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儒家为主兼收并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7&rec=22&run=13

诸葛亮没有留下哲学著作。在现存的“言教书奏”中,也少有关于人与自然、物
质与精神等方面的言论。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曹操的成功“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一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用人上,“循名责实,虚伪不齿”,主
张名、实相符。这些都是诸葛亮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诸葛亮政治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基础是以儒家为主,以法家为辅。
诸葛亮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故乡琅邪,在两汉时代是儒学十分发达的地区。诸
葛亮父、叔皆为东汉末官吏,而其兄诸葛瑾少年时即在京师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尚书》
《毛诗》《左传》等。诸葛亮幼承家学,学习的内容亦不外乎此。后侨居襄阳十余年,
所师事者为庞德公、司马徽等人,司马徽为古文经学大师,庞德公亦是以儒学著称的
名德耆宿。因此,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基础,是以儒学为根底的。但汉朝的统治思想,
西汉初年是黄老之学,武帝以后则儒、法并用。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
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霸道”即法家之道,
“王道”即儒家之道。东汉刘秀建国,遵而不改。东汉末年社会动乱,道家、纵横家
之说,又日趋活跃。所以,三国政治舞台上的著名人物,很少有只执一家之说者,区
别仅在于核心与兼采的内容而已。
诸葛亮追随刘备,政见上一致当是首要原因。刘备虽家境贫寒,但少年时曾师事
儒学大师卢植,在领徐州牧期间,又与在徐州避难的陈纪(字元方)、郑玄(字康成)交
往,向他们请教。陈纪、郑玄都是汉末儒学大师,郑玄则为其中翘楚。诸葛亮在《答
惜赦》中述及刘备所受的影响:“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刘备与诸葛亮所
创立的蜀汉政权,后人以“得人和”与曹操之“得天时”、孙权之“得地利”别之,
就是因为刘备与诸葛亮自创业之始就有比较浓厚的儒家“仁政”色彩。刘备在领平原
相时,即能“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故“众多归焉”(《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陶谦病故前推刘备领徐州牧,
陈登派人向袁绍说明其事,袁绍回答:“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
望也。”(《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至于在荆州被曹操追赶时,荆州士
民十余万人追随他,一天才走十余里,有人劝他弃众而走,刘备虽面临巨大危险,仍
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作答。
诸葛亮本人的言论及政治实践,到处可见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痕迹。诸葛亮为文,
或直引儒家经典,或述其大义,信手拈来。如《上言追尊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就引
有《礼记》一处:“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引《诗经》
二句: “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述其大义一处:“《春秋》之义,母以子贵。”
《正议》中的“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昔轩辕
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等语,都是儒家习用的语言。故后世评论诸葛亮,多
以儒家标准来衡量。 对诸葛亮影响较大的儒家人物是曾子与荀子。 诸葛亮文中曾引
《礼记》,是时《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都很流行,内中不少曾子的言论和行事
(尤其是《大戴礼记》收《曾子立事》等十篇)。曾子说:“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
欤? 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联系到诸葛亮的政治实践,他的以天下为己任
“死而后已”的精神,与曾子之论是一脉相承的。《文子·上仁》中引老子语“君子
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与诸葛亮《诫
子书》开头数句极为相近,故有认为诸葛亮思想是源于道家的。诸葛亮的积极入世态
度,尤其是中年时期,与道家“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生
产者心态是不相容的。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外生书》云:“夫志当存高远,
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若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不难看出,
诸葛亮要求后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寄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
涵的。诸葛亮《出师表》有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个大事
就是“兴复汉室”。
诸葛亮有一篇著名的论文--《论诸子》,是就道家、法家、纵横家等的优点、缺
点予以评价的,其文曰:“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
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
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
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长短经》卷一《任长》注引)诸
葛亮此文,与《荀子·解蔽篇》有诸多相似之处。《解蔽篇》曰:“墨子蔽于用而不
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
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二者在语法结构及措辞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说
《论诸子》脱胎于《解蔽》,并不为过。所不同的是,荀子对墨、道、法三家用“蔽
于” 与“不知” 二词加以评论,诸葛亮则用“长于”及“不可以”二词给予评价。
“蔽于”是“被遮蔽”的意思,即深入某一领域而不顾及其它。但诸葛亮对诸子是有
褒扬、有批评,荀子则仅就其“蔽于”方面论之。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学之集大成者,
又是儒家学派中最接近法家思想的大师,故他的弟子韩非、李斯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诸葛亮崇尚法治,吸取法家思想,与对荀子思想的继承有着直接关系。《三国
志·先主传》裴注引《亮集》所载刘备遗诏曰:“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
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
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给刘禅抄录诸书,自然是已经读过
且认为有益于治国的。其中虽然没有言及《荀子》,但不能否认《荀子》对诸葛亮的
重要影响。明人于慎行认为:“三代而下,以霸略成王业者,唐太宗是也;以王佐成
霸功者,孔明是也。”(《读史漫录》卷五)钟惺曰:“孔明治国,赏罚之信,至通神
明,只是用《申》《韩》入妙。今人看《申》《韩》自粗,未得其微处,而遂以法家
少之耳。”(《史怀》卷一六)这是很有见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