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诸葛玄任离豫章太守时间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63&run=13

王瑞功
诸葛亮何时离开故里琅邪阳都,学术界目前有三说,即“初平四年(193年)说”、
“兴平元年(194年) 说”与“兴平二年(195年)说”(“初平四年说”,见王汝涛《诸
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兴平元年说”,见余明侠《诸葛亮评传》之
第一章第二节及《诸葛亮年表》。“兴平二年说”,见清人杨希闵《汉诸葛忠武侯年
谱》等。)。以上三说,都是以诸葛玄何时任豫章太守为据。现考索如下:
(一)扬州六刺史考
自初平元年(190年)至兴平元年(194年),见诸史籍的扬州刺史共有六人。他们的
情况如何,对确定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亦即诸葛亮离开故里的时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
作用。
第一个是陈温。《三国志·武帝纪》载:初平元年(190年) ,“太祖兵少,乃与
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人”。这是《三国志》中首
见其人。 他的结局, 《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后汉书·孝献帝纪》说
“初平四年三月,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据淮南” (“扬州”之“扬”,《后汉书》
作“杨”,《三国志》作“扬”,为求一致,此《考》均作“扬”。) 。《三国志·
袁术传》称“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虽未说明年月,但参以《三国志·武帝纪》,此事系于初平四年(193年) 春。袁术
杀扬州刺史陈温,是袁术占据淮南控制扬州的开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三国志
·许靖传》中又出现了一位扬州刺史,这便是陈祎。据《许靖传》:董卓杀死大臣周
毖以后,许靖怕受连及,就跑到豫州刺史孔伷那里;孔伷卒后,许靖“依扬州刺史陈
祎。祎死,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陈祎死亡原因及
去世时间,《三国志》未作交待。但王朗始任会稽太守为初平四年(193年)夏(参《后
汉书·陶谦传》《三国志·王朗传》及《资治通鉴》卷六○) ,许靖离开扬州而往交
州避难是因孙策渡江,时为兴平元年(194年) (详论见下)。可见“二陈”任扬州刺史
有重迭的时候,其中当有一误,陈祎应作陈温。因为陈温任扬州刺史事,《后汉书》
《三国志》均有记载,且从始见到被杀,脉络清楚,而从王朗、许贡去保许靖看,也
应是陈温。因为陈温被杀,许靖自受株连,故需“保”之;如系正常死亡,则无此必
要。陈温三月被杀,王朗四月到任,时间亦合。但《通鉴考异》取裴松之注引《英雄
记》《九州春秋》,将陈温卒年提前,且又拉出来两位扬州刺史,遂使问题更加复杂
了。
《三国志·袁术传》裴注引《英雄记》:“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
自病死。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
玮,下邳人。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
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在引文之后裴松之曰:“如此,则温不为术所杀,与本
传不同。”裴氏之意,是属“广异闻”,非与本传争审。而《吕范传》裴注引《九州
春秋》则曰:“初平三年,扬州刺史陈祎死,袁术使瑀领扬州牧。后术为曹公所败于
封丘,南人叛瑀(此句中之“瑀”,卢弼《三国志集解》曰:“瑀”字似应作“术”。
是。),瑀拒之。”《通鉴考异》据此称:“盖陈祎当为陈温,实以三年卒,今从之。”
《通鉴》在叙述该段历史的时候,即全据裴松之注,实际上是用裴注弥缝《三国志》
自身的矛盾。因为《英雄记》言“陈温自病死”,《九州春秋》又记录了陈祎的死亡
时间。将初平三年(192年) 所亡之陈祎改作陈温,就否定了陈祎曾任扬州刺史一事。
殊不知这样一来,扬州一带似乎初平三年(192年) 就在袁术控制之下,因为他赶走了
袁遗,扬州刺史陈瑀是他委派的。虽然不知是何原因又“拒术不纳”,终究只是他们
集团内部的矛盾,这与《后汉书》《三国志》记为初平四年(193年) 三月袁术占有寿
春方得立足扬州早了一年,是欠妥的。至于袁遗被袁绍任为扬州刺史一职,实难令人
相信。因为袁绍在冀州,距扬州遥远,时袁术据南阳,曹操在兖州,陶谦占徐州,都
比冀州距扬州为近。派个无兵无卒的刺史无济于事,而带大兵南下,势必引起各割据
军阀的疑虑甚至争斗,袁绍虽愚亦不至此。《九州春秋》所记袁术任命的“扬州牧”
陈瑀,则更值得怀疑。其一,“扬州牧”当为“扬州刺史”之讹,《资治通鉴》引此
已改。其二,陈瑀之被袁术委以刺史之职,仅见于《九州春秋》,其它史籍均未涉及。
如《三国志·吕范传》载:“是时(指孙策攻下曲阿之后--笔者)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
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
陈牧。”《后汉书》之《陈球传》附介其子陈瑀,只言其任过吴郡太守;而注引《谢
承书》则曰:“瑀举孝廉,辟公府,洛阳市长,后辟太尉府,未到。永汉元年,就拜
议郎,迁吴郡太守,不之官。”《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称,建安二年夏
朝廷下诏敕让孙策“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袁
术,而后陈瑀又图谋孙策,为孙策所败。故陈瑀为袁术所任“扬州刺史”事,恐系子
虚乌有,不可信从。当以《后汉书》《三国志》所记为正,即初平四年(193年)三月,
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自领其州”。
继任扬州刺史者为东莱人刘繇。刘繇任扬州刺史时间,谢鍾英《三国大事表》系
于初平四年三月(见《二十五史补编》之第二册。),即袁术杀陈温的当月,虽不完全
确当,但悬殊不会太大。《后汉书·袁术传》说袁术杀死陈温之后而自领之,即是自
领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三国志·刘繇传》称其时刘繇“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
史”。故刘繇始任扬州刺史,最早亦在初平四年四五月间。到下半年,因袁术遣孙策
攻庐江(详论见下),袁、刘关系恶化,袁术又自委其故吏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与
刘繇相峙。兴平元年(194年) ,孙策渡江攻刘繇而败之,刘繇退到豫章,就只是名义
上的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了。
上论可知,自初平元年(190年)至兴平元年(194年),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有两位,
即初平元年(190年) 至初平四年(193年)三月为陈温,初平四年(193年)三月后至兴平
元年(194年) 底为刘繇。惠衢为袁术委任。至于陈祎、袁遗、陈瑀疑点太多,难以信
从。
(二)孙策渡江时间考
与诸葛玄行踪相关的问题是孙策何时渡江。孙策渡江时间有“初平四年说”“兴
平元年说”与“兴平二年说”。《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四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
数年间遂有江东”,袁宏《后汉纪》与此同;《后汉书·孝献帝纪》则曰:兴平元年
“扬州刺史刘繇与袁术将孙策战于曲阿,繇军败绩,孙策遂有江东”。《资治通鉴》
卷六一则记为兴平二年。上述三说,当以“兴平元年说”为确。初平四年三月袁术方
占寿春,刘繇任扬州刺史又稍后一些。《三国志·刘繇传》记刘繇、孙策交战过程及
时间清楚 (《三国志·孙策传》及《周瑜传》《孙贲传》《朱治传》等均有记载,仅
详略不同而已--笔者) :刘繇为扬州刺史后,“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
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
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
英、能等,岁余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破英、能等”。
刘繇任扬州刺史不敢到扬州原治所寿春,是孙策之舅吴景、从兄孙贲 (时分任丹杨太
守与丹杨都尉) 迎置于江南曲阿的,且孙权的老母、兄弟、妻小皆在曲阿,可见他们
之间有一段关系不错。《三国志·刘繇传》载王朗给孙策的信说得很明白:“刘正礼
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
分结意,情在终始。”如系初平四年夏双方矛盾激化而开战,吴景、孙贲等攻樊能诸
军“岁余不下”,也到了兴平元年秋天,方有孙策渡江事。《资治通鉴》不取“初平
四年说”是对的。《三国志·武帝纪》与袁宏《后汉纪》致误的原因,大概是将吴景、
孙贲任职丹杨算作孙策在江南的势力,故有是说。《资治通鉴》所以取“兴平二年说”
而弃“兴平元年说”,《考异》作了交待:“《魏志》《袁纪》皆云初平四年策受袁
术使渡江,《汉献帝纪》《吴志·孙策传》皆云兴平元年,虞溥《江表传》云策兴平
二年渡江。按:术初平四年始得寿春。《策传》云术欲攻徐州从陆康求米事,必在刘
备得徐州后也。《刘繇传》称吴景攻繇,岁余不克,则策渡江不应在兴平元年以前。
今以《江表传》为定。”看来,袁术攻陆康的理由是问题的核心。
《后汉书·陆康传》载此次战役的原因及经过甚晰:“时袁术屯寿春,部曲饥饿,
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
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
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从陆康的角度看袁术叛逆的表现,一是初平
四年三月杀朝廷命官扬州刺史陈温,二是兴平二年冬与其部下议论当皇帝的问题;至
于建安二年建号称帝,则不在本文讨论的时限范围之内了。如是兴平二年攻陆康,而
庐江“受敌二年”,则到了建安元年方有孙策渡江之可能,故《陆康传》所言之“以
其叛逆”,只能是初平四年三月袁术杀陈温事。袁术与曹操作战接连失败,到攻占寿
春后,人员伤亡很大,粮草装备缺乏,此正与“部曲饥饿”、“求委输兵甲”之时间
合。而此役所用之时间,尤堪注意,是“受敌二年”后庐江城陷落。这个“二年”,
大约是指“跨年度”,非是“二年整”之意;若解为“二年整”,即使初平四年三月
开始,结束时也已至兴平二年三月了。但“受敌二年”毕竟应一年以上,不能是几个
月的时间。今人定陆康生卒年为125年-194年(见《〈两汉全书〉目录》(征求意见稿)。),
正是按“跨年度”解。以《后汉书·陆康传》提供的资料分析,孙策攻庐江当发生于
初平四年夏,攻下庐江则在兴平元年秋天。
《三国志·孙策传》称:“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
术大怒”,只是打算攻,也可理解为求米的借口。而且,在陶谦去世前,袁术与陶谦
的联盟已经出现裂痕:其一,《三国志·吕范传》载,“时太妃(指孙策之母--笔者)
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
归”。其二,《三国志·孙策传》载,“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
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
而袁术初平四年三月占领寿春后, 除自领扬州刺史外, 又“兼称徐州伯”。所以,
“欲攻徐州”不一定要在陶谦卒后。如果袁、陶联盟巩固的话,刘备也是这个联盟中
的人物,又为什么来攻呢?
《三国志·朱治传》所提供的资料,对确定孙策攻庐江及渡江时间有极大的参考
价值。朱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
山贼严白虎, 治遂入郡, 领太守事”。清人潘眉《三国志考证》于《资治通鉴》据
《江表传》定孙策渡江为兴平二年时指出,朱治自“领吴郡太守”到实任,三十一年
都在那里。他于黄武三年(224年) 六十九岁时去世,逆推知其“领吴郡太守”时间为
兴平元年。前引《许靖传》,知初平四年夏吴郡都尉是许贡。“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
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
所并,遂构嫌隙。”(《三国志·朱治传》)朱治任吴郡都尉,治钱唐;许贡则升任吴
郡太守。到兴平元年孙策渡江时,朱治由钱唐进军吴郡遥应之。
《三国志·孙策传》称,孙策是兴平元年随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这可能也是《资治通鉴》定孙策渡江发生于兴平二年的根据之一。其实,孙策追随袁
术绝不是从兴平元年开始,而是从其父孙坚卒后。只因孙坚卒时孙策才十七岁,又没
有官职,故只显其舅父吴景、从兄孙贲了。《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载孙策
所上表文,内有“臣初领兵,年未弱冠”的话。考:孙策生于熹平四年(175年) ,虚
岁十九时为初平四年,这才是袁术“以坚部曲还策”的时间,也是孙策攻庐江的时间。
《吴历》载孙策对张纮说:“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袁扬州”
当指袁术初占寿春、自领扬州刺史时。而《江表传》载孙策与太史慈谈话,亦可印证:
“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 先君手下兵数千人,尽在
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
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袁术给孙策部曲千余人,即孙策领兵之始,年未弱
冠;而袁术给兵的目的是令其攻庐江,时间皆为初平四年而非兴平元年。
或曰:《三国志·孙贲传》称“及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
繇走豫章。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除贲九江太守,贲不就,
弃妻孥还江南”,而袁术僭号是在建安二年(197年),又应作何理解?如果与《三国志
·妃嫔传》中之《吴夫人传附吴景传》比较,问题也就清楚了:“繇奔豫章,策遣景、
贲到寿春报术。术方欲与刘备争徐州,以景为广陵太守。术后僭号,策以书喻术,术
不纳,便绝江津,不与通。使人告景,景即委郡东归,策复以景为丹杨太守。”通过
对读看出,孙策打败刘繇是在兴平元年后期。吴景、孙贲到寿春袁术处,已是兴平二
年春。其时,刘备领徐州牧,袁术正准备去争夺。吴景、孙贲被袁术留下,并委以职
务。直到建安二年袁术称帝孙策与之绝交,吴景、孙贲又回到江东孙策处。《孙贲传》
把败刘繇与袁术僭号连书,致生疑窦。而《三国志》之人物传叙事多不系年,是一大
缺点。
(三)诸葛玄任离豫章太守时间考
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据上文推知,应是袁术杀陈温之后自领扬州刺
史,即初平四年三月以后,最晚是下半年。诸葛亮离开故里阳都,系初平四年(193年)
事。
与诸葛玄任职相关的是其离任时间问题。《三国志·诸葛亮传》仅言“会汉朝更
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而《资治通鉴》将孙策渡江败刘繇
于曲阿事系于兴平二年,朱皓攻诸葛玄及朱皓被笮融所杀,也在兴平二年:“繇与策
战,兵败,走丹徒。”刘繇听从许劭建议,由丹徒奔豫章。“刘繇使豫章太守朱皓攻
袁术所用太守诸葛玄,玄退保西城。及繇溯江西上,驻于彭泽,使(笮)融助皓攻玄”,
笮融又杀了朱皓。 《资治通鉴》 叙此过程,采用的是《三国志·刘繇传》裴注所引
《献帝春秋》的材料,时间及过程皆与史实有悖。其一,朱皓代诸葛玄不是在刘繇兵
败曲阿后,而是此前。我们看一下《三国志·刘繇传》,便可清楚:“孙策东渡,破
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
刘繇去豫章, 目的是“保” 有其地;若此时豫章郡守仍是诸葛玄,则应是“攻”或
“取”豫章。“笮融先至”,是刘繇派其先去作好准备工作,抑或笮融用心险恶,不
告而别,暂且不论;但他到豫章时郡守是朱皓且被其所杀,却是事实。其二,刘繇兵
败曲阿以后,损失惨重,亟需寻找一块地盘休整,补充兵力及装备,不是去夺取地盘。
据袁宏《后汉纪》载,刘繇原打算奔会稽郡投奔王朗,王朗是朝廷命官,当然刘繇不
是去“攻”或“取”,而是“投”和“奔”。但追随刘繇的许劭认为,会稽是富庶地
区,“为孙策所贪”,又在海边,没有退路;而豫章郡地方穷僻,北连豫州,西接荆
州,一旦有战争,“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刘繇听了许劭建议,便向
豫章进发。 其三, 由笮融其人之一贯作风看。笮融本徐州牧陶谦部下,很受信任,
“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但当曹操攻陶谦时,他却私自“将男女万口、马
三千匹走广陵” , 避难去了。广陵太守赵昱也曾是陶谦部下,与笮融同事。笮融因
“利广陵资货”,竟然趁着酒酣之时将赵昱杀死,然后“放兵大掠” (《后汉书·陶
谦传附笮融传》) ,又杀死彭城相薛礼。刘繇兵败曲阿,笮融见靠山不稳,又故伎重
演,“南奔豫章,杀郡守朱皓,入据其城”。(出处同上)凡此,皆可证不是笮融在刘
繇兵败曲阿后帮助朱皓攻诸葛玄时杀死朱皓,而是朱皓已代诸葛玄而后为笮融所杀。
朱皓代诸葛玄的时间, 殊难考定。 从《诸葛亮传》言诸葛玄“为袁术所署”及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二语看,时隔不长。大约即是袁术据寿春后“署”诸葛玄任
豫章太守,而袁术因攻庐江与刘繇关系恶化,刘繇上表朝廷让朱皓取而代之的。有论
者认为,诸葛玄见朝廷派了朱皓去就主动卸任交权,窃以为非是。东汉末之郡守皆有
兵权,朱皓代玄过程,《诸葛亮传》语焉不详,或有为玄讳饰之嫌。而《献帝春秋》
所记虽时间、人物多有谬误,但言取代是用战争手段,该是符合实际的。如诸葛玄初
平四年秋到任,是年冬或兴平元年春朱皓率兵攻取,诸葛玄守而朱皓攻,攻占不会轻
而易举。朱皓胜而代之,约在兴平元年夏秋之交。诸葛玄失去太守之位,就带着诸葛
亮等投奔荆州牧刘表了。
为了进一步弄清孙策过江及朱皓是何年任职豫章太守的问题,最好找一个准确无
误的下限。众所周知,朱皓之父朱儁是东汉末年名臣,因镇压黄巾起义受到重用,官
至太仆、太尉,后因故降为大司农。据《后汉书·朱儁传》载:兴平二年三月丙寅日,
时任大司农的朱儁与其他大臣被专朝政的董卓余党李傕等作为人质扣留,性格刚直的
朱儁难以忍受屈辱,当天即“懑发而死”。按当时习俗,其子朱皓若仍健在,只能丁
忧守制,不会出来做官,做了官也要辞职回家。可见,兴平二年三月是朱皓被杀的下
限,亦是孙策攻曲阿、刘繇走丹徒、驻彭泽的下限。从孙策攻下曲阿到刘繇驻彭泽而
笮融诈杀朱皓,也需两三个月。这就是说,即便笮融杀朱皓发生于兴平二年三月,孙
策过江亦应在兴平元年冬。更何况前已论证,朱皓任豫章太守在孙策攻曲阿之先,被
杀在攻下曲阿之后。
另,华歆任豫章太守事,亦可作为参证。据《三国志·华歆传》:“董卓迁天子
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
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
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此事,《资治通鉴》亦系于兴平二年,即笮融杀死朱皓
代领郡事后,“繇进讨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诏以前太傅掾华歆为豫章太守”。
华歆是由太傅掾改任豫章太守的,马日磾病故于兴平元年(见《后汉书·孝献帝纪》。);
笮融杀朱皓,刘繇讨笮融而败之,即上表求华歆任豫章太守,也应在兴平元年冬或兴
平二年春。
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时间的确定,上限应重点考察袁术占据寿春的起始时间,下限
是被笮融所杀之朱皓的情况,即初平四年三月至兴平二年三月。在这个时段内,刘繇
与袁术、孙策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刘繇与袁术、孙策之间,经过了和平相处、战
争相持及决出胜负三段:和平相处的时间不长,而相持则年余;且相持是在两处,即
孙策与陆康在庐江,吴景、孙贲和樊能、于麋、张英等在横江津、当利口;孙策在庐
江取胜,然后助吴景、孙贲,打败刘繇,占据曲阿。对于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古代
史家有的忽略了和平相处这一事实;有的把异地同时相持认作前后相连,即孙策攻下
庐江以后方有吴景、孙贲同樊能、于麋等在横江津、当利口相拒,故有千虑一失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