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遗址与遗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53&run=13

阳都故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任家庄一带,北距沂南县人民
政府驻地界湖镇14公里, 距东汶河与沂河交汇处2公里。遗址坐落在沂河西岸的第一
阶地上,总的地貌呈凸突缓丘状,系一冲积平原,西部为山丘。在孙家黄疃村北靠河
的堤坝外侧,显现一段石砌护坡,是阳都城东城墙基,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该遗址内发现有数座墓葬,分别为瓮棺墓、砖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石墓皆系汉
代墓葬, 已发现4座,计有画像石11块,画面15幅。另有大量龙山文化及西周、春秋
战国至秦汉时文物出土。说明诸葛亮的故乡阳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1982年,沂
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贤祠遗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图书馆旁。五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年-156
6年),初名景贤祠,祭祀临沂籍先贤诸葛亮、王祥、王览、颜杲卿与颜真卿等。清乾
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至此,将其改称“五贤祠”,并作诗
咏赞,中有“端推诸葛是全人”之句。此诗刻于石,建御碑亭。现祠毁碑存(残)。
古隆中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10余公里处。 隆中占地约467公顷,在层叠起伏的葱
绿丛林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隆中”石牌坊、武侯祠、草庐亭、三顾堂、躬耕田、
小虹桥、卧龙深处、抱膝亭、半月溪、诸葛井、梁父岩、老龙洞等旧址遗迹及后人修
建的建筑物。在三顾堂门前,有3株大柏树,传为当年刘备带关羽、张飞“三顾茅庐”
时拴马的遗物;在“卧龙深处”,立有诸葛亮青年时代的塑像和诸葛亮的亲密师友庞
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庞统、徐庶以及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的塑像。在草
庐亭左侧的诸葛井, 为六角形石井,深4.33米,口径1.3米,传说是诸葛亮当年用过
的水井。又,据传,当年诸葛亮为灌溉山下农田,到山上寻找水源,开凿了老龙洞,
至今水流不断。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襄樊市隆中诸葛亮故居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
设置“隆中文物管理处”为其管理机构,增建了花圃、园林和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
近年来,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使之面貌一新,成为国内外驰名的文物胜迹与旅游风景
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山武侯祠遗址石鼓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北门外。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任军师
中郎将,据传曾在此山驻扎,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粮赋。宋乾道四年(1168年),
有人在此山上始建武侯祠,其后元、明、清各代增修,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今辟为公
园。
诸葛岭在今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东南隅岭顶。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征
收零陵、 桂阳、 长沙三郡粮赋,据传曾在此扎营督办。岭下有一巨石,明万历七年
(1579年),有人在石上刻“汉营古迹”四字,今尚存。此地世称“诸葛岭”。
赤壁遗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40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诸葛亮促成联吴抗曹,是年十二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后人在赤壁临江崖壁上
题刻诗文,并有刘备、张飞、关羽画像。在滚滚长江之中,赤壁山屹立江心,横断江
流。江边悬崖上赫然刻着“赤壁”二字,传为周瑜所书。与赤壁山相望的南屏山上建
有武侯宫。
泸州武侯祠遗址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忠山上。据《泸县志》载,“武侯祠在城西宝
山(即忠山--编者) 之峰,即三忠祠。初祀诸葛武侯及其子瞻、孙尚。宋庆元间(1195
年-1200年),泸州帅陈损之始建”。明代末年,祠毁于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
建,民国时为驻军拆毁。1982年10月,地处忠山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建施工,发
掘出武侯祠遗址及残存的文臣武将石雕像120余尊,每尊高约1.5米。
七星关在今贵州省毕节县西南45公里处。相传诸葛亮南征班师时过此。他见群峰
如星,即举行仪式祭拜。由于诸葛亮树立恩威,遗爱于民,故后人在七星关上建祠祭
祀他。七星关武侯祠始建于明代,清代时重修。今祠废关存。
擒孟获处在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约5公里处。 相传诸葛亮在此擒过孟获,现有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立的“汉诸葛武侯擒孟获处”石刻。
弥牟八阵图遗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据传诸葛亮治蜀期间,曾在
此布八阵图六十四垒,以操练蜀军。李膺《益州记》载:“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
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凡一丈,高二尺。”后人在遗址旁曾修有武侯祠以示纪
念。宋王刚中、王十朋、陆游等曾观八阵图遗址并赋有诗篇。今仅存土垒5处。
武侯坪八阵图遗址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下。据传诸葛亮北伐期间,曾于建
兴十年至十一年(232年-233年) 在定军山武侯坪上布下六十四阵集石为垒的八阵图,
设督军坛在此“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以训练北伐军队。定军山下武侯坪的八阵
图,史籍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沔水东迳武侯垒南,
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南对定军山,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遗
基略在,崩褫难识。”今遗址犹存。
奉节八阵图遗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南的白帝山下夔门口长江北岸。据传,诸
葛亮当年为防吴护蜀,曾在此垒细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石垒纵横八行,
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
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今夏水
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唐宋时,杜甫、刘禹锡、苏轼等
曾游此并写下歌咏八阵图的诗篇。今故址犹存。
孔明碑在巫峡的集仙峰 (今湖北省巴东县境) 上,有一方宛如石碑的岩壁上刻有
“重岩叠嶂巫峡”六个大字。碑内有小字,传为诸葛亮当年所书。碑文劝东吴大将陆
逊以联合抗曹为重,休要进兵西蜀。今小字已难辨识。
沔阳武侯读书台在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南35公里的沔阳故城北门外。据传,诸葛亮
在隆中隐居期间,曾拜沔南名士黄承彦为师,后又娶黄承彦女为妻,所以,诸葛亮当
年曾多次到沔阳向黄承彦求教读书。后人因此建书台以示纪念。今台上阁楼已废,仅
存台址和八角井以及伏卧石狮。
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筹笔乡。这里是川蜀要道上的古驿站。建兴五年(227年),
诸葛亮率军北上伐魏时路过此地,曾驻兵并在此筹谋北伐大计,故得此名。唐代李商
隐、杜牧、罗隐及宋代陆游等曾游此,并留下题为《筹笔驿》的诗篇,咏赞诸葛亮。
今故址犹存,其西擂鼓山上旧有军师庙,宝成铁路在此设“军师庙东站”。
古阳平关城址在今陕西省勉县老城镇。古阳平关,南有翠屏山,北有天荡山,汉
水与咸河在此交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汉中盆地西部门户的重要关隘,
历来是争夺和固守汉中的军事要冲。诸葛亮北伐驻汉中时,曾屯兵“沔北阳平、石马”
即此。诸葛亮病故后,蜀汉一直固守此关。阳平关历代为勉县县治,现城址犹存,西、
南、北残垣断壁仍在。
会盟处在今云南省嵩明县城南郊。据传,诸葛亮南征降服孟获后,曾在此共同立
誓结盟。亦称古盟台,旧有武侯祠。现存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立的《新建诸葛武
侯祠碑记》,称诸葛亮“盟留七纵,厥功伟矣”。
诸葛军垒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城郊。建兴九年(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
祁山”时,曾与魏将司马懿在此对垒。今故址犹存,立有清代刻立的《诸葛军垒碑》。
木门道伏兵湾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牡丹乡木门村。建兴九年(231年) 六月,蜀军从
上邽(天水)撤退,司马懿遣大将张郃率兵追击,诸葛亮在此设伏,射杀张郃。今木门
道的伏兵湾峡谷中, 约150米长的山坡两侧,有很多土穴洞窟清晰可见,传为当年蜀
兵埋伏藏身处。山坡上据传有“张郃墓”。
山河堰遗迹在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据载,刘邦为汉王时,萧何在此创修山河
堰, 历代疏导,故亦称萧何堰。建兴十年至十一年 (232年-233年) ,诸葛亮在汉中
“休士劝农”发展生产时,曾对山河堰“踵迹增筑”,借以灌溉农田,“务农殖谷,
以备军需”。今山河堰经历代增修,仍灌溉着汉中、城固的大片农田。堰址上汉代遗
物犹存。
汉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的牟营、元山镇一带。建兴七年(229年) ,诸葛亮
在“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之后,为加强防御,又在汉中“增筑汉、乐二城”。
据史载,昔日汉城“周长三十里”。今城址犹存,常有三国兵器等文物出土。
乐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城固县北17.5公里庆山赤土坡上。建兴七年(229年) ,诸葛
亮为加强防御,在汉中“增筑汉、乐二城”。今城址犹存。
定军山古战场在今陕西省勉县定军山。 定军山有十二峰,东西绵亘5公里。主峰
有两座,分东西而立,海拔800多米。东主峰上立有“古定军山”石碑。
诸葛亮北伐曹魏,在定军山安营扎寨,留下不少遗迹。西主峰顶,有一个锅底形
大洼,周长2000米,名仰天洼。诸葛亮曾于此屯兵数万。峰西侧有一块巨石,称“武
侯挡箭牌”,相传诸葛亮曾利用此石遮挡敌箭。山西北麓有一大平坝,周长10000米,
名曰武侯坪。诸葛亮曾在坪上设督军坛,垒石为八阵图,治戎讲武,因而有“高坪故
垒”之称。武侯墓即在定军山下。
陈仓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5公里。建兴八年(230年)冬,诸葛亮率军“出散
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死守陈仓,蜀军攻城20余日不克,魏将张
郃又率兵增援,诸葛亮只好退军回汉中。现陈仓城故址与残垣断壁犹存,陇海铁路由
此经过。
诸葛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10公里石羊乡千河西岸土坡上。诸葛亮“围陈仓”
时,曾在此筑土城以拒魏援兵,史称此城为诸葛城,亦名石鼻城。今故址犹存。
祁山点将台在今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祁山堡北坡上。建兴六年(228年) 与九年(2
31年) ,诸葛亮两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筑台调兵遣将,故世称此台为“诸
葛点将台”。今点将台尚在,台高3米,边长约15米,台址平整,居高临下。
九谷堆在今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的祁山堡东侧北原上。据传,诸葛亮“出祁山”
北伐曹魏时, 因“每患粮不济”而命人在此堆起9个大土堆,上面撒上粮食,伪装成
粮垛,以示粮足,既骗魏军又安蜀兵人心,故称“九谷堆”。又说,诸葛亮在此扎下
9个营寨, “宛若一字长蛇阵”,故亦称“九寨故垒”。现仅存2个土堆,高约2米,
直径约12米。
褒斜栈道遗址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的褒谷口至眉县的斜谷口。褒斜栈道是两
汉三国时期秦蜀间的主要通途。该道南起古褒国(今汉中褒城镇)褒河谷口,北止眉县
西南的斜水谷口(今名石头河) ,全长250公里,沿途凿壁架栈,铺板而成栈道。战国
中期,秦惠文王命司马错伐蜀,首次在此古道上凿壁架栈,成为军事通道。此后,栈
道屡毁屡修。楚汉之际,汉王刘邦命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该
道从此闻名。建兴六年(228年) 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
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建兴十二年(234年) 春的第五次北伐“由斜谷出”,皆指
褒斜道。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后,其遗体仍由此道运回汉中葬定军山
下。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钟会仍走褒斜道占据汉中,继而灭蜀。
褒斜道处于崇山峻岭的山谷之中,两侧山崖险峻难攀,其下河流湍急,沿途多狭
谷险段,行走不便,素有“畏途”之称。因此,唐宋以后,逐渐废弃。今古道上仍有
三国遗迹。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在今陕西省勉县黄沙镇。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为适应山区道
路运输粮草的需要,于建兴八年至十二年(230年-234年),在黄沙镇先后制造了木牛、
流马,黄沙因此知名。旧址原有古建筑,几经兴废,现存碑亭一座,内竖清同治五年
(1866年)刻立的纪念碑一通。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中军城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五丈原南原头的三合堡村。建兴十二年(234年),
诸葛亮“出斜谷,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时,曾在此筑城设中军,指挥攻魏。同年八
月,诸葛亮病逝于此。因后来此城残豁,又因诸葛亮死时有殒星流落此城,故当地亦
称此城为“豁落城”。城中原有诸葛殿,后废。今此城残垣犹存。
诸葛面谷堆在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街亭) 西南蔡和乡清水河南。建兴六年(22
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领兵扼守街亭,以防魏军增援。
据说,诸葛亮曾授意马谡在街亭一带垒起若干土堆,上面撒上石灰或谷皮,伪装成粮
草垛,以示粮足,既可安蜀军心,亦能骗魏军。所以,这些土堆被称为“诸葛面谷堆”。
今遗存6个,每个高约5米-6米,直径约12米-15米。
武侯读书台在今陕西省勉县老城镇(古阳平关)北坡卧龙岗上。据传诸葛亮在汉中
屯兵北伐期间,闲暇之余,常在此台读书,登高临下,筹策谋划北伐大业。因此,后
人在这里建卷棚式台阁三间,以示纪念。南宋诗人陆游曾登此台,写下《游诸葛武侯
读书台》诗。
今此台旧址犹存,上面立有陆游题诗碑和近代题诗记事碑,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天水关遗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天水乡。建兴六年(228年) 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时,曾围攻此关,并用计收西凉青年名将姜维,天水关从此知名。今天水关亦名小天
水,昔日关址犹存。
西县旧址在今甘肃省西和县长道乡。此为秦汉时期的西县旧址。建兴六年(228年),
蜀汉第一次北伐时,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军,“迁西县千余家还汉中”,即
指此地。
诸葛原遗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冯家原。据传,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时,曾
在此建中军大营,指挥攻城。今遗址犹存。
诸葛亮粮冢在今陕西省眉县西5公里的土原上 (距五丈原约5公里) 。建兴十二年
(234年) 春,诸葛亮出斜谷驻五丈原,开始第五次北伐。魏将司马懿拒不出战,想待
蜀军粮尽退军时出击。据传,诸葛亮为迷惑魏军,在五丈原至斜谷一带的原上,垒起
数十个大土堆,上面撒上谷壳或盖上麦草,伪装成粮草垛,向司马懿显示蜀军粮草丰
足。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军退回汉中后,司马懿才发现原来都是
些伪装的假粮垛,对诸葛亮的智谋更是惊叹不已。因此,这些土堆被称为“亮粮冢”。
今仅存五六个土堆,每堆高约3米-4米,直径约8米-10米。
街亭遗址在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建兴六年(228年) 春,诸葛亮第一次“出祁
山”北伐时,命参军马谡驻守街亭,以阻击曹魏援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
被魏将张郃击败溃逃,致北伐失利。今街亭故址犹存,镇西街中有东汉所留泉井一口,
街亭由此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