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阳都成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5&run=13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 ,诸葛亮降生于琅邪国阳都县。其时正值东汉末年,封
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穷奢极欲,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政局黑暗,社会动荡。人民
群众饥寒交迫,求生无路,不断奋起抗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东汉王朝处在风雨飘
摇之中。
诸葛亮同父同母兄弟姐姐五人:兄诸葛瑾,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是胞姊
还是从姊,已难确考。诸葛玄子女未见记载,或有疑两个姐姐系诸葛玄之女者。) ,
还有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在诸葛珪去世后,承担起两个家庭的生活重任。
诸葛亮出生的地方琅邪阳都,处于沂河与东汶河交汇处,西有幞头山,中间是一
片冲积平原,山川秀丽,土地肥美。诸葛氏在这里虽非世代显宦,但儒学传家之风一
直延续下来。诸葛珪出仕,并未忘记教育子女,诸葛瑾少年时就到京师洛阳学习《毛
诗》 《尚书》 《左氏春秋》。诸葛玄的情况见于记载的太少,但他既与东汉末号为
“八俊”的刘表(《后汉书·刘表传》作“八顾”)“有旧”,又被号称出身于“四世
三公”之家的袁术署为豫章太守,其学问、人品亦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阳都靠近沂河,沂河是纵贯琅邪国直至东海郡北部的水上交通要道,这里又长期
是诸侯的封地,所以,京师洛阳及远近学人到阳都都不困难。汉明帝刘庄巡幸至琅邪,
要东平王刘苍赶到阳都觐见,亦可见此地的繁华。这种地理文化优势,对诸葛亮的潜
在及直接影响是很大的。
自西汉至东汉,琅邪一带文化非常发达。因为周初分封时,沂、沭河流域与泰沂
山脉交贯地带是东夷族后裔封国聚集区,所保留的东夷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与齐文化、
鲁文化、楚文化交融吸收,形成以经世致用为其特点的文化,即以儒学为主,也不排
斥法家、黄老之学,目的是为我所用。西汉琅邪临沂人王吉、王骏父子,东海郯人后
苍,兰陵人孟喜、匡衡、萧望之,东汉郯人卫宏,都是全国有名的学者。而东汉末琅
邪国所在的徐州,虽也有黄巾军起义,但不久就被徐州刺史陶谦镇压下去。在初平四
年(193年)诸葛亮离开故乡阳都前,“徐州百姓殷实,谷米丰赡,流民多归之”(《三
国志·陶谦传》)。这种环境对少年时的诸葛亮努力向学是有益的。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学为主,兼有法家的影响,除了后来在荆州学习所得外,主要
奠基于故乡琅邪阳都。蒙山、沂水给予了诸葛亮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