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水旱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5&run=13


    一、清代
    从旱涝发生频率看,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 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
次, 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
旱灾害。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
运洪灾1788县次,全部水旱洪灾达9003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占全省县数的
31.8%。
    从灾情等级看,268年间,特大旱、涝灾(旱涝80个县以上或洪灾40个县以上) 各
出现3次;大旱、大涝灾(旱涝50个~79个县或洪灾25个~39个县)分别为17次和10次;
中等旱、涝灾(旱涝20个~49个县或洪灾10个~24个县)平均是5年左右1次。特大旱涝
灾和大旱涝灾情况参见表1-3、表1-4。
    清代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布,以西部、北部黄泛平原和黄河三角洲最重,鲁中次之,
东部及东南沿海较轻。

                    清代山东特大旱、大旱年灾情统计表
表1-3
┌──┬──────┬────┬────────────────────┐
│公元│历史纪年    │成灾县数│灾情摘要                                │
├──┼──────┼────┼────────────────────┤
│1665│康熙四年    │107     │麦田颗粒无收,秋禾也多未播种,大饥,人相│
│    │            │        │食                                      │
├──┼──────┼────┼────────────────────┤
│1670│康熙九年    │54      │麦季绝产,秋收大量减产                  │
├──┼──────┼────┼────────────────────┤
│1721│康熙六十年  │50      │麦季无收                                │
├──┼──────┼────┼────────────────────┤
│1722│康熙六十一年│51      │麦季无收,秋收减产                      │
├──┼──────┼────┼────────────────────┤
│1732│雍正十年    │55      │麦收不足五成,秋收减产                  │
├──┼──────┼────┼────────────────────┤
│1778│乾隆四十三年│71      │收成无几,秋收大量减产                  │
├──┼──────┼────┼────────────────────┤
│1785│乾隆五十年  │87      │草木皆枯,人多饿死,道多饿殍,人相食    │
├──┼──────┼────┼────────────────────┤
│1786│乾隆五十一年│68      │麦季无收,秋收尚可                      │
├──┼──────┼────┼────────────────────┤
│1787│乾隆五十二年│69      │麦收大量减产                            │
├──┼──────┼────┼────────────────────┤
│1811│嘉庆十六年  │79      │麦、秋两季减产均在五成以上              │
├──┼──────┼────┼────────────────────┤
│1812│嘉庆十七年  │58      │出现大饥,民多逃亡                      │
├──┼──────┼────┼────────────────────┤
│1813│嘉庆十八年  │71      │麦无收,出现人相食                      │
├──┼──────┼────┼────────────────────┤
│1825│道光五年    │60      │麦、秋两季均近绝产,大饥                │
├──┼──────┼────┼────────────────────┤
│1835│道光十五年  │54      │麦无收,出现大饥                        │
├──┼──────┼────┼────────────────────┤
│1836│道光十六年  │52      │麦减产,秋近无收,出现人相食            │
├──┼──────┼────┼────────────────────┤
│1847│道光二十七年│66      │麦收、秋收均近绝产,大饥                │
├──┼──────┼────┼────────────────────┤
│1856│咸丰六年    │58      │麦、秋两季均绝产,出现人相食            │
├──┼──────┼────┼────────────────────┤
│1859│咸丰九年    │55      │麦无收,秋减产                          │
├──┼──────┼────┼────────────────────┤
│1876│光绪二年    │97      │草木皆枯,道多饿殍,人相食              │
├──┼──────┼────┼────────────────────┤
│1877│光绪三年    │63      │麦收、秋收均近绝产,饿死者甚多          │
└──┴──────┴────┴────────────────────┘

                    清代山东特大涝、大涝年灾情统计表
表1-4
┌──┬──────┬────┬────────────────────┐
│公元│历史纪年    │成灾县数│灾情摘要                                │
├──┼──────┼────┼────────────────────┤
│1703│康熙四十二年│94      │饥,多饿殍,民死大半,人相食            │
├──┼──────┼────┼────────────────────┤
│1730│雍正八年    │83      │沙压良田,桑沧尽变,人畜漂流,民多逃亡,│
│    │            │        │人相食                                  │
├──┼──────┼────┼────────────────────┤
│1739│乾隆四年    │72      │收成减产七成左右                        │
├──┼──────┼────┼────────────────────┤
│1747│乾隆十二年  │94      │                                        │
├──┼──────┼────┼────────────────────┤
│1771│乾隆三十六年│60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1811│嘉庆十六年  │59      │秋收近绝产,出现大饥                    │
├──┼──────┼────┼────────────────────┤
│1822│道光二年    │51      │秋收减产七成左右                        │
├──┼──────┼────┼────────────────────┤
│1835│道光十五年  │58      │秋收近绝产,出现大饥                    │
├──┼──────┼────┼────────────────────┤
│1840│道光二十年  │60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1844│道光二十四年│55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1848│道光二十八年│62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1879│光绪五年    │52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1911│宣统三年    │56      │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
└──┴──────┴────┴────────────────────┘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8年) ,山东省发生较大旱年有6年,为1929、1930、1
931、 1936、1942和1944年,以1930、1931两年最重,有48县收成一至三成,被灾人
口为4106031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2%以上。发生较大涝年有6年,为1914、1921、19
26、1935、1940、1947年,均由于连日暴雨和黄、淮水系洪水泛滥所致。1921年“菏
泽等地伏天大雨,一连三日余,黄水暴发,河决,八月中又下大雨,昼夜不停,一片
汪洋,颗粒不收”,“济宁、曲阜、滕县夏秋淫雨50多日,泗水河水溢,秋禾尽淹没,
岁大饥” 。1935年7月10日黄河决口于鄄城县董庄,大股黄水漫菏泽、郓城、嘉祥、
济宁、巨野、金乡、鱼台等县,经南阳、昭阳、微山等湖,淹丰县、沛县、铜山,山
东受灾面积7700平方公里, 波及15县,淹没耕地810万亩。同年泰安、馆陶等地也大
雨成灾。 1940年6月乐陵连阴雨7天7夜,“淹死庄稼十之五”。1947年夏,“北镇、
阳信、金乡、临朐等地阴雨连绵40余日,平地积水一尺,秋减收”。

    三、新中国建立后
    1949年-1990年, 山东旱涝受灾面积累计161199.8万亩,年平均3838.1万亩,成
灾面积累计105701.4万亩,年平均2516.7万亩。
    旱涝分计, 干旱受灾面积累计107594.7万亩,占旱涝受灾总面积66.7%,干旱成
灾面积累计63935.9万亩,占旱涝成灾总面积60.5%。洪涝受灾面积累计53605.1万亩,
成灾面积累计41765.2万亩。按耕地比率计,平均每年有13%耕地发生旱灾,9%耕地发
生涝灾。综上所述,旱甚于涝。
    从1949年起42年间, 无旱年份有5年,都出现在50年代至60年代。干旱受灾面积
超过3000万亩的有17年, 其中1977年-1989年13年中就占9年。上述受旱面积较大的1
7年内,有3年超过6000万亩,为1968、1981、1989年。面积最大的1968年达到8726万
亩。
    无洪涝年份有3年, 也都出现在50年代和60年代,但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000万亩
的10个年份中, 50~60年代就占7年。在上述受涝较广的10年中,有7年面积超过了3
000万亩,包括50年代2年,60年代3年,70年代1年和1990年。面积最大的1964年达到
4947.6万亩。
    以上资料表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旱灾频发和面积扩大的时期;涝灾以50年
代至60年代发生频率较高。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率, 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1949年-1969年,干旱成灾
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率为65.4%, 洪涝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平均比率为84.7%。197
0年-1990年, 这两项比率分别下降到55.1%和67.8%。这一事实显示了50年代中期至7
0年代前期陆续实施的大量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所发挥的作用。
    1949年-1990年旱涝灾害统计见表1-5。

        1949年-1990年山东省旱涝灾害统计表
表1-5
                                      单位:万亩
┌──┬─────────┬─────────┐
│年份│旱灾              │涝灾              │
│    ├────┬────┼────┬────┤
│    │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
├──┼────┼────┼────┼────┤
│1949│1732.8  │-       │1248    │1256.7  │
├──┼────┼────┼────┼────┤
│1950│23.9    │-       │574.9   │574.9   │
├──┼────┼────┼────┼────┤
│1951│-       │743     │1338.6  │1338.6  │
├──┼────┼────┼────┼────┤
│1952│1347.0  │-       │78.8    │78.8    │
├──┼────┼────┼────┼────┤
│1953│4060.9  │4060.9  │3232.0  │2732.3  │
├──┼────┼────┼────┼────┤
│1954│-       │774.1   │-       │540.4   │
├──┼────┼────┼────┼────┤
│1955│956.8   │431.3   │830.6   │517.6   │
├──┼────┼────┼────┼────┤
│1956│-       │148.0   │1898.5  │1124.2  │
├──┼────┼────┼────┼────┤
│1957│3804.2  │3804.2  │3201.2  │2566.5  │
├──┼────┼────┼────┼────┤
│1958│-       │280.6   │-       │818.0   │
├──┼────┼────┼────┼────┤
│1959│5407.5  │1769.3  │113.4   │50.6    │
└──┴────┴────┴────┴────┘

续表
┌──┬─────────┬─────────┐
│年份│旱灾              │涝灾              │
│    ├────┬────┼────┬────┤
│    │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
├──┼────┼────┼────┼────┤
│1960│2134.2  │1489.9  │2644.2  │2220.1  │
├──┼────┼────┼────┼────┤
│1961│3797.1  │3148.0  │2759.0  │2487.6  │
├──┼────┼────┼────┼────┤
│1962│1466.9  │885.1   │3922.3  │2927.6  │
├──┼────┼────┼────┼────┤
│1963│728.8   │279.5   │3844.9  │3079.3  │
├──┼────┼────┼────┼────┤
│1964│-       │-       │4947.6  │4036.5  │
├──┼────┼────┼────┼────┤
│1965│3885.2  │1856.1  │715.7   │342.4   │
├──┼────┼────┼────┼────┤
│1966│4958.5  │2974.0  │252.5   │155.8   │
├──┼────┼────┼────┼────┤
│1967│1702.4  │845.3   │289.5   │172.3   │
├──┼────┼────┼────┼────┤
│1968│8726    │5700    │-       │-       │
├──┼────┼────┼────┼────┤
│1969│676.7   │493.8   │137.3   │117.5   │
├──┼────┼────┼────┼────┤
│1970│1117.0  │307.8   │1133.0  │844.4   │
├──┼────┼────┼────┼────┤
│1971│308.7   │120.2   │1972.5  │1370.9  │
├──┼────┼────┼────┼────┤
│1972│3162.9  │1715.5  │475.2   │270.5   │
├──┼────┼────┼────┼────┤
│1973│2324.0  │806.2   │965.9   │579.0   │
├──┼────┼────┼────┼────┤
│1974│1303.5  │702.8   │3108.0  │2140.0  │
├──┼────┼────┼────┼────┤
│1975│1613.6  │891.4   │838.0   │543.8   │
├──┼────┼────┼────┼────┤
│1976│1517.1  │911.9   │1297.6  │880.8   │
├──┼────┼────┼────┼────┤
│1977│3467.9  │2011.3  │921.9   │534.6   │
├──┼────┼────┼────┼────┤
│1978│3165.5  │1650.0  │828.9   │488.5   │
├──┼────┼────┼────┼────┤
│1979│3818.7  │1821.7  │629.8   │367.3   │
├──┼────┼────┼────┼────┤
│1980│2272.8  │1125.1  │387.8   │185.4   │
├──┼────┼────┼────┼────┤
│1981│6183.9  │3441.4  │231.3   │148.6   │
├──┼────┼────┼────┼────┤
│1982│4582.6  │2771.6  │445.7   │313.7   │
├──┼────┼────┼────┼────┤
│1983│5253.5  │2735.1  │250.2   │153.5   │
├──┼────┼────┼────┼────┤
│1984│2353.9  │1452.9  │1114.8  │772.6   │
├──┼────┼────┼────┼────┤
│1985│1519.6  │931.0   │2175.4  │1653.9  │
├──┼────┼────┼────┼────┤
│1986│3904.1  │2489.2  │156.7   │87.2    │
├──┼────┼────┼────┼────┤
│1987│2681.1  │1572.0  │309.5   │224.4   │
├──┼────┼────┼────┼────┤
│1988│4757.7  │3033.4  │863.7   │605.5   │
├──┼────┼────┼────┼────┤
│1989│6338.0  │3460.6  │173.3   │82.2    │
├──┼────┼────┼────┼────┤
│1990│539.7   │301.4   │3314.9  │2380.7  │
└──┴────┴────┴────┴────┘

    四、黄河凌汛决口
    黄河下游封冻期长、 积累冰凌量大时,易发生凌汛决口。新中国建立以来,195
1、1955、1968、1970、1979年,分别在利津王庄、齐河顾小庄和李聩、邹平梯子坝、
济南老徐庄等地发生决口, 受灾范围最大的是1968年,齐河、邹平的3处决口,波及
160个村庄,冲毁土地17.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