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传播儒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7&run=13

一、设帐授徒
曾子是孔子之学的忠实继承者,不仅能秉承原义,而且通过设帐授徒、著书等方
式传播,扩大影响。
鲁哀公十九年(前476年),曾子为孔子守丧结束,回到了南武城。前475年,其父
曾点卒, 曾子又为其父守丧。大约在前473年,曾子开始在故乡设帐,讲学授徒。他
以其孝行和渊博的知识倍受武城人的尊敬。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越国人攻打武城,曾子率门人离家躲避,后来又返
回武城。此时鲁国处于哀公末年、悼公之世,政局混乱不堪,曾子为了便于教育学生,
于鲁悼公元年(前466年)率领弟子来到了相对安定的卫国。到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
返鲁,曾子在卫国生活了10年。据皇甫谧《高士传》和《庄子》记载:“曾子居卫,
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纳履而踵
决。”“褐衣絮,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曾子在卫国生活得十分艰苦,
但他仍能安贫乐道,守志不挠,讲学不辍,“曳履而歌《商颂》,声满天下,若出金
石”(《素履子·履贫贱》)。以言传和身教师表弟子。
鲁悼公十一年,50岁的曾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仍以讲学授徒为业。鲁悼公二十一
年(前446年) ,同门子夏丧子失明,曾子前往吊问,并与子夏、段干木等在西河一带
设帐讲学,时间仅1年左右。鲁悼公二十二年(前445年),曾子再次返回鲁国,讲学授
徒,并与弟子一起开始整理其言论。

二、教育方法
曾子的大半生以讲学授徒为业,在教学方法上既承袭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又特
别注重言传身教。
曾子在跟随孔子学习的时候就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一个内容是自查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因为他能温故而知新,所以对孔子的教导记得很牢,并以此
来启发教育学生,他的学生则据此间接承继孔子的衣钵。《孟子·公孙丑上》载孟子
论勇时说:“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缩,
直也,此处为曲直之直。) ,虽褐宽博(褐,低贱者之服;褐宽博,即褐夫。),吾不
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子对弟子子襄论勇敢问题,并没有告诉
子襄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而是把孔子教导的道理原封不动地转教给子襄:“我曾
从夫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论述: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对方纵然是地位低下的
人,我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对方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冲向前去。”
子襄自然就能理解勇敢的真正含义。乐正子春在自己授徒的时候,仍然不厌其烦地追
溯师承:“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
损其形,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
曾子自己强调“行”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他的学生公明宣跟他学习了三年而没有读书,曾子问为什
么,公明宣说:“怎么敢不学呢?我见老师住在家里,您家老人在的时候,就是对狗、
对马也不大声喝叱,我很喜欢,学习这样做还未能办到;我见老师应对宾客,恭敬谦
逊而不懈怠,我很喜欢,学习这样做还未能做到;我见老师居官,对下级要求很严而
不毁伤他们,我很喜欢,学习这样做还未能做到。我喜欢的这三件学习还不够,我怎
么敢既当了先生的学生而不学呢? ”曾子听了公明宣的话很高兴,认为自己不如公明
宣,承认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说苑·反质》载: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
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 ”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
宫廷,亲在,叱吒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悦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
而不懈惰,宣悦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悦之,学而
未能。 宣悦此三者, 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 ”曾子避席谢之曰:
“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曾子让学生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他本人更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循规蹈矩,甚
至临死前发现铺的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也要坚决换掉。据《礼记·檀弓上》载:曾
子病危,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边,曾子之子曾元、曾申坐在脚边,童子在角落里拿
着烛火。童子说:“这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吧?”乐正子春说:“别说了!”曾
子听到以后,猛然一惊:“啊? ”童子又问了一遍,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送
给我的,我没能在病重之前换过来。曾元起来换席子。”曾元说:“您老的病已经很
厉害了,不能再移动。幸而挨到明天早晨,一定换掉它。”曾子说:“你爱护我不如
童子。君子是从道德上爱护别人,小人是用迁就过错表示爱护。我还要求什么呢? 我
能合乎正礼死去,这就行了。”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席子换好后还没有躺安稳,曾子
就病故了(《礼记·檀弓上》载:曾子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
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
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
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按:引文中之“睆(huǎn),光滑貌;箦(zě),席子;革(jí),急也。)。
乐正子春目睹了老师临死前一丝不苟的遵礼行为,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在
曾子这样一位严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弟子们也成了优秀人物。

三、教育成就
曾子讲学授徒,有弟子70人(见《孟子·离娄下》。沈犹行曰“从先生者七十人”,
仅是约数,而且是那一个阶段的;但它无资料可考,姑从之。) 。因其要求严格,教
育得法, 弟子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有名者8位,即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公明
高、公明宣、子襄、阳肤、沈犹行等 (清代王定安所修《宗圣志》卷十六,列举曾子
有名弟子13人,即除乐正子春等8人外,又有孔伋(即子思)、公孟子高、孟仪、檀弓、
吴起5人。 曾子与孔伋的师生关系之说,始于宋代陆九渊:“而子思独师曾子,则平
日夫子为子思择师者可知矣。”《孟子外书》引孟子语“曾子学于孔子,子思学于曾
子”,实为杜撰。近人钱基博《古籍举要》、章炳麟《徵信论》已辨其误。公孟子高、
孟仪,《说苑》及《大戴礼记》记有与曾子问答语,清修《山东通志》、《济宁州志》
等列为曾子门人,并入曾子庙祀。但《济宁州志》则云:“公孟子高疑即公明高,孟
仪疑即公明仪。古音明、孟皆读如盟、如芒,长言之为公明、短言之则为孟。”可备
一说。檀弓,系南宋人胡寅定其为曾子门人的:“檀弓,曾子门人,其文与《中庸》
之文有似《论语》,子思、檀弓皆纂修《论语》之人也。”此说信者极少。《史记·
吴起列传》中有吴起“事曾子”的记载,但据后人考订,此曾子乃曾参之子曾申。)。
乐正子春,鲁人。《世本·秦本·氏姓篇》:“乐正氏,周礼乐正,因官氏焉。
鲁有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东汉人郑玄注《礼记》亦从此说。在曾子弟子中,乐正
子春是最有名气的一个(详下)。
单居离, 《大戴礼记》 卢辩注认为系曾子弟子。《大戴礼记》的《事父母》、
《天圆》等章,就是以单居离问、曾子答形式写成的。
公明仪,《礼记》郑玄注认为系曾子弟子。《礼记·祭义》有公明仪问曾子“夫
子可以为孝乎”的记载,《礼记·檀弓上》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的记载。
唐人孔颖达《礼记疏》认为,公明仪既是子张弟子,又是曾子弟子。
公明高,东汉赵岐注《孟子》认为是曾子弟子;清人洪颐煊《经义丛钞》则说:
“《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
公明宣,《说苑·反质》篇载其学于曾子事。
子襄,赵岐《孟子》注认为系曾子弟子。《孟子·公孙丑》载有曾子同其论勇的
一段话。
阳肤, 包咸《论语》 注谓为曾子弟子。《论语·子张》篇载孟氏让阳肤当士师
(管司法的官吏),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
而勿喜。”
沈犹行,姓沈犹,名行,赵岐《孟子》注曰曾子弟子。沈犹为鲁国大族,《荀子
·儒效》:“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孟子·离娄下》记“曾子居
武城,有越寇”事,沈犹行在曾子弟子之列。
在曾子诸弟子中,成就较大的是乐正子春、公明仪等。
近人梁启雄注释《韩非子》中“乐正氏之儒”时,引用了梁启超的看法:“曾子
弟子有乐正子春者,此文乐正氏疑即传曾子学者。孟子弟子亦有乐正子,当属孟氏一
派。”孟子弟子中的乐正子,是乐正克,在《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鲁国国君曾让
他出仕。《孟氏外书》称乐正克是乐正子春之孙:“乐正子春年九十矣,使其孙克学
于孟子,告之曰:‘昔者圣人之门,颜子以仁,曾子以孝,季路以勇,伯赣 (伯赣,
即子贡。)以智,各以所得闻于天下,传于后世。汝往矣,庶几有其一得乎?’”《孟
氏外书》系明人伪撰,不可信从。而韩非距孟子不远,孟子其时影响甚大,乐正克不
会独树一帜;而曾子去世已二百年,其后学分为数派,乐正子春即是显于世的一支。
唐代柳宗元认为,《论语》一书是子思、乐正子春整理的(见《柳先生文集·论语辩》
上篇:“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或
曰: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亦可见其影响之大。
据《韩非子·说林下》载,乐正子春是以守信闻名于世的人物。齐国攻伐鲁国,
讨要“谗鼎”,鲁国把一个假的送去。齐国人说:“这是假的。”鲁国人说:“是真
的。”齐国人说:“让乐正子春来,(他如果说是真的)我就相信您的话。”鲁国国君
把乐正子春请来,乐正子春说:“为什么不把真的送去? ”鲁君说:“我喜欢它。”
乐正子春说:“我也爱护自己守信用的名声。”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
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人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
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 ’君曰:‘我爱之。’答曰:‘臣
亦爱臣之信。’”) 在齐、鲁两国关于谗鼎真伪问题上,齐国人要凭乐正子春一言裁
决,可见他守信用、说真话的名声已超出了鲁国范围,这也正是曾子“杀彘教子”思
想的继承。
乐正子春完全承袭了曾子的孝道。有一次他伤了脚,好了以后几个月不出门,神
色忧伤。他的弟子问他说:“先生下堂伤了脚,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伤之色,请
问是什么原因? ”乐正子春引用自己的老师曾子从孔子那里学来的理论回答说:“父
母给我一个完好的身体,儿子应完好地归还,不损坏自己的身体,不损伤自己的形象,
才可称得上孝。君子走每一步路都不能忘记,我忘了孝道,所以才忧伤。” (《吕氏
春秋·孝行》 :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
‘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 ’乐正子春曰:‘善乎而
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
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尺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又,《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亦记其事,文字略异。)
母亲去世,乐正子春五天没有吃饭。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讨,表示后悔:“连
我的母亲都得不到我的真情,我还在哪里用我的真情呢? ”因为按照丧礼要求是三天
不吃饭,乐正子春为表示特别孝顺,勉强坚持了五天,却并不是出于真情,故而自责。
这种敢于从内心自我反省的态度,也与曾子相似。乐正子春继承了曾子的衣钵,又设
帐授徒,被称为“乐正氏之儒”。
公明高也设帐授徒。《孟子·万章上》载,万章向孟子请教“舜往于田,号泣于
文日天,何为其号泣也”的问题,孟子回答是“怨慕”,即一方面怨恨,一方面怀恋。
万章引用曾子“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的话提出“难道舜会怨
恨吗”的问题时,孟子举出公明高的学生长息也曾向公明高问过,而公明高说“这不
是你所能懂的”,然后孟子解释说:“公明高的意思,以为孝子的心理是不能像这样
满不在乎:我尽力耕田好好地尽我做儿子的职责罢了;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办法
呢? ……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怀恋父母。”孟子用公明高对舜的孝行评价回答自己
的学生,是对公明高的尊敬。
《孟子》一书中引用公明仪的话三处,都是作为正面论据。如“古之人三月无君
则吊”,意思是“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君王任用,就要去安慰,给以同情。” (《孟
子·滕文公下》) 孟子分析他所处的时代“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即当时思想
界占上风的两大派是极端利己主义的杨朱一派及主张“兼爱”的墨子一派,能够站起
来反对杨、墨的是圣人门徒。孟子固然是自比圣人之徒,但他引用公明仪的话作论据: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滕文
公下》)自然也把公明仪列入“圣人之徒”行列。
曾子门人的重大贡献,是参与了《论语》的整理、编订工作。《论语》记录孔子
与门徒的谈话,其中只有曾参、有若二人称“子”而不名,故后人认定曾子及其门人
是重要的参与者。《曾子》一书,也是曾子的门人整理的。其中乐正子春、单居离、
公明仪等人可能起了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