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辛诗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8&rec=23&run=13

辛弃疾的诗也有个性和特色。诗格浅易,用语晓畅,情怀明达超旷,时寓人生哲
思,颇具俊逸、闲谈、清雅之致,是稼轩诗的总体特色。他在《和任帅见寄之韵三首》
其三中,有“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之句。杜甫《春日忆李白》把李白
比为“俊逸鲍参军”。鲍照诗以俊逸著称,稼轩自拟鲍照,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诗也称“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辛诗有俊逸清爽的一面,写景七绝多
具此风神。稼轩还把“渊明、康节、乐天诗”当成自己心仪的“益友”。他的《读邵
尧夫诗》云:“饭酒已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尧夫。若论老子胸中事,除却溪山一事
无。”可见写诗多承受陶渊明、白居易、邵尧夫的影响。他诗中有悲壮之什,如《送
别湖南部曲》被刘克庄称为“悲壮雄迈”,诗中也流露沉郁不平之气。但多数清逸俊
爽,颇饶田园林下风致。其特色:
第一,多写园林之景,抒恬淡超拔之怀。如: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黄沙书院》

此心一似篆烟灰,好向君王早乞骸。
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
——《信笔再和》其一
环境是“南窗”、“柴门”、清溪,物象是“篆烟”、“竹杖”,人物是“幽人”、
禅僧,抒发的是功名心冷、远隐静居的情怀,一派清逸拔俗的隐沦情趣。
第二,语言通俗上口,化用掌故自然浑融,略无痕迹。如《即事》其二:
百忧常与事俱来,莫把胸中荆棘栽。
但只熙熙闲过日,人间无处不春台。
以极平易的口语,抒发内心感情。“荆棘”,化用孟郊《择友》“肚里生荆棘”;
“春台”,点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既十分形象,又浅近易晓。
至如《信笔再和》其二“青山只隔二三里,恰似高人呼不来”,宛如白话诗,而高人
的风节挺拔俨然在目。这个比喻也与苏轼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方面颇有白居易之风。
第三,常于诗中发议论寓哲思。辛弃疾写诗有时“效康节体”。邵雍,字尧夫,
号康节。他是北宋道学家,严羽《沧浪诗话》有“邵康节体”之称。邵氏惯于以诗明
道, 不重修辞, 诗格浅近,为道学诗派。辛弃疾效其体,有时以诗论道谈玄,所谓
“夜禅余机锋,文字入游戏”(《送悟老住明教禅院……》),不免堕入“理障”。如
《戏书圆觉经后》、《读圆觉经》、《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等。不过有些诗虽有议
论化倾向,却能含蕴思致和理趣,读来亦能发人深思。如:“青山吞吐古今月,绿树
低昂朝暮风。万事有为应有尽,此身无我自无穷。”(《重午日戏书》)从自然说到社
会,辩证地思考物我有无的关系,也启人深思。有的诗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也值得一读:
万事推移本偶然,无亏何处更求全?
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二顷田。
城碍夕阳宜杖履,山供醉眼费云烟。
怪君不顾笙歌误,政拟新诗去鸟边。
——《和赵直中提干韵》
这诗说凡事常凭机遇,有全自有亏,耻于为米折腰,可奈无田糊口,可趁夕阳散
步,正宜饮酒观山,无怪不注意歌舞,原来专心写诗。全篇寄寓了因缘自适、随遇而
安的襟怀,体现了诗人历经升沉挫折而趋于超旷的平静心境,其中包含着自我对人生
的明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