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辛诗内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8&rec=22&run=13

辛弃疾武略盖世,文思坌涌,不唯以词领袖一代,诗亦很有特色。他以诗言志抒
怀,写景咏物,酬和赠答,纪事刺时,贺寿教子……。从仅存的部分诗作来说,题旨
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生活、思想和人格。
关怀国家命运,坚持抗金理想,誓欲澄清中原,是辛弃疾诗歌的突出内容。诗人
在一首《咏雪》诗中写道: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先歌梁苑诗。
诗人时常夜不成寐,城头黎明的军号增加了无穷的悲思,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次如唐代
平定吴元济的蔡州大捷那样振奋人心的抗金战役啊!诗人这种抗敌立场,是坚持不渝、
毫不动摇的。他在一首《江郎山和韵》中写道: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这是借咏物以写志。这里青峰如削,毫无倚傍,顶天立地,正是诗人那种坚持理想、
矗立不倚的英雄胸襟的艺术写照。然而,在宋廷主降派控制政权的形势下,“战马死
槽枥,公卿守和约”,有志抗战之士受尽排斥压抑,他们的一腔忠愤谁人了解? 正如
《水龙吟》中所写的那样,“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在
《鹤鸣亭绝句》中也深深地叹息:“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诗人的这
种愤愤之情,有时在一些小诗里因物寄怀、以小见大地表现出来。如《送剑与傅岩叟》: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傅岩叟名为栋,做过鄂州州学讲书,是辛弃疾隐居铅山时的朋友,时有诗词唱和。辛
弃疾送给傅氏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但是他告诉对方:这宝剑只能挂在墙上与琴搭伴,
为空冷的书斋作些点缀,是不能拿去斩杀敌人的。从这些貌似平静的反语里,我们分
明感到诗人那种沸腾的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情。淳熙七年(1180年),辛弃疾任潭州知府
兼湖南安抚使。他在湖南以官米募工,兴办水利,创建有名的“飞虎军”,政绩显著。
但有人却诬告他聚敛民财,南宋政府也生怕他久官一地,不易控制,便在这年冬天调
任江西,适有部下离去,这时,辛弃疾写了一首诗《送别湖南部曲》:
青山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这诗是说:幕府下达了急如星火的军令,穿越蜿蜒的青山,战马飞驰,万众号呼。
然而,当年这身冒矢石的战斗,换来的却是排挤、诬陷,而你的英勇赴敌也没有得到
应有的鼓励。好在自己到老依然眼光如镜,义胆满躯。如今但愿你远行万里平安抵达,
而我是准备经受狂风暴雨袭击的。明珠薏苡是用《汉书》马援的故事。马援远征交趾
时,时常吃薏米(俗称药玉米),曾带回一车,后被人诬告为侵吞明珠。陈子昂有“薏
苡谤谁明”的诗句。这首诗借赠别回忆自己早年被廷臣排挤的往事,从而抒发了个人
的无限感慨。《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九,诗云: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作者感叹辅君治国的人才被搁置不用,祈盼有朝一日能像姜太公遭遇周文王那样,使
无地用武的人才为明君发现。字句间体现出诗人施展抱负、为国建功的殷切期望。
辛弃疾对宋廷的因循腐败十分不满,他也用诗批判主降派,针砭官僚们的牟利弄
权、黑白颠倒。辛弃疾看透了南宋朝廷那种冗官如麻、勾心斗角的现象,一针见血地
指出:
“闲看蜂衙足官府,梦随蚁斗有干戈。”
“用力何如巧作奏,封侯原自曲如钩。”
在那个时代,自然抗战人才受尽压抑,而一些人格渺小的胁肩谄笑之徒,反而踌躇满
志。《再用儒字韵》讽刺的就是这种现象:
人才长与世相疏,若谓无才即厚诬。
方朔长身无饭吃,人间饱死几侏儒。
《汉书》载侏儒(矮子)长三尺,东方朔长九尺,禄米俸钱却相同,东方朔对汉武帝说:
“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这里运用侏儒的故事指明,南宋并非没有人才,而是
在用人问题上贤愚不分,是非颠倒,抗战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开禧二年(1206年),
韩侂胄北伐失利,有些将领受到惩处。这时,辛弃疾写了《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
下棘寺者》诗: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
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竭,祸福无非自己求。
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韩侂胄当时筹划北伐客观上是适应广大人民和抗战派愿望的。正由于此,辛弃疾、
陆游等抗战派对开禧北伐是支持的,陆游当时就写过“北伐西征尽圣谟,天声万里慰
来苏”的诗句。但当时宋廷得力的抗战人士实在太少,韩侂胄部下许多将领怙势招权,
矛盾重重,因而不久就断送了有利的战局,被下狱问罪。如当时指挥军事的苏师旦、
邓友龙等很快就遭到撤职处分。李壁曾对韩侂胄说:“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
非窜诋此人,不足以谢天下。”(《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七)辛弃疾诗的讽刺矛头不是
指向开禧北伐,而是指向败坏开禧之役大好形势的腐朽官僚的。诗中嘲笑了这些人的
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指出了他们的失败下场,鞭挞了他们可耻的投降面目。《江行
吊宋齐丘》是一首借嘲弄历史败类而暴露狡诈弄权的官僚丑恶面目的诗篇。宋齐丘是
南唐的权臣,《南唐书》有传。他弄权害政,机诈多端,手段反复,厚颜无耻。诗名
曰凭吊,实为鞭挞,故末联有“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之句。《和郑舜
举蔗庵韵》以尘世宦场的趋炎附势、贪鄙龌龊反衬蔗庵清隐生涯的高洁:“贪高蜗壁
危,趋炎蛾烛炳。方其未枯焚,胡不权动静?高人坐忘形,昧者走避影。一言难众悟,
多辙自殊骋。”针砭势利之辈攀高附权,难脱迷津险境。何等一针见血!
辛弃疾诗更多的是描写隐居生涯,吟唱山川风物,借抒闲逸情趣。《和赵昌父问
讯新居之作》,是庆元元年(1195年)辛弃疾再度卜筑期思之后所作。诗写新居落成,
有地栖身,虽无高楼广厦,聊可借诗书消遣。诗云:
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赵昌父,名蕃,信州人,作诗援笔立就,人许以有陶靖节之风。当时,因为辛氏
所居带湖雪楼失火焚毁,庆元元年(1195年) 春季开始在铅山瓢泉再次修造新居(淳熙
十二、三年已开始在期思建过别墅) ,赵昌父写诗问讯,故有此作。“人怜翁失马”
是指旧居焚毁;“自喜我知鱼”,是说选择了瓢泉这个好地方。这首诗可以与《浣溪
沙》(新葺茅檐次第成)互相印证。辛氏在乡居中,低徊于绿竹、青溪、飞泉、碧荷等
自然风光之中,写诗信笔而挥,极有情致。如:
翠竹栽成占一丘,清溪映带极风流。
山翁一向贪奇趣,更引飞泉在上头。
——《书鹤鸣亭壁》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菱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和任帅见寄之韵三首》之一
俨然诗人要淡忘功业,寄情自然,以诗酒销磨岁月。《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绝句,系绍熙三年(1192年)稼轩访朱熹同游武夷山而作。《宋史》本传谓辛弃疾“尝
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当即指此。诗中写景清幽生动。如写溪水: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写玉女峰: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有一首写溪中巨石屹立,诗云: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三诗写溪流奔注、山峰妖娆、巨石矗立,景观奇妙灵秀;而扁舟难进,夜空寂寥,
隐寓淡淡愁情;至于亭亭巨石,每遭风雨袭击,日趋消磨,有志擎天,难得维护,徒
叹奈何,借景寄意,耐人寻味。足见一个怀有济世治国抱负的英杰虽在竹里林下,内
心也不时泛起郁愤情悰,他们总是不甘寂寞的。然而客观际遇毕竟不能不使诗人在自
我精神调节中寻求心理平衡。他在访友、吟诗、读书、皈依自然的生活中寄托自己的
闲情雅趣:
朝阳照屋小窗低,百鸟呼檐起更迟。
饭饱且寻三益友,渊明康节乐天诗。
——《鹤鸣偶作》

扫迹衡门下,终朝抱膝吟。
贫须依稼穑,老不厌山林。
有酒无余愿,因闲得此心。
西园早行乐,桃李渐成阴。
——《即事示儿》
两诗字里行间充满田园生活的悠闲和雅趣。在《答余叔良韵》中,他感叹“有生
同扰扰,何路出纷纷”,诗人表示要同隐居不出的友人一样同山鸟为友,醉心园林,
这是超出人世纷扰的最佳选择。
辛弃疾还写了不少哲理诗, 谈禅、 奉佛、评儒、说道,颇有玄言诗的味道。如
《醉书其壁》:“颇觉参禅近有功,因空成色色成空”;《书停云壁》:“万事随缘
无所为,万法皆空无所思”;《读圆觉经》:“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
等等。俨如梵呗佛碣,诗味不浓。倒是有的诗篇,以形象体现某种哲理,颇可发人某
种玄思,如《偶作》:
至性由来禀太和,善人何少恶人多?
君看泻水着平地,正作方圆有几何!
这里化用《世说新语》掌故,针砭世事,颇有警策之语。其《偶作三首》七律,
从静观大自然的律动而趋向超拔荣辱升沉,归结于安处田园、因缘自适。其二曰:
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
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垅亩民。
其三曰:
老去都无宠辱惊,静中时见古今情。
大凡物必有终始,岂有人能脱死生。
日月相催飞似箭,阴阳为寇惨于兵。
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
这是历观万有饱经沧桑皈向平静的老年心态的真诚展露,其中贯彻着明达之识、
求实之趣。
辛弃疾还有一组哭子诗《哭 十五章》 是为伤悼其7岁早殇的儿子而作,倾诉肺
腑,很为动情。有几首教子诗,如《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闻科
诏勉诸子》等,激励儿子安心读书以期学业有成,体现了对后辈的殷殷厚望。辛诗中
有一首《赠申孝子世宁》,是一篇难得的叙事诗。申世宁,字伯安,铅山人。《宋史
·孝义传》载,绍兴六年,强贼入户怀疑申家藏有金宝,欲杀年逾七十的世宁的老父,
“世宁年未冠,亟引颈愿代父死”,申世宁的孝义传颂一时。此诗叙写群凶施暴、平
民遭劫的情景,描绘了申公垂老遇贼、儿子挺身而出的细节,“欣然延颈迎霜刀”,
“三刀不死古今稀”,表彰少年的勇敢和孝义。全诗情节生动,正义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