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九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8&rec=26&run=13

南宋末叶刘克庄所撰《辛稼轩集序》提到“上虞雍公《九议》”,足见此文曾收
入当年的《辛稼轩集》。后来辛集失传,辛啓泰所辑《稼轩集抄存》中《九议》,难
免有文字残缺或错简之处,邓广铭《辛稼轩诗文抄存》对其章节略有调整。《九议》
是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辛弃疾任司农寺主簿时上给宰相虞允文(彬甫)的军事论文。
虞允文是当时的抗战将领,他出任宰相,筹划备战,一时呈现某些恢复气象。辛弃疾
满怀光复希望,写成九篇论文,陈述恢复大计,“以备采择”。
《九议》开宗明义提出恢复事业,认为只要上层坚持,大众响应,成功并不困难。
然而战争毕竟是“天下之危事” , 恢复是“天下之大功”,因而官场搢绅中流行着
“为国生事”之说:“孤注一掷”之喻。为破除这种失败主义,做到稳操胜券,就必
须“先定规模而后从事”。作者进献《九议》,正是条陈规划,以供采纳。这就阐明
了该文的宗旨所在。
《九议》分为九个议题展开陈述。其一,论延揽豪杰共议决策大计。文中言“恢
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不要畏惧反对派的流言蜚语。他要求“丞
相稍去簿书细务,为数十日之闲,舒写胸臆,延访豪杰,无问南北,择其识虚实兵势
者十余人,置为枢密院属官,有大事则群议是正而后闻”。这是古人“论兵决事之大
要”。其二,论志气。文章认为有一种志气精神方能办成大事。勇气要出自于平静和
审慎,因此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唯其如
此,“则其所施为措注,气象宏远,浮论不能移”,有坚定的意志和气宇。其三,论
胜敌战术。讲作战之道,要衡量敌我长短,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其四,论骄敌劳敌之策。作者建议应采取《孙子兵法》中“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之术, 使敌兵骄纵疲惫,然后相机进攻战而胜之。其五,论暗施谋略。
“上则攻其腹心之大臣,下则间其州府之兵卒,使之内变外乱”。亦即运用离间计,
激化金人的内部矛盾纷争,然后宋军伺机攻取。其六,论进攻路线。作者认为在敌众
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善于选择对方的薄弱环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他认为山东是敌人防守薄弱之地,“兵出沭阳,则山东可指日而定;山东已定,则
河北可传檄而下;河北已下,则燕山者其将使之塞南门而守”。先出兵攻取山东,这
是作者的一贯主张,与《十论》所议完全一致。其七,是论富国之术。作者认为国富
“不在乎聚敛,而在乎惜费”。朝廷近年修城、筑堰、赂遗金使,以至于岁币、郊祀
之费,开支浩繁,无益于恢复。不如节冗费、宽民力,“外倾其敌,内厚其民”,方
为“深根固本”之计。其八,论迁都。作者不赞同“将有事于中原,必先迁都建业”
的主张。因为“先事而迁,是兵未战而术已尽”。“吾未战而迁建业,万一虏因是而
迁京师”,等于促使金人警戒中原,反而不利于中原起兵反正。其九,论西北东南两
派人士的团结问题。作者担心各派系间和派系内部产生矛盾,造成“旧交怨其新贵,
同党化为异论”,“私战不解”,“自相为斗”,那就会影响大局。故而他呼吁,朝
廷“有以和辑其心”,“使之合志并力,协济事功,则天下幸甚”。
九项议题陈述之后,作者又收拢笔力集中分析了南宋官场怯敌自馁的心态和倡言
恢复的困难。所谓“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为此,他从历史经验和现
实情况两方面驳斥了“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失败主义言论。
指明金人侵占中原逆乎民心,纵然强暴,亦“不可以久安于华夏”。“天道好还”,
“盛衰相寻”,强敌必败,中原必胜,乃事理之常。最后归结到激励志气,“盖人而
有气,然后可以论天下”。
《九议》可说是《十论》的续篇,它规划远略,倡言恢复,补充阐述了《十论》
中的一些主张,强调光复故国是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的大事,要充满信心、鼓足
勇气、解除顾忌、义无反顾地将这项正义的功业进行到底。体现了辛弃疾昂扬的爱国
激情和刚毅不挠的战斗意志。这对于当时承担北伐重担而有意筹划恢复的主战派宰相
虞允文,也是热情的鼓动和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