的北限为北纬30°”的结论。

三、分布及适生范围
通过引种实践,全省分为3个茶区。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二)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
苍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三)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
墨、平度等市县。
在上述市县内的棕壤分布区宜茶。从各气象因素的分析和引种实践证明,东南沿
海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 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
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

四、引种后的生理性状和品质
引种后的茶树高度和幅度以及叶片性状,仍与南方相仿。但叶片栅状组织层次增
加(浙江茶树一般为2层、山东茶树为2~3层) ,栅状组织层加厚,标志着在不良环境
条件下抗逆性增强。
茶叶品质,据1969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日照炒青茶评审结论为: “叶片肥
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近似歙县茶”。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山东茶叶
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大多高于南方茶区的群体品种。

五、栽培管理和采摘加工
(一)栽培管理
山东茶区与南方相比,有越冬温度低、春季偏旱、春夏光照强等特点,因此,在
播种行向、栽种规格、越冬保护等方面,研究出不同于南方的措施。
1.茶园播种的行向:为了便于幼苗生产插枝遮荫或越冬防护架设风障,采用东西
行。
2.适密适矮“区田”栽培: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在日照、莒南、莒县、临沭、崂
山等地进行了适密适矮区田栽培试验,实现了第二年即可采茶,第三年亩产50公斤以
上,比常规茶园提前二年投产。“区田”栽培由过去的常规宽行距稀植改为1至3行密
植,茶籽种在低于地面15厘米~20厘米的“区畦”里,以保墒防旱。春播时间在春分
与清明之间,播后培土10厘米。茶籽萌动将出土时,把10厘米高的培土扒平,并立即
进行插枝遮荫,秋分后拨除遮荫枝。越冬前浇足水,用区埂土壤分两次对茶树培土,
形成北高南低的斜面,将茶树苗留露1~2个叶片。
3.投产茶园的越冬管理:(1)培土越冬:立冬后灌水,小雪前用土培好茶树基部,
用稻草或松枝覆盖茶蓬面。(2)搭防风障:在茶行北侧培10厘米高土埂,埋设草风障,
向南倾斜。(3)塑料薄膜覆盖:大雪前在茶蓬上盖草覆膜。(4)茶行间覆草。
4.施肥:白露前后施有机肥。一年追3至4次化肥。总原则是“前促后控”,促进
前期生长,后期安全越冬。
5.浇水:正常年份清明时浇返青水,立冬时浇越冬水。中间在追肥后及土壤相对
含水率低于75%时浇水。
6. 病虫防治:山东茶树病虫害较南方少,主要有螨类、叶蝉、蓑蛾类、刺蛾(倒
卷叶蛾) 、蝽象、蚜虫、蚧壳虫等虫类和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茶煤病等病害。其
中绿盲蝽象、茶二叉蚜在东南沿海茶区发生较重,蚧壳虫在东南部分茶园较重,茶煤
病在个别茶园发生。用石硫合剂、杀螨醇、乐果等防治,越冬前喷波尔多液灭菌。
(二)采摘加工
1.采摘:幼龄茶园打顶采摘,以养为主。成龄茶园改变以往“养春、留夏、采秋
茶”为多采春夏茶,留养秋茶(留真叶采),产量品质提高,并有利于越冬。采摘标准
依产品种类确定。
2.加工:由于山东环境条件和制茶机具与南方不尽相同,操作工艺流程也有些改
变。炒青绿茶的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足干(毛茶)。黄茶的工
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滚毛火→堆积(闷黄)→烘干→复老火。
各茶区还仿制、研制了一些地方高档茶,如日照的雪青、凤翎、凤眉、冰绿等,
莒南的碧雪、毛尖、松针等,莒县的碧芽、卧龙剑、黄芽,崂山的香茗,五莲的莲山
翠芽等。
3.花茶加工:山东历来就习惯饮花茶,1972年蒙阴、日照开始栽培窨茶花卉,到
1976年临沂地区年产鲜花1400多公斤,窨制花茶8940公斤。五莲、文登、荣成、乳山、
胶南等地也栽培了窨茶花卉。
(三)制茶机械、茶厂
1969年部分茶园进入试产试制阶段,初期以手工为主。1970年日照县西赵庄子村
创办了全省第一座半机械化茶厂。 此后重点种茶县都从南方购置茶叶初加工机械。1
972年、1973年临沂地区副食品公司生产炒茶锅733口。1977年临沂地区商业局与机械
局联合在莒南、 日照农具厂仿制4种初加工机械,翌年省商业局、机械局同意进行批
量生产。到1982年,共生产茶叶初制加工机具1097台。
与此同时,日照、莒南、莒县、蒙阴、临沭、胶南、五莲、文登、荣成、乳山这
10个重点县引进精制设备,建了精制茶厂,以加工花茶为主。但是,当时初制茶都不
能满足市场需求,茶叶精制的时机未到,因而这些精制厂建立不久后,厂房改为仓库,
机具报废,花房也弃置不用。

六、经销
80年代前,茶叶是二类农副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计划供应。主渠道经营是商
业厅(局)的烟酒糖茶公司(有些市地称副食品公司)。地产茶收购从1974年开始,委托
供销社采购站收购、验质,技术员由各县糖业烟酒公司派出。生产单位留产量的10%,
基层供销社留产量的25%~30%,余者全部上交。参考主产区等级标准和价格,制定了
山东省购销价格。
1984年以后国家对茶叶放开,成为三类农产品,地产茶从此停止统购。全省的茶
叶销售量远大于商业系统统计数字。据1990年省农业银行和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省
茶叶年销量在25000吨左右,其中主渠道销量10018吨。仅济南市就有大小专营茶庄百
家之多。 除了地产茶叶657吨以外,其余均由浙江、福建的茶商或他们的代理商经销
南茶。茶叶销售统计见表4-27。
1951年-1990年山东省国营商业茶叶销售量表
表4-27
单位:吨
┌──┬────┬──┬────┐
│年度│销售量 │年度│销售量 │
├──┼────┼──┼────┤
│1951│1755.65 │1980│10598.90│
├──┼────┼──┼────┤
│1952│3652.80 │1981│10998.75│
├──┼────┼──┼────┤
│1954│4975.70 │1982│10911.55│
├──┼────┼──┼────┤
│1956│6888.95 │1983│10729.65│
├──┼────┼──┼────┤
│1959│6042.55 │1984│10241.95│
├──┼────┼──┼────┤
│1961│6205.55 │1985│10864.85│
├──┼────┼──┼────┤
│1962│3478.20 │1986│12212.00│
├──┼────┼──┼────┤
│1964│2522.75 │1987│12418.20│
├──┼────┼──┼────┤
│1966│2714.95 │1988│12669.00│
├──┼────┼──┼────┤
│1970│4932.00 │1989│10500.00│
├──┼────┼──┼────┤
│1974│7825.35 │1990│10018.00│
├──┼────┼──┼────┤
│1978│9219.40 │ │ │
└──┴────┴──┴────┘

说明:表中数字来自山东省茶叶公司,原统计单位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