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现代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8&rec=34&run=13

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新的
词学观念与方法的介入,词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对辛词的研讨则成为一大热点。
这时期有关论著很多,但对其诗文的研究仍然较少。
一、关于辛弃疾生平的研究。邓广铭《辛弃疾年谱》,蔡义江、蔡国黄的《辛弃
疾年谱》均是有功词林的力作。史料的散失以及时代变迁所导致的人们思想价值观念
的变化,使辛弃疾生平中的某些疑点引起现代学者的重视,比如辛弃疾与陈亮、陆游、
韩侂胄的关系,弹压茶商军以及对待开禧北伐的态度等,曾经进行过讨论。学者们发
表了比较中肯的意见。比如辛弃疾与开禧北伐的关系问题,论者在仔细分析了当时的
形势及辛弃疾的种种言行之后认为,不能因为北伐失败和韩侂胄发动战争有个人动机
就否定这次战争的某些正义性, 辛弃疾支持开禧之役, 歌颂韩侂胄北伐,非但不是
“污点”,反倒正表明其一贯的抗金主张和至老不衰的战斗热情。邓广铭《略论辛稼
轩及其词》一文、唐圭璋《辛弃疾》一书在谈到这件事时另有看法,认为辛弃疾反对
草率从事,同韩侂胄是划清了界限的。不过,双方都认为辛弃疾是坚定的抗金派,对
开禧北伐这件事的处理也完全正确。两者观点大同而小异,这桩公案基本上得到了澄
清。对辛弃疾江阴签判去职后几年的行迹,论者也有些探讨和推断。
二、辛弃疾的词史地位。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胡云翼的《宋词研究》、
薜砺若《宋词通论》、王易《词曲史》、陆侃如与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到八
九十年代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杨海明的《唐宋词史》、陶尔夫与刘敬圻合著的
《南宋词史》等词史类著作,都将辛词置于宋词或整个中国词史的演化流变中,通过
对其思想情感内涵与艺术成就的综合考察,进而确定其在词史上的地位,而且,论证
愈来愈详密,理论思辨性愈来愈强烈,结论愈来愈趋于科学、合理,这是古近代未曾
也不可能见到的新现象。比如王易说“南宋词人大声独发,高格首标者,厥推辛弃疾”,
“盖稼轩词备四时之气, 固为大家” ;薜砺若把宋词的发展分为六期,而将第四期
(即南渡前后约七十余年) 看作“辛弃疾的时期” ,并认为不仅在“愤世的诗人”中
“以辛弃疾为最伟大”、“集此派词人的大成”,且自苏轼直到朱敦儒等“所有豪放
及潇洒派的词人特长,无不在他的包容涵淹中,造成一个空前的伟大作家”。杨海明
认为宋词“只有到了辛弃疾的时期,情况才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男子汉’的风
格,‘悲凉’和富有‘野性’的美感,重又被这位‘不凡’而又‘不偶’的‘当代英
雄’所召唤回来”,“词坛之‘巨龙’,就确非辛氏而莫属”,辛弃疾是“宋代词坛
的‘江山’之上”“一位‘树立鼓旗’的‘大帅’”。陶尔夫、刘敬圻的结论是:辛
词“始终激荡着强烈的时代音响,并以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而登上词史的高峰”。据
此,辛弃疾的“大家”地位与辛词的“高峰”地位已被基本确定且得到学界的认同。
三、辛弃疾词的创作分期。词人创作的分期研究,是从宏观上把握其创作概貌的
基本问题。目前,有些论著多是顺便触及,且比较粗略,专文则不多见。刘扬忠《辛
弃疾词心探微》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他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为参据,将辛
词分为五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为“发轫期”,可编年辛词28首,这时“个人的独特
作风与手段还未形成”;第二阶段为“风格演变期”,词作“体材内容,风格、手法
开始趋于多样”;第三阶段为“大家风范的确立期”,作品“实际数量远逾二百首”,
“实现了主体风格深化和以此种风格为核心的风格多样化”,完成了由“名家向第一
流大家的过渡”;第四阶段为“风格再衍变时期”,此期“词作达二百有余,是其艺
术水平持续稳定发展而风格情调更加苍凉沉郁的一段漫长时期”;第五阶段为“终结
期”,可编年作品“二十多首,风格较为单一”。这个分期既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又
不失其连续性,比较清晰地勾勒出辛词的演进轨迹。
四、对辛词艺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格局。现代
学者有的沿用考证方法探讨某些辛词的编年,并结合“知人论世”来权衡其词章的艺
术价值;有的应用传统的比较方法探究辛词与陶诗或杜诗的艺术继承及新变,尤其对
苏、辛词的异同,现代学者讲得更全面、更辩证;有的论者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辛词
进行分类研究,比如农村词、咏物词、恋情词、祝寿词、哲理词、怀古词、送别词等,
都有专文进行探讨,其论述也比较深入细致,不同于以往辛词分类非“豪放”即“婉
约”的旧有方式;有的则引进新方法,比如不少论者从文化学角度立论,认为辛词融
合了南北两种文化因素,既有阳刚之美与入世精神,又有阴柔之美与闲适倾向,因而
形成丰富多彩的词风,开拓出宋词发展的新局面,如此等等。运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力
求见出新意,这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辛词的艺术成就。
五、 “稼轩体” 及其他。“稼轩体”的概念,宋人已经提出。刘过《沁园春》
(斗酒彘肩)词即标明“效辛体”;戴复古《望江南》词有“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
有稼轩风”之句,此处“风”亦即“体”,只是古人对此未作解释。直到现代,学者
才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不过,“稼轩体”及其内涵究竟如何理解才比较准
确,学界的看法尚不一致。另外,论者还讨论了有关辛词的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辛词
的用典使事问题,现代学者能从理论分析的高度指出这一常用手法的作用、意义,对
辛词中的事典具体解剖,说明有得有失,利大于弊,比古人的论述更加客观而缜密。
此外,全国学术界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组织了多次学术会议,推进了
对辛弃疾的深入研究。1987年5月,在济南举行首次全国辛弃疾学术研讨会。1991年5
月,在莱州召开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术讨论会。莱州会议期间,应与会代表建议与
要求,经过认真酝酿筹划,正式成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选出了领导班子,建立
了常设机构。1996年10月,在济南召开李清照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汇聚了海
内外专家,就学术前沿和有关“二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深入探究,一
时宏论纷呈,新见丛出。嗣后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汇集出版《李清照辛弃疾研究论文集》,
囊括了学界最新研究讯息和成果。
总之,现当代的辛词研究触及面较广,提出了一些新议题或新概念,其论述也达
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是一个丰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