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生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8&rec=4&run=13

一、起义南归
辛弃疾出生时,北宋沦亡已13年。辛弃疾之父辛文郁事迹无考,据辛弃疾称,他
在青少年时代受祖父辛赞影响甚大。宋室南渡时,辛赞因故未能脱身而仕于金,但却
不忘故国,并教导辛弃疾待机效忠宋廷。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云:“臣之家世,
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
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
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
世。”辛弃疾秉奉祖训,志图反正,又曾察视北方山河,探听金朝形势,为后来起事
做了准备。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炀王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征兵40万,亲自督师大
举攻宋。当时北方水旱螟蝗间作,官府税赋名目繁多,百姓纷纷起而反抗,大者连城
邑,小者保山泽。辛弃疾的岳父范邦彦就在这一年起兵反正,投向了南宋。时有济南
农民耿京,结集李铁枪等人,举义旗入东山,攻取莱芜县泰安军,队伍逐渐壮大。耿
京自号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部属很快发展到20余万人,成为北
方义军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这时,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聚众两千余人起义反金,
随后率部加入耿京军队,并被任命为掌书记共图恢复。济南僧人义端亦聚众千人起事,
辛弃疾劝其归属耿京,不料义端却于一夕窃印潜逃,耿京盛怒之下要杀辛弃疾,辛弃
疾要求宽限三天追捕义端。义端在逃往金营的路上被辛弃疾追杀,耿京由此更加信任
与器重辛弃疾。
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以便使义军取得南宋政府的支持。耿京接受辛弃疾的建
议,本年十月,派贾瑞、辛弃疾等奉表南归。此时,金朝内部发生政变,辽阳留守完
颜雍自立称帝,改年号曰“大定”。完颜亮被宋将虞允文败于采石,接着为部下所杀,
金军北退。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在建康(今南京市)劳军的宋
高宗赵构接见了辛弃疾一行,义军将领耿京、贾瑞等二百余人皆命以官,辛弃疾授右
承务郎、权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派朝臣吴革、李彪携官诰节钺同贾瑞、辛弃疾等北
上传达旨意。闰二月,行至海州,辛弃疾闻知义军中发生了变故,张安国伙同邵进已
杀害耿京投降金朝,并被任命为济州知州。于是,辛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忠义人马
全福,率五十骑突袭济州,于金营中活捉张安国,缚置马上,星夜兼程押回建康,斩
首示众。此举盛传一时,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赞云:“壮声英概,懦士
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二、漫游吴楚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辛弃疾自江阴签判离职,至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
康府,这其间有3年时间史传阙载。梁启超《辛稼轩先生年谱》定乾道元年 (1165年)
辛弃疾仍在江阴,乾道二年与三年则认为事历无考。并谓“据宋人诸说部书,先生似
有一时期失职流落金陵,但无确据”。而所据何人何说部书,未作说明。邓广铭《辛
稼轩年谱》定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谓乾道二、三年“事历不详。流落吴
江,当为此时期内事”。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
订本,该书卷首附有作者写于1991年的《增订三版题记》。文中提到他在80年代初借
到《铅山辛氏宗谱》的第一本并说:“这一本《宗谱》中所收录的资料,出于明清人
伪造者什居七八,但有一篇《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辛公)稼轩历仕始末》,尽管其
中脱误甚多,却确是出自南宋末年人手笔,因而是极富史料价值的一篇文字。”又云:
“从宋孝宗乾道元年至三年的稼轩行踪,过去长时期内未得解决,我还曾经根据词中
涉及吴江的几句话,而假定此三年为稼轩被投闲置散而流落吴江的时期。从《历仕始
末》中却看到了他在任江阴军签判之后继即改任广德军通判,遂使多年空白藉得填补。”
蔡义江、蔡国黄《辛弃疾年谱》谓辛弃疾“此三年曾漫游吴楚各地”,并怀疑乾道三
年(1167年)“有潜往金国境内事”,本年“秋后返金陵,登赏心亭”。今按,据《嘉
靖江阴县志》卷十一《禄秩考》:“宋江阴军,知军一员,签判一员。”又同书卷十
二《官师表》:“隆兴二年甲申,签判吴一能承议郎。”县志既明载签判一员,本年
签判为吴一能,故辛弃疾乾道元年仍在江阴签判任之说不确;邓广铭据《铅山辛氏宗
谱》收载《历仕始末》一文,认定辛弃疾江阴签判任满后改任广德军通判,然此文的
真实可靠性尚待进一步考证。蔡义江、蔡国黄疑“辛弃疾于乾道三年由楚地潜入金国
作敌情考察”之说,多系推测之辞,暂可存疑。辛弃疾一生行事,乾道元年之前与乾
道四年之后均历历可考,而从《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
司吴江观雪见寄》、《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等作品看,虽然辛弃疾未曾
在吴中为官,但却有一段时间游赏过吴楚各地风物,故此处仍从一般说法,定这段时
间为漫游吴楚时期,以留待后人确考。

三、筹措恢复
辛弃疾南归后的前20年,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这期间,南宋政府对金
朝基本上处于守势,朝廷上主要由主和派人士当权。辛弃疾权位不高,却不停地为恢
复中原呼号筹措。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督师与金军战,兵败符离。次年,“隆兴和议”订立,
张浚罢相。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与留守史正志、驻建康淮
西军马钱粮总领叶衡相友善,作词章激励同僚抗金。这段时间内,辛弃疾曾考察符离
之败以来的形势,分析宋、金双方长短,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期望坚定孝宗
恢复之志。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辛弃疾论南北大势,持
论劲直,不为迎合。上《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陈述淮南的
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意见,被留京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 (11
71年) 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提出九项具体措施,建议虞允文运筹恢复大业。
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以宣教郎出知滁州。滁州正当江淮要冲,地位重要,但
由于连年兵燹天灾,经济萧条,州民贫瘠,多有流亡,加之自然条件较差,所以一般
官吏都把到滁州任职视为畏途。辛弃疾到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淳
熙元年(1174年)春,辛弃疾离开滁州,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衡入朝为相后,力荐
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孝宗再度召见,辛弃疾上《登对札子》,论朝廷行用会子事,迁
仓部郎官。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在湖北起事,后转入湖南、江西,官军数
为所败。本年六月,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督捕茶商军。闰九月,诱杀赖文政,茶
商军平,辛弃疾加秘阁修撰。
此后几年间,辛弃疾职务调动更加频繁,他对此虽有所不满,却仍致力于改革邑
政,筹措恢复之心并没有动摇。淳熙三年(1176年)秋冬之交,他被调任京西路转运判
官。淳熙四年(1177年),差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从严治盗,又曾表举知
武陵县彭汉老政绩。八月,江陵统制官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上书弹劾,
朝廷以帅守与驻军不和为由,调辛弃疾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冬日赴任。淳
熙五年(1178年)春,在江西安抚使任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为民解冤;
又奏请朝廷申严沿边州县耕牛战马出疆之禁,以便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军事实力。任
未久,被召为大理少卿回临安,当年夏秋间,出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淳熙六年 (11
79年) 三月,出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任上奏进《论盗贼札子》,指出“民者国之根
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要求朝廷按治“贪冒无厌”之官吏,申斥州县“以惠养
元元为意”,表现出开明的政治主张。孝宗亲自批答。秋,改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
使。任内修水利,办荒政,赈济饥民;兴县学,拔擢人才;行榷酒法;整编乡社。鉴
于地方军队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又经过紧张筹划,“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
马军五百人”,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宋史》
卷四百一《辛弃疾传》。) 。不仅对内起了治安作用,而且成为长江沿线一支重要的
防御力量。淳熙七年(1180年)冬,加右文殿修撰,再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辛
弃疾到任时,正遇上大旱缺粮,民心浮动,乃出榜示:“闭籴者配,强籴者斩”,稳
定了局面,并组织人员借支官钱外出籴粮,于是,粮食“连樯而至,其值自减,民赖
以济”(《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还拨出一宗解救了邻郡信州的饥荒。淳
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旋因谏官王蔺劾奏其“奸贪凶
暴,帅湖南时虐害田里”(《宋会要辑稿》一○一册《黜降官》第八。),遂落职。
这一时期,辛弃疾写了大量词作,年代可考者八十篇左右。其中《满江红》 (鹏
翼垂空)、《满江红》(汉水东流)、《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木兰花慢》(汉中
开汉业) 等,格调高昂,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词的题材、风格、手法开始趋于多
样,在歌词创作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四、带湖闲居
辛弃疾第三次到江南西路任职之前,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引起某些朝
臣的疾忌。淳熙六年(1179年)所奏《论盗贼札子》中,即有“臣孤危一身”、“生平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之语,因此,迫于现实环
境与实际生活问题,他也不得不为自己设计一条退路。事实上,他在第二次任职江西
安抚使不久,就选择上饶城北一片空旷之地营建住宅了。此地风光幽美,辛弃疾筑房
亦甚宏丽。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云:“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
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
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
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度财占地什四”。淳熙八年(1181年)带湖新居落成后,辛
弃疾恰好被免职,于是便退居于此。他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 (蔡义江、蔡国黄据
《稼轩集钞存》卷三《新居上梁文》及《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认为营造带湖
新居始自淳熙六年;自号稼轩居士并非在新居落成之后;稼轩之筑,乃按图设计而筑,
非筑成后命名。见《辛弃疾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8月出版。)。
辛弃疾初离官场,置身于悠闲的村居生活,心情颇为舒畅。他喜爱带湖风光,觉
得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亲切宜人;他同当地父老亲睦相处,建立了融洽的友谊。这期间,
他体验到农村社会的淳厚,为清新的田园风光所愉悦,写下不少农村词,如《鹧鸪天》
(春入平原荠菜花) 、《清平乐》(茅檐低小) 、《鹊桥仙》(松冈避暑)、《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等,以朴素清新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农村风景画和风俗画。当然,他
被迫退闲,心中也充满了矛盾。他一面笑傲山水,为自己离开官场而庆幸,有时还劝
友人归隐;另一方面,旷达闲适毕竟消解不了他内心的无限愤慨,因而这一阶段所写
的反映闲适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词作,如《水调歌头》 (寄我五云字)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等,都不免透发出峥嵘不平的情感。同时,他也没有忘怀南北分
裂的故国,在同友人韩元吉、汤朝美等人的往来赠答中,总是以坚持抗金相互激励和
期许。
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与友人唱酬过从颇多,尤可一提者,范开(字廓之)于淳熙
九年(1182年)来上饶受学于辛弃疾,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辛弃疾《醉翁操·
长松》题序谓其“日从事诗酒间,意相得欢甚”。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范开编
刊《稼轩词甲集》成,曾在该书序言中盛赞辛弃疾及其词章。
淳熙十二年(1185年),辛弃疾于铅山县期思(奇师)村得周氏泉,因其形状如瓢,
他称之为瓢泉。《铅山县志》卷五《古迹》:“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
所得,因而名之。”他在瓢泉营造了一所新居,距此不远是鹅湖山,山上有湖,山麓
有鹅湖寺,寺前长松夹道,苍翠十里。淳熙十五年(1188年),友人陈亮(字同父)自浙
江东阳来访,辛弃疾在瓢泉新居接待了陈亮,两位词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
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父文》),精神上互相激励,文学上切磋推敲。
陈亮留连十日,离去的第二天,辛弃疾又跟踪挽留,因雪深泥滑不能前进,便投宿村
店,写词寄意,两人更迭答和《贺新郎》,极悲壮慷慨之致。鹅湖之会成为后人称道
的一桩词坛佳话。
投置闲散,辛弃疾这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写作,现存词二百余篇。他含英
咀华,熔铸古今,对歌词题材多有开拓,形式上各体兼备,风格多种多样,实现了歌
词创作的一次大飞跃。

五、起用罢归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辛弃疾奉福建提点刑狱之命,绍熙三年(1192年)春
赴任。当时,朝廷一派萎靡气象。光宗不达时务,继位后无所作为,“兵器朽钝,士
马羸瘠”(《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二。),军心涣散,吏治腐败,加之灾害连踵,民怨
四起,国力衰落。辛弃疾勉强应召,对这次擢用未抱多大希望,但仍然勤于职守,尽
力谋国,以法治下。到任之年,即上奏《论经界钞盐札子》,建议均平赋役,改革盐
政。这年年底,辛弃疾被召赴临安,途中访晤朱熹、陈亮。绍熙四年(1193年)初,晋
见光宗于便殿,又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登对札子,建议南宋政府“居安虑
危,任贤使能,修车马,备器械”,并增强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为恢复事业积
极准备。奏对后,辛弃疾迁太府少卿。本年秋,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
使。在任期间,辛弃疾修建福州郡学,振兴地方教育;亲按长溪县狱囚,释放五十余
人;撙节开支,设置“备安库”,积钱五十万贯,准备购粮存储,备充军饷;还打算
锻造铠甲,招募强勇,建立一支新军。计划未果,谏官黄艾弹劾其“残酷贪饕,奸脏
狼藉”(《宋会要辑稿》一○二册《黜降官》第十。)。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辛弃
疾被革职。
这次罢官后, 辛弃疾决计定居瓢泉, 于是着手扩建此处旧居。宋宁宗庆元二年
(1196年),带湖住宅遭一场火灾,他便正式移居瓢泉。辛弃疾对官场已无留恋,瓢泉
的山山水水,使他感到格外亲切,隐居生涯使其恬退自适的情绪愈加浓厚。他不断地
参究佛理和道书,也喜欢把老庄和陶潜的作品檃括成词章。然而,辛弃疾并没有走向
忘世,内心也无法完全平静。瓢泉八年闲居,大声疾呼干预时政、鼓动抗金的文字略
有减少,但其忧国情怀更加深沉。他勤奋地致力于写作歌词,今共得年代可考者二百
余篇,词作艺术持续而稳定地发展,思想情调愈趋悲愤哀婉,风格更加苍凉沉郁。其
中如《沁园春》(迭嶂西驰)、《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绿树听鹈鴃)、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秀作品。

六、晚岁北伐
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赵眘病死,光宗因拒不执丧被逐,由宗室赵汝愚和外
戚韩侂胄拥立光宗子宁宗赵扩登位,改元“庆元”。接着,经过赵、韩两派的激烈斗
争,朝权落入韩侂胄之手。韩侂胄引京镗为相,逐步筹措北伐,陆续拔擢主战人士。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对这次起用抱有很大希望,他登览绍兴会稽蓬莱阁,精神昂奋,并写作两
首《汉宫春》词,预示振刷萎靡的新形势的到来。本年底,朝廷召辛弃疾征询恢复大
计, 陆游写诗赠别, 热情鼓励他为伐金做出贡献。辛弃疾迅即赶赴临安。嘉泰四年
(1204年)正月,入见宁宗,并“言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
变之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八《丙寅淮汉蜀口用兵事目》。),毅然支
持韩侂胄的出师北伐决策。
辛弃疾奏对后,加宝谟阁待制,提举神祐观,奉朝请。三月,赐金带,差知镇江
府。镇江是南宋前线军事重镇,形势险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辛弃疾希望能有所作
为。到任后,制作了万领红衲,准备招募沿边丁壮,建立起一支劲旅。他筹划将淮东
的山阴与淮西的安丰作为东西两屯,派重兵扼守,并“新其将帅,严其教阅,使势合
而气振”(程珌《洺水集》卷一《丙子轮对札子》引。)。这时期,他紧张地谋划边事,
在词章中抒写对历史上成大事业者的向慕之情,表达他老当益壮的抗金热忱。但辛弃
疾在镇江任职刚满一年,即于开禧元年(1205年)夏六月改知隆兴府,旋因言官弹劾其
“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罢职(《宋会要辑稿》一○三册《黜降》。)。本年初秋,
他又重回铅山故宅闲居。
辛弃疾对这次罢职极为愤慨,认为朝廷并非倚重抗战人物。不过,辛弃疾赋闲为
时甚短。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宁宗正式下诏伐金,形势很需要辛弃疾这样的人才。
十一月,辛弃疾被起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他上章辞免,朝廷又晋升他为龙图
阁待制、知江陵府,旋改试兵部侍郎,均辞免,朝廷不允,并命其赴京陈奏政见。黄
干《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四《与辛稼轩侍郎书》云:“恭惟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正
气,真一世之雄也,而折遏摧伏,不使得以尽其才,一旦有警,拔起于山谷之间,而
委之以方面之寄。明公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已足折冲于千里之
外。”这表明他的抗金意志始终一贯。无奈,辛弃疾的健康状况日益不佳,开禧三年
(1207年)初,已经病体难支,迭经申请,终于获准回铅山养病。
这时,宋金战局迅速逆转,宋军失利,金军进入淮南。方信儒出使金朝,九月,
带回许和条件甚为苛刻,韩侂胄听后大怒,决计整军再战,宁宗下诏招募新兵。在这
严重形势下,朝廷表进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令其迅速赶赴临安。而辛弃疾却早已
卧病在床,本年九月十日,溘然与世长辞。
辛弃疾晚年作品数量不多,但并无衰飒之气,《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生查
子》(悠悠万世功)等词章,仍然反映出辛弃疾关心现实的情怀。
辛弃疾逝世后,朝廷有褒赠。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赠光禄大夫。宋恭帝德祐
初,因谢枋得所请,加赠少师,谥“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