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祠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51&run=13

自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汉中定军山下为诸葛亮建庙后,四川、云南、贵州、
湖北、河南、甘肃、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相继修建起一座又一座武侯
祠。据地方志记载,明代云南一省有武侯祠28座,至清代有34座;清代贵州省有18座,
而四川省有40座。 仅成都市一地,历史上先后就有过8座武侯祠。直至今天,全国各
地保存下来并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在10座以上。而且,不少地方的武侯
祠已形成赶庙会的风俗,每年定时举办祭祀活动。如台湾省南投县的武侯祠,以农历
七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生日,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三天,前往祭拜者数万。诸葛亮的故
乡今山东省沂南县,则在县城立诸葛亮铜像,在阳都故城建纪念馆。
隆中武侯祠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郊隆中山半腰,祠宇始建年代不详。唐宋时期,
隆中已有武侯祠庙。唐大中十年(856年) ,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
中武侯祠,并立有一碑,碑名《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光化年间 (898年-90
1年),朝廷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赐庙堂于隆中,并在隆中立碑,碑名《改封诸葛亮为
武灵王记》。宋代封诸葛亮为威烈武灵仁济王,此祠亦改称威烈武灵仁济王祠 (见宋
代刘光祖《谒伏龙庙文》) 。明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慕隆中山佳奇,
择为茔地”,折毁诸葛草庐,在草庐原址为自己营造陵墓,即“藩陵”,而移建武侯
祠于“山之左臂”。正德二年(1507年),光化王朱祐櫍因此庙“地既非宜,庙且陋小”,
上疏移建于隆中“东山洼”。明末,藩陵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郧襄观察
使蒋兴芑在隆中山腰明末遗址上重建武侯祠,后来又历经多次维修。
今武侯祠共有四进三院,除第三进为卷棚式建筑,其余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中
设庭院,左右有走廊。大门前一对石狮翘首迎宾,狮座上有奔马、舞凤、麒麟等浮雕,
生动逼真,十分精美。武侯祠四层殿,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一殿前檐正中有砖仿木
四柱三牌楼,正中置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
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从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
一殿相仿。明间脊枋上墨书“大明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吉旦监察御史王秀重修”。内有
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的图片及拓片等。其后有左右厢房,供有刘备部下的荆州籍文臣
武将泥塑像12尊。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大殿为武侯祠最后一
重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和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诸葛亮像羽扇
纶巾,凝目沉思。
武侯祠西配殿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殿,飞檐斗拱,颇有气势。殿内刘、
关、张塑像栩栩如生;其殿内的栏杆、裙板、暖阁和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
张故事的浮雕。1996年,隆中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武侯祠 成都最早有武侯祠始于公元4世纪初年。 西晋初,巴氐族首领李雄
割据四川,在成都称王,创建武侯祠于少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 ,桓温征蜀灭成
汉时,“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方舆胜览》)。少城武侯祠毁于何时不见诸史籍。
约公元5世纪,在刘备墓惠陵(今成都武侯祠) 旁出现了一座武侯祠。唐、宋时期,武
侯祠的规模并不大,但文人墨客凭吊者四时不绝。唐代诗圣杜甫《蜀相》“丞相祠堂
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和李商隐《武侯祠古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的
诗句,写的都是成都武侯祠。当时的武侯祠与刘备墓惠陵和刘备庙毗邻,大殿供奉诸
葛亮遗像,四周是传为“武侯手植”的古柏。宋朝任渊在《重修先主庙记》中记载了
惠陵、刘备庙和武侯祠三者的方位:惠陵居西,刘备庙在东,而武侯祠在刘备庙的偏
西稍南,“其君臣一气,魂魄相依”。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武侯祠逼近刘备墓与庙
不合礼制,而以“君臣宜一体”为由,下令废去武侯祠,在刘备殿外附设东、西两庑,
附祀诸葛亮于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于西庑,后面又附祀北地王刘谌与诸葛瞻等。并
把先主庙改名为“昭烈庙”,改变了历来武侯祠和先主庙分立的格局,合二为一。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川巡抚王大用奏准蜀王在今杜甫草堂旁又新建一座武侯祠,
但明末遭兵燹,昭烈庙与草堂旁的武侯祠全部化为灰烬。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年-
1672年) ,四川地方官员又在废墟上新修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即一庙两殿,昭烈庙
在前,并在其东西两边建了文臣武将廊,列祀文武大臣;孔明殿在后,里面专祀诸葛
亮,左右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这次重建使刘备殿和孔明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有序
排列,形成左右对称的严整布局,更增加了整体性和庄严感。清初的这次大规模重建,
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基本框架。由于诸葛亮对后世影响更大,人们仍习称此庙为“武
侯祠”。
今成都武侯祠,占地约3.7公顷,主体建筑五重,由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
诸葛亮殿等组成。主体建筑西侧的30米处,是土冢岿然的刘备墓。刘备殿为悬山式屋
顶, 上覆筒瓦,飞檐翘角。殿前有进深10米、高1.4米的月台,台高与殿基相等,四
周加石栏围护。殿面为七楹,宽36米,进深15米。殿两侧隔出东西偏殿,并附有耳室,
室内置有钟鼓。在刘备殿中,有约3米高的刘备贴金泥塑坐像,左角是其孙刘谌塑像。
东偏殿祀关羽及关兴、关平等;西偏殿祀张飞、张苞、张遵祖孙三代。刘备殿东、西
两侧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各14人像。 下刘备殿后石阶, 过厅上方悬金字匾额
“武侯祠”。诸葛亮殿又名“静远堂”,殿为五楹,明三暗二,宽30米,进深二间11
米。 殿前有楹柱八根,在明间楹柱内侧安有六扇蛛网雀纹格门。殿基高1.9米,沿台
阶砌有石装板栏,石柱上置圆雕动物。屋顶为歇山式,盖筒瓦,五脊飞檐,四角起翘,
脊上塑寓意吉祥的动物、花草。正脊两端雉吻卷翘,正中饰二龙戏珠。殿内供奉诸葛
亮祖孙三代(子瞻、孙尚) 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均2米多,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
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凝目沉思。有二侍者立于坐像两侧,一捧兵书,一捧宝剑。诸
葛瞻像居左,诸葛尚像居右。
除纵轴线上的五重建筑外,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按横轴线布置有两庑和两厢,形
成两座庭院。这些建筑对称均衡,布局严整,凝重肃穆。
武侯祠内遍布碑、碣与匾联,并藏有大量文物、文献。唐代裴度撰文、柳公绰书
丹、鲁建镌刻的号称“三绝碑”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及剑南西川节度使段
文昌《武侯庙古柏文》皆保存完好,立于祠内。清人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
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等名联佳构布于各处。1961年,
成都武侯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庐”,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诸葛亮《出师
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孔明者,卧
龙也。”故有“躬耕南阳”和“南阳卧龙”之说。诸葛亮殒殁五丈原后,黎民追思,
于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南阳地区也出现纪念诸葛亮的祠庙。相传晋代南阳就
曾建庐以作纪念。宋金时期,南阳已建有诸葛祠庙,并曾遭兵燹。元大德二年 (1298
年) ,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并塑像祭祀。其后,南阳武侯祠屡有修葺。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
复建了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
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等。今日武侯祠基本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
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南阳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 现存廊庑155间,建筑古朴典雅,布局严谨,疏密相
宜。它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组群布局的形式,将景点排列在庭院之内;同时,主要建
筑又依势分布在逐渐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
大拜殿、茅庐、宁远楼等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
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对称布列的还有北路的三顾
祠和南路的卧龙道院。祠园占地总面积二百余亩。
踏上卧龙岗, 迎面是“千古人龙” 石坊。坊为三门四柱牌楼式,正中坊额上书
“千古人龙”四个大字。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坊额楷书“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穿
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山门。山门为武侯祠正门,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郭沫
若题“武侯祠”三个大字。过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第一进院落,院中甬道上屹立着“三
代遗才”石坊。大拜殿位于石坊之后,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由拜殿和大殿两部
分组成, 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
单檐歇山式建筑,二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殿宇飞檐翘角,屋脊饰以走兽,檐角下
悬金铃风铎。殿内丹楹画栋,遍施彩绘。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羽扇纶巾,端
坐凝思。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
诸葛草庐位于大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八角攒尖式,砖木结构,茅草覆顶,回廊
相接。绕庐分布着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等纪念性建筑。
整个建筑中轴线的末端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为祠庙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寓
居南阳时书斋旧址。
祠内塑有诸葛亮、刘备等人塑像13尊,并保留了大量匾额、楹联及四百余通历代
碑刻,被誉为“卧龙碑林”。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刻石即
存于此。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
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帝城武侯祠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东,雄踞长江瞿塘峡口,是古代“西
控巴蜀,东连吴楚”的天然门户。白帝城古属巴国,秦名鱼腹县。西汉末年,公孙述
据蜀称帝时曾在此筑城据守,因城内一水井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如白龙飞升,遂改称
白帝城,山曰白帝山。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灭公孙述后,有人在白
帝山上修庙,祀公孙述。据史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率张飞等人溯江西
上入川,曾经过此地;蜀汉章武三年(223年) ,刘备病故前将镇守成都的诸葛亮召至
此地(时已改名永安)托孤。据传,诸葛亮曾在这里的江滨碛坝上“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对将士作实战示教。刘备、诸葛亮卒后,有人在白帝山上先后建起了“先主庙”
与“武侯祠”。唐、宋时期,祠庙经多次重修,保存完好,诗人杜甫、陆游、王十朋
等均有瞻仰武侯祠的诗作。元代及明初,武侯祠不见记载,仅有“白帝庙”。
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林俊认为公孙述不配立庙祭祀,乃拆毁公孙述像,
改祀汉代名将马援,并改“白帝庙”为“三功祠”(祭祀马援、刘备、诸葛亮三人)。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根据刘备在此托孤的故事
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情况,将“三功祠”改名“义正祠”,专祀刘备、诸葛亮。嘉
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在庙中增塑关羽、张飞像,并改“义正祠”为“明良殿”,
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
今日的白帝庙,主要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均为清代重修。其中,
明良殿仍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武侯祠在明良殿西侧,内有诸葛亮与子诸葛
瞻、孙诸葛尚的塑像。武侯祠院中,有六角十二柱的观星亭,巍峨壮观。据传,诸葛
亮当年曾在此夜观星象。明良殿和武侯祠的左右两侧是碑林,内嵌隋代至清代的真、
草、隶、篆各种书体的大、小碑刻70余通,具有较高的史料与书法艺术价值。在白帝
庙的前殿内,1984年由雕塑家赵树同设计并彩塑了“白帝城托孤”中21尊大型人物造
像:刘备半卧龙榻,手指诸葛亮;榻前跪着幼子刘永、刘理,诸葛亮站在榻前,李严、
赵云、马谡等文武将佐分列两旁,造型生动,气氛肃穆,再现了当年“白帝城托孤”
的场面。
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的祁山乡祁山堡。因诸葛亮第一次和第四
次伐魏时皆驻兵于此,后人建祠以祀诸葛亮。
祁山处在东西长约100余里的西汉水(嘉陵江上游) 河谷盆地之中,正当陇蜀往来
的交通要冲,控扼东西通衢之咽喉:东北可进取盐官、天水;西可绕道陇右,与曹魏
逐鹿中原;南可退守西和,回兵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为陇右军事要塞。诸葛
亮北伐,两次出兵祁山,壮志未酬,千古叹惜。
据《礼县县志》和《秦州志》等方志记载,相传祁山堡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
历代都曾修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题祁山武侯祠》
诗有“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烟祀几千秋”语,说明该祠历史悠久。现存的殿宇,分
三殿、三院,有硬山与悬山式古建筑20余间,系清代整修后的格局。高墙式卷顶山门
用青砖修砌,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三间卷棚式献殿雕梁画栋。献殿之后是正殿,正殿
门额悬有“伯仲伊吕”匾额,为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谢威凤所书,笔势遒劲,
结体敦厚。殿内正中立诸葛亮泥塑坐像,像高三米,执羽扇,戴纶巾,仪态自若。正
殿前,有东、西厢房,厢房内原塑有随诸葛亮北伐的文官武将像,后被毁。近年重新
恢复了原有的塑像,泥胎彩塑,稍大于真人。东厢塑武将,西厢塑文官。正殿之后是
中院,院中有关羽殿,内塑关羽、周仓、关平像。后院有殿宇一所,现为文物陈列室,
展出有关诸葛亮北伐的史迹文物。后院墙西南向,有洞穴一处,通堡下的西汉水,传
说是当年堡上蜀军汲取河水的通道。
祠内现有唐、宋以来古柏数十株,苍翠挺拔;有记载修葺和题诗的碑刻10余通,
清代以来题书的匾额、楹联10余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丈原诸葛亮庙 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丈原高
4 0余丈,宽约2里,长约7里,因原头窄处仅五丈而得名。五丈原东临古斜水(今石头
河) ,西界麦里河,南屏棋盘山,北眺渭水。因其三面临河,一面靠山,地形险要,
战略位置突出。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 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大军出褒斜道,
入秦川,即屯兵于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庙始建时间约在南北朝,元代初年大规模整
修,明、清时又进行了数十次维修。
1982年,五丈原诸葛亮庙完成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殿宇楼阁亭台廊庑修葺一新,
被损毁的匾联塑像也重新恢复,并增修了若干景点。其主体建筑有山门、拜殿、八卦
亭、正殿等数重,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鼓楼、钟楼位于山门与拜殿之间
的东西两侧。山门至正殿自成院落,又称前院。正殿之后,别有后院,院内有诸葛亮
衣冠冢、落星亭、碑廊、文臣武将廊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各有院落,黄月英殿即坐落
在东院。五丈原诸葛亮庙中有历代碑碣50余通,匾额对联30余块(对),蜀汉历史人物
塑像20尊。
诸葛亮庙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系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山门由正
门及东、西两侧耳门组成。正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门额书“汉室孤忠”,赞
誉诸葛亮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清人胡升猷题写。山门楹柱悬有一联,联文是:“一
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民国初年孙墨佛作。正门的里檐下悬“忠贯云霄”
匾额,里檐下两柱亦有一联:“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
山门之后即为拜殿(又称献殿),是祭拜诸葛亮的殿宇。硬山式建筑,殿顶饰以五
脊六兽,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殿前檐下架一杨木通檩,直径0.6米,长16米(五
丈) ,甚为罕见,人称“五丈通檩”。殿前“五丈秋风”巨幅匾额,金字黑底,格外
醒目。钟、鼓楼在山门与拜殿间东西两侧。西侧为钟楼,四角攒尖顶,建于清道光年
间。楼内悬大铁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铸,门额书“空谷传声”。鼓楼在东侧,
修建时间及风格同钟楼,内置牛皮大鼓一面,门额书“声闻于天”。
八卦亭位于拜殿之后。八角攒尖顶,飞檐藻井,斗拱奇特。八卦亭按八卦方位建
亭,亭柱上悬对联:“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
水在前,包围若屏。”八卦亭后即为正殿。正殿亦称“三帅殿”,现建筑为清光绪年
间重修。殿宇面阔三开间,正中像龛内的诸葛亮坐像塑于清光绪年间,是庙中保存下
来的惟一一尊前代塑像。诸葛亮像端庄雍容,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像龛上悬有三通
匾,均赞扬诸葛亮事功,分别为“将相师表”“出将入相”和“北定中原”。像龛两
侧的对联是:“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四员蜀汉战将的塑像侍立两侧,左为王
平、关兴,右为张苞、廖化。正殿两侧的耳房中,分别塑有杨仪、姜维像。
由正殿东、西两侧的月门,可进入祠庙的后院。诸葛亮衣冠冢,掩映在大殿之后
的苍松翠柏之中。 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重修。冢在一圆形平台上,台高1米多,
台周饰以石栏,圆台正中有封土隆起,其前石碑碑文明言:“诸葛亮衣冠冢”。传说
诸葛亮死时有星陨落,《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晋阳秋》云:“有星赤而芒角,
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后院中因而又建有落
星亭。亭为六角攒尖顶,建筑玲珑小巧,亭中有“落星石”。落星亭旁有碑廊和文臣
武将廊。碑廊内嵌有历代碑碣50余通。文臣武将廊塑有跟随诸葛亮到五丈原的文臣、
武将群像。
五丈原诸葛亮庙中另有黄月英殿,这是在全国各地武侯祠中所独有的。诸葛亮的
夫人黄氏,相传名为黄月英。黄月英殿位于中轴线之东的东院中。殿宇建筑分上下两
层,下层呈八角塔体形,上层为四角攒尖顶。殿内有黄月英塑像,其子诸葛瞻和养子
诸葛乔塑像侍立两旁。
勉县武侯祠 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定军山诸葛亮墓旁。勉县是汉中
西部的重要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以勉县为根据地,
北伐曹魏, 前后长达8年之久。诸葛亮病逝后,蜀地百姓十分怀念他。“亮初亡,所
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直到蜀汉景耀六年
(263年) 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向后主刘禅上表,建议在沔阳为诸葛亮建
庙。于是,蜀汉朝廷下令,修建了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是全国最早修建的,也是
由蜀汉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惟一的一座武侯祠。
祠庙始建于汉水(古沔水)南岸定军山下武侯坪上,靠近墓所。由于祠庙距勉县城
较远,不便于每年的官祭,因此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御史蓝璋奏请“立侯庙于沔
城(今勉县老城)东,春秋致祭”,将武侯墓与祠分立,武侯祠始移建于今勉县城西四
公里处,传即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屯营之所。按照古代的制度,武侯祠应坐北向南,但
勉县的武侯祠却是坐南向北,背靠汉水,意在纪念诸葛亮“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
志向,明代樊克己就曾作诗云:“千载祠林俱北向,分明遗恨荡中原。”
武侯祠的整个建筑分为七个大院,有房屋80余间,占地面积约30亩,主要建筑有:
山门、乐楼、东西辕门、牌楼、琴楼、钟楼、鼓楼、戟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
崇圣祠、观江亭以及东、西桂院等。武侯祠山门复修于1986年,为仿明代风格的歇山
式重檐二滴水的建筑,山门之后是乐楼广场。乐楼是历代每年八月庙会期间祭祀诸葛
亮时演戏的舞台,前后檐八角起翘,也是歇山式重檐建筑。东、西辕门位于乐楼广场
的东、西两侧,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小三间式的建筑,正中为悬山式,两厢为歇山式。
牌楼位于东、西辕门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
修。四柱落脚,上有灰色筒瓦,下为网眼斗拱,层层叠起,八角起翘。其正面的匾额
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为双行隶书镏金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其背
面匾额为清人宋丰绥所题的楷书“天下第一流”五字。牌楼庄重、肃穆、厚朴、典雅。
在山门和大殿的中间筑有一座琴楼,是据诸葛亮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的传说故事而建。
琴楼的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戟门也是悬山式建筑,双龙钻脊,两边有脊兽鸱吻。
门前两侧置石狮一对,门楣正中有“精忠粹德”和“大器无方”匾额两通。山墙的正
面砖柱上有“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对联。
大殿是武侯祠建筑群的主体,为歇山式,高大宏伟,飞檐翘脊,正脊饰以浮雕,
画栋雕梁,斗拱重叠,气象万千。大殿有五开间,正中的上方高悬“山高水长”匾额
一通。大殿的门上有对联两副,一是“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
潜而后腾踔云霄”;一是“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大殿正中神龛内塑诸葛亮坐像,慈祥睿智,雍容大度,温文尔雅,俊逸飘洒。龛下有
关兴、张苞像东西站立。神龛上方高悬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金匾一通,两侧有
“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经武纬后人师”对联一幅。
大殿的前面为拜殿,殿堂三开间,为卷棚式硬山建筑。殿内靠两侧山墙及正面的
檐下,立有唐、明、清三代碑刻。大殿旁有东西厢房,各五开间,为悬山式前带回廊
的建筑。东厢房内新塑赵云、黄忠、魏延、李恢、姜维、王平、马岱、马忠、张嶷等
武将像,西厢房内塑法正、许靖、刘巴、吕乂、杨仪、蒋琬、费祎、李福、邓芝、董
允等文臣像。
大殿之后是崇圣祠,又称寝宫,重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悬山式带回廊
的建筑。寝宫东南边,有一台高8米、六角攒尖的建筑,即是琴台。诸葛亮精通音律,
世传他闲余时即在此抚琴,故名。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勉县武侯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宫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南屏山上。武侯宫相传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地方,所以
又名拜风台。 武侯宫的现存建筑是1936年重新修建的,面积310平方米,重修时曾挖
出一块刻有“祭风台”三个大字的残碑。南屏山不高,武侯宫就在山顶,其大门前有
石梯,两旁有石栏杆。在大门的上方从右至左横书“武侯宫”三个隶书大字;在“武
侯宫”三字的上方,又有竖书的“拜风台”三字,也是隶书,古朴苍劲。武侯宫是前
后相连的两殿一厅。前殿内陈列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表;后殿的木制神龛内,并
排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的金身坐像。
据《湖北通志》载,“诸葛亮祭风于此”。又据宋人谢叠山称,宋时有烈火岗、
周公瑾庙于此(《赤壁诗序》)。《嘉鱼县志》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知县刘秉
政建吴主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县葛中宪建拜风台。
在武侯宫的右侧,有东风阁。阁内陈列着在赤壁山一带发掘出来的箭镞、刀枪、
斧钺、铜币、旌旗插杆等历史文物。
黄陵庙武侯祠 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黄牛山麓。黄陵庙有石牌坊、大
门、禹王殿三重建筑,左侧为武侯祠,始建年代不详。
据史载,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众由荆州溯江入川,船入西
陵峡后,弃船登岸,见黄陵庙残破不堪,遂根据神牛助大禹开江治水的故事,命人重
建庙宇,祭拜神牛。亦名“黄牛庙”。
黄陵庙今存禹王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仿宋式建筑而建,殿内有大禹木雕
全身像。殿右侧是武侯祠,重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湖县志》载:“因武
侯立黄陵庙祀禹王及黄牛神,后人于其侧建诸葛武侯祠。”
庙后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口井,称黄牛泉井,相传是诸葛亮亲手开凿。井水四季清
冽,味甘爽口。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此汲水煮茶,对井水赞不绝口,名之为“天下
第四泉”。
保山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顶太保山公园内。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四
年(1535年),由永昌兵备副使任惟贤组织施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总兵偏图
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云章重建正殿三间。
该祠坐西向东,由前殿、中殿及正殿组成,三进两院,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东、
西长74米,南北宽63.5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三殿均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
金碧辉煌。前殿,又称门厅,面阔三间13.5米,进深10.4米,檐下高悬“武侯祠”横
匾;中殿,又称过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米;正殿,即诸葛亮殿,面阔三间12米,
进深10米,殿基为束腰式须弥座,高1.05米,长14.5米,宽13.1米。回廊一周砌汉白
玉石雕凭栏与裙板,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明间踏步正中御道上端,有大型三
足深腹直耳的石雕香炉。殿内左间塑王伉坐像,金甲裹身,抬头挺胸,威武英俊;右
间塑吕凯坐像,手持《永昌郡域图》,正襟危坐,气宇轩昂;当间像龛内塑有诸葛亮
大型坐像,头戴丞相冠,右手持羽扇,左手抚膝,两侧分立两侍者,一捧剑、一抱琴。
殿内南、北墙壁上,嵌有木刻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蜀汉时,保山地属永昌郡,
诸葛亮南征时未到此地。但永昌郡吏吕凯、王伉守卫城池,反对雍闿叛乱,使一郡免
于战争之苦,故后人在此建祠予以纪念。现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明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嵩明县嵩阳镇。1985年,嵩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
嵩明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南征而修建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春,诸葛亮率
大军征南中,七擒七纵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传说孟获心服后,诸葛亮曾与其筑台
结盟,结盟处即在嵩明。故嵩明很早就有武侯祠,另有传为诸葛亮结盟的古盟台。
嵩明武侯祠始建于明代,初在城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嵩明州知州唐阶迁
建武侯祠于古盟台旁。这次迁建,建成正殿三楹,塑有诸葛亮像,“肖像以俨”;正
殿左右建有两廊,祠庙外建围墙。新修的祠庙“大其门宇,宏广雄丽”。这次修建,
奠定了嵩明武侯祠的基本规模。清康熙元年(1662年),祠庙再次重修。嵩明武侯祠现
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主要有正殿及配殿。正殿面阔三
开间,通宽9.5米;进深两开间,进深6.8米。正殿两侧,分别有左、右配殿。两配殿
均面阔二开间,通宽6米;进深一开间,进深4米。祠内文物,主要有明万历四十年刻
立的《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和清康熙元年刻立的《重修武侯祠碑记》。祠内原有一
通《孟获招安盟约碑》,已毁。
位于武侯祠旁的古盟台,也是嵩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古盟台为一圆形平台,面积
约为150平方米, 高约2米, 以石嵌砌而成。原有《古盟台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年)刻立,已毁,现存碑刻为1979年重立。碑身质地为青石,正中镌刻“古盟台”
三字,隶书,古朴遒劲。右刻“诸葛武侯七纵孟获与诸蛮会盟于此”15字。碑额雕刻
双凤朝阳,雕工精细。碑的两侧各有一石柱,柱旁各有石狮。
关于会盟, 除有诸葛亮与孟获在此会盟的说法外, 史书上还载有其他说法。如
《元史·地理志》载:“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
号崧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
台湾孔明庙 在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中明村。该庙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 ,初名“明德堂”,奉祀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1979年扩建后,更
名为“启示玄机院”,同时,迎诸葛孔明入庙合祀,故亦称孔明庙。1981年建10米高
的孔明塑像。两年后,再建八卦亭,将孔明像覆盖于亭内。
孔明庙占地约10亩,面临莲花屏山,与日月潭毗邻,四周开阔,环境幽雅。主体
建筑大殿为一楼一底,建在一座高台上,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重檐仿古式,黄瓦
红柱,雕梁画栋,翘角凌空,十分壮观。底楼主祀孔明,二楼祀关公。殿前有一平台
曰“卧龙台”,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顾访诸葛亮像。殿的左边是一座三层楼房,
是祭拜进香客人活动和食宿的场所。殿的右边是孔明八卦亭,亭为八角重檐建筑,红
柱黄瓦。殿内有“一代将相”“天下奇才”“大节英风盖高代,奇谋勇略号雄师”等
匾额题刻。
丞相祠堂与诸葛大公堂 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氏后人建有“丞相祠堂”
与“诸葛大公堂”。诸葛村为诸葛氏后裔聚居地,村落借用八卦和八阵图的形式与含
义规划布局,八条主巷由村落中心呈放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村外边缘与一条环形大
路相交,构成九宫八邽形。主巷之间条条窄弄似连非连,构成一张蛛网状的村巷道路
网络,各种建筑点缀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之间,千门万户,面面相向,
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闭却通。
丞相祠堂坐落在村落的“巽卦”区,亦即“八阵图”东南的“虎翼阵”内,占地
约1400平方米,大门上高悬一匾,书“丞相祠堂”四个大字。门屋中三开间为正门,
每开间在金柱位置做四扇木板门,大门八字朝东南开。门虽开可并不直接与外道相通,
而是在一段距离之外砌了一道墙代替照壁,再在左右两边造两个带屋的侧门供人出入。
进了大门,门屋与左右两庑及后面设神龛的正殿组成一个“口”字形。在这口字中间
造起一个高大华丽的方形中庭, 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中庭建在约1米高的台
基上,脊高10米,飞檐翘角,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全部敞开,上盖歇山顶。松、
柏、 桐、椿四根直径达0.5米的大木柱,为中庭砥柱,取兆“松柏同春”。廊檐用青
石方柱。最后面的正殿五开间,左右与庑相接处是钟楼和鼓楼。正殿正中有神龛,内
供诸葛亮坐像,左右两旁供奉诸葛亮后裔中“忠孝义烈”与“乡先贤达”灵位,岁时
祭祀不辍。
诸葛大公堂位于村中心钟池北畔, 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中期,建筑面积700平
方米。大门是歇山重檐顶牌坊式门楼,门额上书“敕旌尚义之门”。大门两旁粉墙上,
楷书高达2米有余的“忠” “武”两个大字。大门里面是三开间、三进深的明堂,雕
梁画栋,粉壁白墙,挂着楹联的黑漆方柱在中轴线两边整齐对称排列,一路伸进如仪
仗一般,形成一道深深的柱廊直达后堂,远远望去,“大公堂”匾额高悬,给人深邃、
庄严、 肃穆之感。 第一进为前厅,墙上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八幅油画。第二
进中厅太师壁上写着《诫子书》全文。第三进是后堂,正中挂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 建于1992年,1993年6
月3日开馆, 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等,均
为仿古建筑。大门为过厅式,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正中一间较宽,约占整个大门
建筑的一半,双扇红漆大门,门面上中下分别有三排铜乳钉,正中饰以铺首,风格古
朴明快。左右两间较窄,各约为整个建筑宽度的四分之一,亦设双扇红漆门。门额上
有匾,上书“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 高7米,面阔三间,宽9米,长12.4米。殿宇建在高约1米的
平台上。殿宇的檐柱与金柱之间,为贯通式走廊。自金柱起,再以墙为隔。殿内高敞,
正中立诸葛亮雕像。殿内四周,陈列着阳都故城出土的各种文物,并有王汝涛撰、姜
东舒书诗碑一通。
另外,在沂南县城界湖卧龙山东侧卧龙公园内,立有诸葛亮铜像一座,像坐西向
东, 高7米,重7吨,其下的基座高3米,基座四周以花岗石贴面。诸葛亮头戴纶巾,
儒雅睿智,雍容大度,坐在一辆带扶手的小车中。小车四轮,前轮小而后轮大。诸葛
亮左手置小车扶手上,右手持羽扇,两眼凝视远方,似在指挥行军作战的军旅途中。
铜像两侧,各有两匹石雕战马,均作奔腾状。铜像之后的环形墙壁上,嵌有14幅大型
浮雕。这些浮雕以连环的画面,展现了诸葛亮一生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出生阳
都”“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
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浮雕仿汉代画像石刻风格构图,线条简洁有力,画风古朴雅致。
1990年集资建造,1993年6月3日落成。
定军山武侯墓 在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 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
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庙坐西向东,三院并连,有40余间殿宇,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
有山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坟亭、墓冢、崇圣祠等。中院两侧,分别为东、西
道院。
在正殿的像龛内,供奉着诸葛亮的泥塑坐像,身着八卦衣,头戴丞相冠,左手持
《六韬》书卷,右手垂放于膝部,情态自若,两目有神。两侍者分别持印、剑立于左
右。龛下,左有龙骧将军关兴、右有虎贲将军张苞的大型立式造像。所有造像工艺精
湛,栩栩如生。据考,这批造像系明代遗物,是全国现存武侯祠庙胜迹造像中历史较
长、造型艺术最佳的珍贵文物。
武侯墓在正殿之后的大院之中,位于墓庙的中轴线上,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
之意。墓冢为汉制“复斗式”,高4米,直径21米,周长64米,砌以八卦形花格砖垣。
墓头有两株高约19米、 冠幅约25米、胸围约3米的“护墓双汉桂”。据清嘉庆、道光
间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所著《勉县忠武祠墓志》载,这两株桂树为炎兴元年(263
年)所植,是蜀汉以来少见的结籽桂树。
墓尾有一攒尖式四边形坟亭,内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和清
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康熙皇帝之第十七子)所题的墓碑。
在陵院西南侧围墙边土岗上,另有一墓,俗呼“真墓”,并修有歇山式“后坟亭”。
据考,此系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松筠根据风水先生谭南宫的妄说臆断,
而命沔县知县马允刚“限期一月竣工,在此垒土加坟”,以实其说。此“真墓”实系
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