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隆中躬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6&run=13

诸葛玄虽然与刘表“有旧”,但到荆州后并未出仕。由于辗转流离,屡遭变故,
积劳成疾,建安二年(197年) ,诸葛玄故去。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去了把他们带大
的叔父,忍着悲痛顽强生活下去,离开襄阳城而到隆中乡下“躬耕陇亩”。
在隆中耕读期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
情的一种方式。
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刘表统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定,所以北方学者来此避难的
甚多,“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刘表既有“八俊”
之目,其在荆州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
綦母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 (《三国志·刘表传》注引《英
雄记》)诸葛亮一面躬耕,一面游学,广结师友,学业大进。
诸葛亮师事的庞德公,是荆州名士。经司马徽介绍,诸葛亮去拜见庞德公。在师
事过程中,庞德公对诸葛亮有了了解,称他为“卧龙”。《先贤传》云:“乡里旧语,
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题也。” (黄会贤《襄
阳耆旧记校补》)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人,东汉末年硕学耆儒,时客居荆州,在襄阳
学者中威望甚高。据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 所修《襄阳县志》记载,襄阳城南
二里有一学堂,即诸葛亮读书处,司马徽曾在该处讲学。
与诸葛亮游学的青年学子,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都是勤奋好学
的人,他们相互交流心得,评判人物时局,无话不谈。诸葛亮的学习方法及志向,则
与他们有别:“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即谓石广
元等人读书斟字酌句,记得很牢,而诸葛亮则提纲挈领,善于抓中心要害。他“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表明了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才干和志向。但对诸葛亮的“自比
管、乐”,当时荆州一般人认为只不过是书生口出狂言而已,只有徐庶、崔州平真正
了解诸葛亮,“谓为信然”。因为他们在交往中经常交流思想,相互论争,所以相知
甚深。对这一点,直到后来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仍念念不忘,反复提及:“夫参署
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跤而获
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诸葛亮《与群下教》)“昔初交州平,
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诸葛亮《又与群下教》)由于各种原因,与诸葛
亮一起游学的青年学子,大部分回到了北方,有的在曹操手下为官,如徐庶、石广元、
孟公威;有的则不知所终,如崔州平;一部分与诸葛亮一起,参加了蜀汉政权的创建,
如庞统、向朗等人。
诸葛亮的师友皆为荆州一时之选,而他的亲戚,在荆襄亦非泛泛之辈。其岳父黄
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诸葛亮的大姐嫁中庐县大户子弟蒯祺,二姐嫁庞德
公之子庞山民。蒯祺后任曹魏房陵太守,庞山民仕曹魏为黄门侍郎。刘表的后妻蔡氏
与诸葛亮岳母为姊妹。由此,荆州的实权人物蒯越、蔡瑁自然也同诸葛亮沾亲带故。
这一庞大的荆州上层社会网,对诸葛亮获取知识及洞察社会、了解时势都是至关重要
的。
荆州聚集的人才,曾盛极一时。除上述诸人外,有“博学多通”的陈国人颖容,
“少有才辩”的平原人祢衡,七儒宗之一颍川人邯郸淳、京兆人隗禧,书法家梁鹄,
以“知音为雅郎”闻名的河南人杜夔,“建安七子”之一的山阳高平人王粲,发明水
排的南阳堵阳人韩暨,等等。总之,“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三国
志·王粲传》) 。加上土著的荆州人士如马良兄弟、杨仪诸人,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广
大的士大夫群体。诸葛亮遨游其间,或交友,或讲学,相互切磋,这对他成为将相之
才,是有裨益的。诸葛亮在荆州成熟,在条件适合的时候,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