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传说故事中的诸葛亮形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30&run=13

三国时期,诸葛亮即“声烈震于遐迩”(西晋张辅《名士优劣论》)。尤其是在蜀
汉国内,其声望之隆,无人可与比肩。人民群众对于自己敬重、尊崇的人物,往往用
口头文学加以美化,以表达热爱之情。诸葛亮南征之前,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文
化远远落后于巴、蜀一带,这种差别使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人们很容易对先进的技
术产生神秘感,而诸葛亮也会利用这种因素对南中民众施加影响。故诸葛亮在世的时
候,美化甚至神化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就已出现。如明人谢肇淛《滇略》载:诸葛亮南
征时,“从征者冬暮思归,各与一砖,曰:卧枕此,即抵家。从之果然,不用命者终
莫能归,因号鸡鸣枕”。张澍《诸葛忠武侯故事》卷四《制作篇》引《述异录》与此
相似,末有“今云南管内有一城,居民皆蜀人,云即其后也”。鸡鸣枕的传说,流传
很广,甚至有后来发现实物的记载:“盍武孟为武冈州幕官,得一瓦枕,枕之,闻其
中鸣鼓,自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既闻鸡鸣,亦至三唱而晓。次夜复然……识者以
为武侯鸡鸣枕也。”(张澍《诸葛忠武侯故事》卷四引《华夷考》)关于诸葛铜鼓的记
载也很多,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 曾省吾伐九丝城尚得“诸葛武侯铜鼓”
93面,“都蛮呼铜鼓曰诸葛鼓,相传以为宝器……缙绅父老云,诸葛制以镇蛮,若曰
鼓去则蛮运终”(清修《四川通志》卷二○《土司》)。有关南中少数民族畏服诸葛亮
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诸葛亮去世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黎庶追思,
以为口实”,都可说明此点。
在曹魏统治区,魏晋之际掌权的司马氏集团对诸葛亮的态度具有双重性:政治上
利用诸葛亮的影响笼络蜀地人民,如钟会伐蜀汉时,在汉中“祭亮之庙”,下令保护
其坟墓;蜀汉灭亡以后,又让诸葛亮之孙诸葛京做官,目的是“以明事人之理,副梁、
益之论”(《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山涛启事》)。另一方面,则利用史书把传
说予以加工,歪曲诸葛亮形象,如鱼豢的《魏略》、司马彪所修《九州春秋》把刘备
“三顾”改作诸葛亮登门自见,便是如此。至于王沈《魏书》所谓“亮粮尽势穷,忧
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完全是
迎合司马氏《天命篇》歌辞“诸葛不知命,肆逆乱天常。拥徒十余万,数来寇边疆。
我皇迈神武,执钺镇雍凉。亮乃畏天威,未战先仆僵”而臆造的“虚说”(见《晋书》
卷二三《乐志》。)。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有关诸葛亮的传
说, 则突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王隐《蜀记》所记郭冲五事,其中第三事记曰: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
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
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
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
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
帝后知,深以为恨。”
这则故事表现了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的大将
风度和超人谋略,但与史实不符:一是诸葛亮没有在阳平关一带与魏兵作战;二是诸
葛亮与司马懿直接交锋仅两次 (不含建兴八年司马懿、曹真主动攻汉之役,是役遇雨
班师,未交锋):一次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兵出祁山,一次是建兴
十二年(234年) 兵出武功,都无与魏延错道而陷入险境之事。在诸葛亮伐魏之前,有
赵云在汉中大开营门“偃旗息鼓”退曹操之事,亦有魏国大将文聘在石阳卧舍退孙权
的史实等 (三国时之“空城计”见于记载者,尚有吴黄武初年吴将朱桓“偃旗鼓”败
退曹仁事。),传说故事移而植之,遂有此说。
《郭冲五事》之第二事,言诸葛亮目光敏锐,善于判断:“曹公遣刺客见刘备,
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
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
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
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诸葛亮的形象,东晋裴启《语林》载:“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
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
叹曰:可谓名士! ”这种打扮是以后在小说、戏曲中诸葛亮外观形象的基础。这一时
期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已经开始带有神秘色彩。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有
一则传说:“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拔刀刺山,没刃,不拔而去,行者莫测。”
(《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兵部》)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亦被注入了神奇的力量。
东晋干宝《晋纪》载:“诸葛孔明于汉中积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
行,相去三丈许,谓之八阵图。于今俨然,常有鼓甲之声,天阴弥响。” (张澍《诸
葛忠武侯故事》引) 刘敬叔《异苑》中关于火井的传说,则把诸葛亮的行动同国运联
系起来,并增添了阴阳五行色彩:“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
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六〕年(蜀汉亡于炎兴元年,
亦即景耀六年,“元年”系“六年”之误。) ,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 (
《异苑》卷四) 根据五行相胜之说,每一个王朝都有“一德”,即金、木、水、火、
土中之“一行”,而且相生相克有其规律。汉属火德,火盛意为国家兴盛,火衰意为
败落灭亡。诸葛亮察看火井而火势转盛,寓意是蜀汉乃两汉之续延。又,南朝梁虞荔
《鼎录》谓:“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名曰定军鼎;又作八
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又武都郡金山作二鼎,一大一小,并无文。时孔明行
军,见此山势似有王气,故镇之。”说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并用这些知识为巩
固蜀汉政权服务。“诸葛亮题克汉鼎”之事,则扑朔迷离:“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
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三足;又铸一鼎,沉入永安水中,纪行军奇
变;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曰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口山,名曰剑山鼎。并小篆
书,皆武侯迹。”(《鼎录》)
隋唐时期,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增加了新的内容:一是英灵护民,二是预知未
来。唐人尚驰所作《诸葛武侯庙碑铭》称,汉中沔县定军山“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
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殁人皆福利,生死古今
一也”(《唐文粹》卷五五)。唐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当与这些传说有关。《隋书·史
万岁传》中,“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的传说,更加离奇:诸葛亮去世到史万岁征
南中, 已370余年,诸葛亮则已预知。诸葛亮能“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所以后
世的传说故事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预见能力。
唐人陈盖注胡曾《咏史诗·五丈原》说,诸葛亮北伐曹魏,曹魏遣司马仲达在五
丈原抵敌,不敢出战。一天夜里有一颗长星坠落原上,诸葛亮病故。临终之前,诸葛
亮对杨仪说:“吾死之后,可以米七粒并水于口中,手把笔并兵书。心前安镜,下以
土,明灯其头。”诸葛亮去世,司马仲达占卜的结果是“未死”,因此不敢进攻,于
是蜀汉军队安全撤退。
题为“江东杭州华严寺沙门大觉撰”的《四分律钞批》卷二六在注解《僧像致敬
篇》时述诸葛亮死前所作的安排,与陈盖注相似,并称诸葛亮为“智将”。大意是诸
葛亮伐魏,病逝之前对诸人交待计策:“吾死以后,可将一袋土置我脚下,取镜照我
面。”说完后气绝。魏国有一位擅长占卜的人,占卜结果是“未死”。有人问根据是
什么? 回答是“踏土照镜,故知未死”。蜀汉一方依诸葛亮的计策将诸葛亮遗体放在
营房中,用布幕围着,军队则在夜间悄悄撤走。一月之后,魏国人才知道,去蜀汉营
房察看,只见到诸葛亮的遗体,这便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僧人能采传说故
事解释佛经,一方面是其传经需要,另一方面亦说明诸葛传说故事影响之久远。“死
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已有记载,但不如唐人故事奇谲、
怪异。大觉称诸葛亮为“智将”,亦符合民间传说的特点。
唐代传说故事中有“武侯后身”之说,见于范摅《云溪友议》所记《严黄门》及
张读《宣室志》中的《韦皋》。转生之说出于佛教,严武、韦皋皆曾治蜀,有一定治
绩, 故有此传说。 但这二则故事似出于文人之手,故有人称其为文言小说。韦皋字
“城武”而非“武侯”,显系虚说。
此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更为丰富,涉及面甚广,而中心则是预知与智慧。
关于预知,《蜀古迹记》载宋曹彬事:曹彬于建隆二年(961年) 为都监伐后蜀,
谒武侯祠。“视宇第雄观,颇有不平。谓左右曰:‘孔明虽忠于汉,然疲竭蜀之军民,
不能复中原万一,何得为武? 当因其颓败者折去之,止留其中以祀香火。’左右皆谏
不可。俄报中殿摧塌,有石碑出土尺许。彬径视之,其刻字宛如新书,题云:‘测吾
心腹事,惟有宋曹彬。’读讫,下拜曰:‘公,神人也。小子安能窥测哉? ’遂令蜀
守新其祠宇,为文祀之而去。”曹彬伐后蜀时距诸葛亮去世已七百余载,曹彬称之为
“神人”,是传说故事演变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隋书·史万岁传》中“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之说,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诸葛
亮预见性赞颂的需要。清人陈鼎《滇黔纪游》增饰了以下内容:“万岁踣其碑,碑趺
志曰:‘史万岁不得仆吾碑’,遂为复立,今在高娘寺。”王崧《封建志·爨氏世家》
则说:史万岁“命左右仆其碑,下复有字云:‘隋开皇十九年,史万岁复立吾碑’。
万岁惶恐,再拜重立之。”就是说,史万岁不能超过诸葛亮,仆其碑是错误的,就连
哪一年史万岁“复立吾碑”都算计得很清楚 (按:史万岁征南宁乃开皇十七年,非十
九年,此当系编故事者未加详考)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千年万载也无人能超过诸葛
亮。而“诸葛亮纪功碑”云云,据今人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称:史万岁“入
大理为篝火狐鸣,以愚远夷”,“虽有此碑,必为万岁所伪造无疑。诸葛未至大理,
何能预立此碑? 又诸葛有儒者气象,亦不肯为此”。其说甚是。但作为传说故事后人
仍觉不足而要附益之,则看出民众对诸葛亮崇拜之深。
诸葛亮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其创造发明方面。传说故事中之诸葛行锅、鸡鸣枕之
类,皆神奇无比。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流布面广,但主要集中于其故乡琅邪、湖北襄樊、
四川、云南、陕西汉中等地。据1916年所修《临沂县志》载,县令郎秉和欲决诸葛堤,
“畚锸甫始,得一碑,上有文曰:‘发吾堤者郎秉和也’”。于是,郎秉和畏惧而止。
据《沔县忠武祠墓志》卷一《拾遗》载,“瓦洞沟土岩之半有二水窍,一如条砖镶成
而形方,一如筒瓦合成而形圆。水色稍浑浊,其性冷冽而四时涓滴不断。云武侯遣地
脉龙神穿水道,引四川之水以通脉气”。清代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势力到达沔县。
庠生李长庚“偶于秋冬间夜过菜园渡口,时当月明,忽见定军山头旌旗闪灼,帐房参
差,方惊疑以为官兵突至。及次早遍访,实无兵至,而南路之贼信已报退矣。”沔县
知县马允刚即据此上报, “中丞陆公有仁奏侯之灵异于朝, 嘉庆皇帝颁发御书匾额
‘忠贯云霄’。八年秋,又御制祭文,钦命工部侍郎初公彭龄以太牢致祭” (《勉县
忠武祠墓志》卷一《拾遗》)。
这些传说故事虽不系统,且多歧异,但在民间有很强的生命力。今人编辑诸葛亮
故事多种,如张楚北辑《诸葛亮拜师》、陈文道编《诸葛亮的传说》、李元悌编《诸
葛亮传奇》、袁银波编《诸葛亮三请刘备》等,亦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