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经济思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26&run=13

诸葛亮的经济思想, 其主要特点是“以农为本” 与重视工商业相结合。诸葛亮
“以农为本”的思想是明确的,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许多措施,建兴二年(224
年) 就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三国志·后主传》);在给杜微的信中
也指出,首要的任务是“闭境勤农,育养民物”。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
冰在成都平原修建的水利工程。它一建成,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蜀地沃野千
里, 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因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华阳国志·蜀志》) 。诸葛亮北伐时,“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为了保护都江
堰,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水经注·江水》)。除都江堰外,因
成都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趋,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四川通志》卷二二下)。
汉中地区原本富庶,但经曹操与张鲁、刘备与曹操争战后,汉中百姓或流亡,或被曹
操迁入内地,人口锐减。至建兴五年(227年) 诸葛亮率领诸军北驻汉中,从涪陵“发
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从事农垦。
建兴六年(228年)第一次北伐,又“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三国志·诸葛亮传》)
,使汉中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后诸葛亮任命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三国志·吕乂传》)。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三国志·
后主传》) ,即在黄沙一带(今属陕西省勉县)实行军屯。这次军屯,除警戒部队和番
兵以外,其他部队都参加了,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前后两年) 。到建兴十二年(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 与司马懿对垒于渭水之南, “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盐铁官营,是西汉武帝时即采取的政策,诸葛亮在蜀汉继续推行。蜀汉所产之盐
为井盐,历史悠久,至迟在战国时期已有不小规模:“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
知天文、地理……又识察水脉 (“识察水脉”之“察”,原作“齐”,此据刘琳《华
阳国志校注》。) ,穿广都盐井、诸陂池。”(《华阳国志·蜀志》)据记载,诸葛亮
改用天然气煮盐,产量比用柴火煮增高许多:“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
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后汉书·郡国志·蜀郡》刘昭注)。所谓“井火”
即天然气,所谓“家火”即柴草之火。“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
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
盐得盐。入于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燃也。”(张华《博物志》)这是诸葛亮亲自视察火
井并加以改进的情况 (所谓“改进火井”,据今人研究,即把天然气井挖深,使其排
放量增大。)。
当时农具兵器,主要为铁制。益州盛产铁,诸葛亮非常重视铁矿的开采及冶炼。
《蜀中名胜记》卷八载:“《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亮取为刀剑。宇文
度封铁山侯即此’。”而此山所产之铁“极刚利,武侯取供兵器” (《四川通志》卷
二五) 。“始建县,本汉武阳县地。……铁山在县东南七十一里,出铁,诸葛亮取为
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元和郡县志》卷三三)开采铁矿及冶炼、铸造,所
需人手甚众。据《三国志·邓艾传》载,邓艾灭蜀汉后“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
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这四万人,大约有三分之一从事开采和冶铁。这是临
时措施,而正常情况下生产规模更大,用人应更多。
蜀锦,是蜀地特产,行销全国。诸葛亮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把蜀锦制造与“决敌”联系在一起,故非常重视。“锦城在
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初学记》
卷二七引任豫《益州记》) 《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南夷里桥南岸,“其道西
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西又
有车官城,其城东西南北皆有军营垒城。”可见“锦官”之设始于蜀汉,是诸葛亮管
理蜀锦生产销售的官府。成都有“锦官城”之称,亦始于蜀汉 (锦官之设始于蜀汉及
“锦官城” 得名之由,参1962年7月12日《成都晚报》载缪钺《成都设置锦官始于蜀
汉》一文。) 。诸葛亮生产蜀锦,主要不是用于国内,而是外贸:“江东历代尚未有
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布于蜀(布,疑为“市”之误。),而吴亦资西道。”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山谦之《丹阳记》)。
对南中地区的经济开发,诸葛亮不遗余力,这也是他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定叛乱以后,诸葛亮把蜀汉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送过去。据冯苏《滇考·
诸葛武侯南征》记载,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逐渐改变了当地少数民族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云南至今有“打牛坪”地名,相传就是诸葛亮首次教夷人
牛耕之处。后来,“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
氏”(《滇载记》)。南中地区过去只能生产“土盐”,即把含盐的土挖来,加水溶稀,
将水煮而食用。在蜀汉人士帮助下,改为挖土蓄水稀释盐分然后煮晒,产量大为增加,
盐质提高,也便于运输贸易。如云南郡蜻蛉县(在今云南省永仁县境)的盐井,“其开
煮在蜀汉时”(《华阳国志·南中志》任乃强注)。蜀汉开发南中的另一个贡献是改善
交通。诸葛亮任命的越嶲太守张嶷,为了加强巴蜀和南中地区的联系,修复了百年不
通的旄牛道,出现了“千里肃清,复古亭驿”的景况(《三国志·张嶷传》),物资交
流及行人往来都大为便利。
为了使其经济政策得以贯彻实施,诸葛亮注重选拔任用得力官员。如王连,在任
什邡县令和广都县令时都很有政绩,诸葛亮于是提拔他为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
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王连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但
仍“领盐府如故”(《三国志·王连传》) ,直到建兴三年(225年)病故。张裔与诸葛
亮有“石交”之谊,诸葛亮任命他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三国志·张
裔传》) 。吕乂曾在司盐校尉手下当过典曹都尉,后任新都、绵竹县令,威信之高,
为一州之最。在巴西太守任上,为了支持诸葛亮北伐,吕乂募取士兵五千人,由于吕
乂能晓以大义并严明纪律,从巴西到汉中长途跋涉,却没有一个士卒逃跑。所以诸葛
亮调任吕乂为汉中太守,加强北伐前线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