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国外的影响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49&run=13

亚洲的影响与研究

一、朝鲜
据《周书》卷四九载,北周(557年-581年)时,高句丽已有《三国志》《晋阳秋》
诸书, 说明至迟在公元6世纪下半叶,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材料已经传入朝鲜。宋大中
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赐高丽国王《三国志》等(《宋史》卷四八七)。16世纪中
叶,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已传入朝鲜。据《朝鲜王朝实录》,李朝宣祖二年(15 69
年) 奇大升奏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退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
闻在《三国衍义》云。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间闻之,则甚多妄诞。
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
怪诞。臣后见其册,定是无赖者裒集杂言,如成古谈,非但杂驳无益,甚害义理。自
上偶尔一见,甚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带中诏,及赤壁之战胜处,各以怪
诞之事衍成无稽之言。……”
朝鲜由于遭受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与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
皇太极侵犯的“丙子胡乱”,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并渴望出现民族英雄的心理,极大地
推动了《三国志演义》及诸葛亮故事的传播。同时,由于《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促
使朝鲜“军谈小说”的产生,并推动其它古小说的创作:
(一)出现了一大批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一种是选取《三国志演义》中某些
情节或人物故事而加以编纂或改写的小说,如《赤壁大战》《大胆姜维实记》(选编)
《华容道实记》《三国大战》(选编并稍有改写)《关云长实记》(部分改写)《山阳大
战》《赵子龙实记》(全面改作)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的以诸葛亮为中心,有的则
叙及其故事。另一种是以诸葛亮等三国人物故事为因而重新创作的小说,如写诸葛亮
妻黄氏由丑妇变美女故事的《黄夫人传》,叙述梦中会晤诸葛亮的《梦见诸葛亮》,
以及《五虎大将记》《梦决楚汉讼》(一名《诸马武传》)等。
(二)许多小说从《三国志演义》中汲取创作素材或者着意模仿。袭用《三国志演
义》的某些情节或语言的,如《九云梦》《玉楼梦》等。《玉楼梦》袭用处非常多,
而其中描写杨元帅征服南蛮酋长哪吒(第一一至一八回),则随处可见诸葛亮七擒孟获
故事的影响。 大量引录诸葛亮等三国人物故事以作为典故的, 如《玉丹春传》中说
“汉宗室刘皇叔为迎卧龙诸葛亮,风雪里骑赤兔马,急奔于南阳草堂,其情景鲜明”;
《李春风》中说“如三国动乱时,汉宗室刘皇叔访卧龙先生”;《九云梦》中说“诸
葛孔明乘舟越江东,以其三寸之舌,压倒周公瑾、鲁子敬,使众人开口不得”;《兴
夫传》中说“如诸葛孔明七星坛上等东南风”;《谢氏南征记》中说“阁下巧计神出
鬼没,大概是卧龙先生吧? ”以及《朴氏传》中说“诸葛武侯夫人黄氏虽非美色,而
孔明厚待之。出师后,辅刘皇叔。经纶天下时,黄夫人传八门遁甲术及呼风唤雨法给
武侯,名振三国,何其壮丽!”等等。
朝鲜李朝时,曾以《三国志演义》故事为士子科举的试题。李朝肃宗时文臣金万
重(1637-1692) 《西浦漫笔》记载:“今所谓《三国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
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而我国士子多不肯读史,故建安以后数十百年之事,
举于此而取信焉。如桃园结义、五关斩将、六出祁山、星坛祭风之类,往往见引于前
辈科文中,转相承袭,真赝杂糅……。李彝仲为大提学,尝出‘风雪访草庐二十韵排
律’,以试湖堂诸学士。余谓令公:‘何以《演义》出题乎? ’李笑曰:‘先主之三
顾, 实在冬日,其冒风雪,不言可知矣。’”其后,英祖时李  (1681-1763,一作
1682-1764)《星湖僿说》也载:《三国志演义》“在今印出广布,家户诵读。试场之
中,举而为题,前后相续,不知愧耻,亦可以观世变矣。”而十八世纪前后流行的歌
辞--时调,有59首吟及三国故事,而其中又以吟唱有关诸葛亮故事者为最多(40首)。
许多时调歌颂诸葛亮的才能和功业,如说:“南阳躬耕,是伊尹的经纶志;三顾出庐,
是太公的王佐才。三代之后,论人物的话,该真武侯为第一人! ”诗人们又对他功业
未竟表示无限的惋惜:“五丈原,秋夜月,可怜诸葛武侯竭忠辅国星将坠,至今《两
表》忠言,仍使人无限感伤!”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朝鲜学者写了很多篇对诸葛亮的评价文章,并有传记一篇。
如金时习(1435-1495)作《武侯赞》(《梅月堂集》卷一九)《诸葛亮传》(《梅月堂集》
卷二○)各一篇,洪圣民(1536-1594)作《孔明庶几三代礼乐论》(《拙翁集》卷六),
黄汝一(1556-1622) 作《诸葛亮不从魏延奇计论》(《海月先生文集》卷五),赵圣明
(1638-1689)作《孔明治尚严劳伤生论》(《拙修斋先生集》卷一一),宋畴锡(165 0-
1692)作《治蜀尚严论》(《凤谷集》卷三),金昌协(1651-1708)作《读陈同甫〈孔明
论〉》(《农严集》卷二五),孙明来(1664-1722)作《孔明不死礼乐可兴论》(《昌含
集》卷三) ,金春泽(1670-1717) 作《诸葛亮七擒孟获》(《北轩集》卷八),权德修
(1672-1759) 作《孔明有儒者气象论》(《连轩先生文集》卷三),李 作《孔明喜申
韩》(《星湖僿说》卷一八),宋锡儆(?-1782)作《诸葛孔明论》(《霅桥集》卷五),
李种徽(1731-1786)作《武侯论》(《修山集》卷五),梁进永(1788-1860)作《武侯论》
(《晚羲集》卷一一),李章赞(1794-1860)作《论诸葛武侯》(《乡蘟先生文集》卷二),
黄 (?)作《张子房诸葛孔明优劣论》(《漫浪集》卷八),朴文镐(?)作《读武侯传》
(《壶山集》卷四九),李承敬(?)作《孔明不谏东征论》(《余事乱稿》卷一),等等。
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与同时期中国学者的观点十分相近。如洪圣民说:“夫夏之礼
乐也以忠,商之礼乐也以敬,周之礼乐也以文,孔明之所设施者,皆有伦纪,而出于
精神默运之地者,不失其所以忠、所以敬、所以文之意也,则在汉之衰,而三代之模
样在焉。”黄汝一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策,一是怕魏延造反,二是指出
真正的奇策是万全之策,孔明之策比魏延之策高明得多,之所以大功未成,是上天不
保佑的结果:“孔明之计既如此其奇乎奇矣,使天而佑之,则能克清魏寇而匡复旧物,
奈之何以如此之奇而竟不有所为焉?吾谁怨,其天乎!”对诸葛亮的实行法治,赵圣明、
宋畴锡、李 的认识基本一致,即诸葛亮“尚严”是“以济宽为发政,施仁之资而收
革面迁善之效”。不是单纯的施行刑罚,而是在“不柔不刚之间”,“变以通之,合
乎时措者”。黄 将诸葛亮与张良作了对比,结论是:“张良当高帝之世,知吕氏终
必为乱于汉也,未尝有言;诸葛亮以后主为君,知其不可与有为也,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噫!子房者其非社稷之臣,而未可以托六尺之孤者!”朴文镐则称诸葛亮为贤相、
良将、忠臣,目其为“圣人之徒”“儒者而志士也”。只有宋锡儆著文批评诸葛亮劝
告刘备杀刘封一事:“孔明则以析父子而杀无辜,杜后患而安国家为功,由其习于秦
汉以下功利之说也。不学之害,宁不大哉!”
朝鲜为诸葛亮立庙始于何时不详,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即明令以岳飞配
享诸葛亮庙。

二、日本
陈寿《三国志》至迟唐朝时已传入日本。元朝《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在国
内已经失传而日本内阁文库却有收藏(传入时间不详)。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明朝时
传入日本,到日本元禄己巳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日本僧人湖南文山编
译了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五十卷。日本万治四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已
有刻本《孔明异传评林》印行,宝永七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再次刊行。
在小说创作中,军纪物语往往插入中国小说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太平记》第
二○卷就叙及“诸葛孔明事” 。至江户末期,著名作家泷泽马琴 (1767-1848) 所写
“读本”小说《南柯梦》《南总里见八犬传》,也都受到《三国志演义》的显著影响,
如《八犬传》第一五三至一五五回脱胎于“借东风”,第一六一回脱胎于“草船借箭”,
等等。
1830年起,重田贞一(笔名十返舍一九)编译、歌川国安画的日文本《三国志画传》
十编七十六卷(又名《演义三国志》),由鹤屋喜右卫门陆续刊行。
自1830年至1835年,墨川亭雪磨编、歌川国贞作画的《倾城三国志》二十四卷,
陆续刊行。
1836年,日文本《绘本通俗三国志》由京摄二书堂刊行。
1926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影印《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1940年,日本作
家吉川英治以现代小说的笔调改写《三国志演义》,初版一四卷,卷各有题,分别为:
《桃园卷》《群星卷》《草莽卷》《大江卷》《臣道卷》《新野卷》《孔明卷》《赤
壁卷》《望蜀卷》《三立卷》《麦城卷》《图南卷》《出师卷》《五丈原卷》。后多
次再版。诸葛亮故事是其中心内容。1958年,日文全译本《三国志演义》二册一百二
十回由东京平凡社出版(立间祥介译),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全集》。1960年,日文缩
译本《三国志》四十三回由东京讲谈社出版。1968年,日文节译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册六十回由岩波书店出版(小川环树与武部利男合译缩编),其译文曾以《少年三国
志》为题,自1963年起在《图书》杂志连载数十回。至1980年,改名《三国志》,分
上中下三册,仍六十回,收入《岩波少年文库》,由岩波书店出版。其中叙孔明故事,
有《三顾之礼》 《火攻计》 《江东的舌战》《十万支箭》《赤壁之战》《取南郡》
《争荆州》《玄德入成都》《玄德之死》《征伐南蛮》《七擒孟获》《出师表》《挥
泪斩马谡》《出兵祁山》《木牛流马》《星落秋风五丈原》等。
对于历史人物的诸葛亮, 日本学者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并出版了专著。1940年1
0月,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师宫川尚志写作《诸葛孔明》一书(宫川尚志《诸
葛孔明》一书写诸葛亮等离开阳都的顺序及情况是:“瑾结束了学业,与继母一起陷
入了战乱年代,从华北避难,移居江东。……孔明及弟弟、妹妹被叔父玄领养。因玄
与荆州刺史刘表是老交情,而被召到荆州居住。”兴平二年任豫章太守,后朱皓攻玄,
玄败退西城,建安二年正月当地平民暴乱而杀玄,诸葛亮又回到荆州居住。) ,副题
是《〈三国志〉及三国时代》。宫川尚志在序言中说:“诸葛孔明恐怕是我们日本人
最感钦佩的中国史上的历史人物:是忠诚无二的名臣,神算军师。与孔明先生的后世
及孔明先生的国家一样,在我国也有许多崇拜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广为世人传诵。…
…本文作者力图真实地描写孔明这个人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状
况和思想动向,因此,本书中有相当部分的章节叙述了当时的历史地理概况,以孔明
的传记为始终,把他一生各个时期及当时相关的社会背景、环境、来龙去脉加以叙述,
以期挖掘他内心的活动。”此书于1966年作了修订,后多次重版。全书分三个时期:
前半生(出生至27岁)、壮年时代(27岁至42岁)、晚年时代(43岁至54岁)。“前半生”
部分,介绍了诸葛亮出生时的社会政治腐败情况、诸葛氏之姓源 (由诸县迁阳都的葛
姓) 、远祖诸葛丰及父母、兄姐情况并附有《家谱》;再写在荆州时的交往及“三顾
茅庐”。“壮年时代”从曹操攻荆州刘备兵败当阳写起,继写赤壁之战、荆州之争及
建立蜀汉到刘备兵败夷陵。“晚年时代”从接受遗诏开始,集中写其治理蜀汉及北伐
情况,取材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然后介绍了诸葛亮的子孙、诸葛亮的著作、后
人评论,末附《年表》(《年表》于兴平元年(194年)下记为诸葛玄带诸葛亮、诸葛均
到荆州依刘表,诸葛瑾与继母移居江东。系亮母卒年为初平元年(190年)。)。
1986年,集英社出版了林田慎之助的《诸葛亮》一书 (林田慎之助《诸葛亮》一
书,亦作诸葛玄先离家“到比较安定的江南去投靠朋友”,后是刘表委任诸葛玄为豫
章太守,诸葛玄死于南昌,诸葛亮投奔刘表。) ,林田在《前言--创造奇迹的天才》
开篇即说:“《三国志》中的英雄豪杰多如繁星,但其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诸葛孔
明。”文中又说:“诸葛亮就是三国时代的象征。”该书除前言外,另有四个部分:
卧龙之志、三分天下、治理蜀国与秋风五丈原,论述了诸葛亮的家世、生平及其社会
背景,后附《诸葛亮年谱》(该《年谱》将诸葛亮兄瑾生年作177年,误。亮母卒年系
于189年,括以问号;亮父卒年系于192年。均未说明依据。)。
1989年,由三笠书房出版了寺尾善雄的《诸葛孔明的生涯》一书,从介绍诸葛亮
出生前后的“动乱形势”开始,继写“卧龙山茅庐”“赤壁红火焰”及“七纵七擒”
“北伐开始”直到“秋风落叶五丈原”及吴国灭亡、全国统一。同时还出版了高富穰
的《诸葛孔明的兵法》、守屋洋的《〈三国志〉英雄》等。
1990年,岩波新书出版了立间祥介所著《诸葛孔明--〈三国志〉的英雄》一书,
也是以诸葛亮生平为线索,除序章《三国前期》介绍宦官横行情况外,第一章系《家
族和师友》,第二章《三顾之礼》,第三章《赤壁之战》,第四章《天下三分之计》,
第五章《永安托孤》,第六章《北伐》,第七章《秋风五丈原》,终章为《三国的结
束》。
1996年,综合法令出版株式会社出版了渡边精一与榆今日子合著的《诸葛孔明》,
边叙边议,并以《历史书中的记述和文学记述》为题,把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
国演义》进行比勘对照,置于该书最末。

三、越南
在越南,《三国志演义》广泛流传以后,骚人墨客曾为之题诗作赋。18世纪著名
诗人吴时仕(1726-1780) 曾为《三国志演义》各回题诗、作赞,如其题《刘玄德三顾
草庐》诗云:“先生何为者,三来屈使君。纽天维地平,匪是一呼人! ”又作赞曰:
“南阳草庐,有龙高卧。致龙非诚,岂知龙者。山溪风雪,三至山庄。人如伊尹,聘
必成汤。”他还为《诸葛亮智激孙权》《八阵图石伏陆逊》《诸葛亮六出祁山》等撰
写诗赞,高度称颂诸葛亮。十八世纪末,吴时攸撰有《伏龙凤雏赋》。1908年,越南
文节译本《三国志演义》出版,题“维新戊申冬月刊,观文堂藏板”。故事从《三顾
茅庐》到《当杨[阳]长板[坂]》。次年,越南文译本《三国志演义》在河内出版
(阮安居、潘继柄、阮文咏译)。1926年,张显通编剧本《凤仪亭》、童溪编剧本《赵
子龙当阳长坂》出版。1929年,阮贤甫编剧本《刘备求婚》、邓礼义编《三国戏曲》
在西贡出版。1936年,童溪编剧本《关公伏华容》《张飞取城》及撰者不详的《三气
周公瑾》等出版。1949年,全译本《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由河内福志出版社出版
(洪越译)。
19世纪编刻本三国故事剧, 现存有《三顾茅庐》《当杨长板》 (即当阳长坂坡)
《华容道》《江右求婚传》《花烛传》《荆州赴会》《截江传》等九种 (均藏英国博
物院) 。在20世纪前半期,三国故事成为越南戏剧的重要素材,诸葛亮是舞台上的重
要角色。

四、缅甸、泰国、柬埔寨
立庙祭祀,是古代对某些人物表示崇敬的一种习俗。外国最早为三国人物立庙,
是缅甸的诸葛亮庙。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蒲甘”(今缅甸)条中说:“国有诸葛
武侯庙。”至清代,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二“武侯遗迹”条载:“陆次云云:
缅甸有孟获城,城中建武侯祠堂,相传武侯擒孟获于此,名其地曰剩村,因勒石纪事,
今残碑犹屹立阶下也。又木邦国有武侯碑云:异日皇帝过此。后明末永历投荒,遂应
其谶。”其实,诸葛亮南征并未到缅甸,后世种种传说当与三国故事的传播有关。
1802年,泰文本《三国》一书,奉王室之命由华侨与泰国作家共同翻译定稿。译
文流畅优美,被誉为“三国文体”。1914年被泰国文学会评为优秀小说,后教育部又
将其列为学校教科书。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时,还往往据《三国志演义》内容出试题。
泰国作家曾将其中“三气周瑜”等故事改编成戏剧上演,并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
1962年,由披军通内据汉文原著译出泰文译本《三国》二册,由曼谷风阿讪印刷
厂出版;耶可据英译本译的袖珍本由吞武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柬埔寨,三国故事也有相当的影响。哦克那威伯拉拉叉色那编译的柬埔寨文译
本《三国》(第一部),于1936年-1942年在金边《那朵拉哇塔》周刊上连载。1942年,
由金边那朵拉哇塔社出版。
1948年起,由努肯据暹罗文译本转译的柬埔寨文《三国》,在《柬埔寨太阳》杂
志上连载。
此外,反映习俗风尚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如在泰国曼谷
的“故宫”(大王宫)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的大理石
屏风。

五、马来西亚、新加坡
1883年开始,马来文译本《三国志演义》十二册在巴塔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市)出
版。 1889年,马来文本《三国故事荟萃》六卷由新加坡商业出版社出版。1890年至1
894年, 马来文译本《三国》在三宝垄报纸《马来号角报》上连载。马来文译本《三
国志演义》五卷,1890年出版第二卷,1910年出版第四卷,其它三卷出版时间不详。
马来文韵文本《三国》 共九卷,1890年起出版。马来文译本《三国演义》三十卷,1
892年-1896年由新加坡金石斋出版社出版,新加坡华人曾锦文译。该译本1932年又由
新加坡方垣出版社出版。

欧洲的影响与研究

诸葛亮在欧洲的影响与研究情况,是依靠其故事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反映的。因
为译者所在国家与发表的刊物、出版地、发行范围并不一致,所以不以国家为单元,
而是以时序排列。
最早的欧洲文字译本, 是法国人泰奥多尔·帕维翻译出版的法文本 《三国志》
(《三国的故事》)两册。此书1845年由巴黎邦雅曼·迪普拉书局出版第一册,1851年
出版第二册(至前四四回)(初版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1,中德文学研究),其中有三顾茅
庐、舌战等故事。1851年,元杂剧《隔江斗智》等三种被译成法文,载于《亚洲学志》,
其9、10月合刊号载《隔江斗智》译文;11、12月合刊号载《连环计》译文。发表时,
均有评介短文。
1876年,《孔明的一生》由G·C·斯坦特据《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故事译成
英文,连载于香港《中国评论》第5-8卷(1876年-1880年),序言对诸葛亮评价很高。
1879年,拉丁文《三国志》由意大利耶稣会士佐托利(AngeloZottoli,汉名晁德
莅)据《三国志演义》部分章回选译而成,编入译者所著《中国文学教程》(拉丁文与
中文对照本) 第一卷,同年由上海天主教印刷所出版。佐托利所选《三国志演义》为
一至四回、二五回、四一回、四五至四九回、五六回,共十二回,其中有草船借箭、
诸葛祭风、三气周瑜等故事。该书又有1885年再版本。
1882年,英文《三国志演义》片段由翟理斯译,入《历史的中国与作品集》,同
年由伦敦T·德拉律出版公司出版。
1894年,德文《祭祀死人的仪礼》一篇,威廉·格鲁贝(WilhelmGrube)据《三国
志演义》第九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译出,载北京《东方学会杂志》1894年第4期。
1902年,英文《三国故事选》由霍克斯·波特(F·L·HawksPott) 据《三国志演
义》部分章回选译而成,同年载于上海《亚东》杂志第1卷第2期。其中有草船借箭等
故事。
1905年,英译本《舌战》由约翰·斯蒂尔(JohnSteele·B·A)选译自中文本《三
国志演义》第四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同年由美国长老会出版社在上海出版
单行本。
1914年, 俄译戏曲剧本《空城记》,连载于哈尔滨俄侨杂志《亚洲通报》第25-
27期。译者不详。
1923年,英文《诸葛亮与箭》由C·A·杰米森(C·A·Jamieson)据《三国志演义》
草船借箭故事选译而成,载于上海出版的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第54号。
1925年,英文全译本《三国志演义》(又名《三个王国的故事》)二卷,由布里威
特·泰勒(C·H·BrewttTaylor)翻译,在上海别发洋行出版。该译本后被多次节选或
重印。
1926年,英文单行本《赤壁之战》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附有诸葛亮《前出师
表》等) 。该单行本由帕克(Z·Q·Parker)据《三国志演义》舌战群儒、华容道等故
事选译,译文曾以《刘备孙权联盟》《刘备会见周瑜》《孔明周瑜共定破敌计》《借
东风》为题,于1925年连载于《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3卷第5、6、7、8号(上海艺术
与技术有限公司出版)。
1927年,英人沃纳(E·C·Werner)据法文转译三国故事“诸葛禳星”等五则,载
于《中国宗教与哲学》(里昂·维格原著)一书,在河北省献县出版。
1929年,俄文戏曲剧本《空城记》,瓦西里耶夫译,载于《东方戏剧集》,在列
宁格勒出版。
1939年,德文《访求卧龙》(三顾故事)、《跃溪》(即马跃檀溪)等故事三则,由
弗郎茨·库恩据《三国志演义》有关章回译出,载于《中国学》杂志第14卷。
1940年,德文译本《三国志》二十章,弗郎茨·库恩(FranzKuhn) 据《三国志演
义》 前三八回译成,由柏林G·基彭霍伊尔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三顾草庐、隆中决策
等故事。此译本后在魏玛又出1951年版与1953年版。
1954年,俄文全译本《三国演义》两卷一百二十回,帕纳舒克译,由莫斯科国家
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0年,法文译本《三国》四卷,严全(NghienToan) 与路易·里克(LouisRicau
d)合译,由西贡印度支那学会出版。该书译至前六十回,曾经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审定,
并被列入“联合国代表著作集”。
1982年,联邦德国影印明余象斗评刻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残存九、
十两卷(藏斯图加特),在汉堡出版。该书与《水浒传》残卷合集影印,首有马幼垣的
介绍。
1984年,俄文缩译本《三国演义》,帕纳舒克译,由苏联文艺出版社出版。
从上述欧洲各国翻译《三国志演义》情况看,除全译本外,节译的大都是诸葛亮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