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63&run=13

二、从有关曾子和南武城的古迹看曾子故里在嘉祥
嘉祥县境内有关曾子的古迹,有人说是明成化年后才有的,其实不然。这里仅举
几例为证。
(一)南武城
嘉祥南武城,直呼其名,直认其地,从现在见到的历史资料看,早在北宋就已有
确凿材料。北宋初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所作《曾氏族谱序》有“曾西祷于南武山”之
语。北宋国史馆编修晁补之《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中有“下马牛岭,北望南武,七
日诸山,……”一段。曾参之孙鲁西祷于南武山证明曾子之家位于南武山下,南武山
因南武城而得名。晁补之所记金乡张氏园,居嘉祥之南,北望南武山,显然是嘉祥的
南武山。由此看来,早在北宋初年人们就认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
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之上有秋胡庙。庙中有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鲁秋胡庙碑。
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为庙碑撰文。碑文中有“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
之句,指认此地为南武城。山下有秋胡墓。山南金乡柳园村,多姓邵,有贞姑庙供奉
秋胡妻邵氏,自认是秋胡妻邵氏族裔。明万历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也有记载:
“秋胡庙在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至元八年主簿夏清因祈雨有感而重
修之。……”《济宁直隶州志·艺文志》载有唐王勃《平山庙》一诗:“一跻平山庙,
恍恋洁夫人。……”
嘉祥南武城,群众呼为阿城。查《韵会小补》曰:“阿又音屋。”“阿”、“武”
古音相近,阿城即武城。对南武城遗址,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证,发现城墙中含有
具有春秋时代特征的棍夯窝,夯土中陶片最晚到春秋早期,地层陶片从西周到汉皆很
多,断定此城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早期。
(二)曾庙
曾庙历史久远,初称忠孝祠。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卷一38页载《曾子故
里古迹考》云:“曾参家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
五日,……” (资料由曾氏大成通谱委员会江西分会主修处、江西省赣县田村镇杨梅
村曾传将提供。) 东武城西面、西北面皆环山作墙,城西只有悬崖。唯嘉祥南武山之
阳地理地貌与此相合。此忠孝祠是曾氏最早的家祠,类似孔子死后以所居之室“因以
为庙”。
曾庙后称“ 国宗圣公庙”,重修于明正统甲子 (公元1444年,比成化元年早21
年) 。曾庙内现存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碑云:“武城在嘉祥
之南,金乡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大明正统甲子,…
…以 国宗圣公庙宇倾坏,奏请修理。……丙寅春二月落成。”天顺四年 (公元1460
年)重建 国宗圣公庙碑也有同样的记载。
(三)曾子墓
唐、宋、明《曾氏族谱》皆载明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明天顺四年重建 国宗圣公
庙碑也有“庙(指曾子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曾子墓方位的记载是明确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迷失其具体位置。
但遗迹还是有的,如明吕兆祥《宗圣志》记载:“石虾 状如伏虎,今在宗圣故里吴
氏园中,乡人相传,以为曾家物,恐亦先茔中苍麟白羊类耳。”
曾子墓具体位置的认定,见于《明史·曾质粹传》:“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
‘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
诏加修筑。”《宗圣志》、《兖州府志》亦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有人说,所谓发现曾
子墓是作伪之举。理由是,悬棺非中原葬法,墓碣始于西汉。这是把悬棺与悬棺葬法
混为了一谈。造成悬棺有多种原因。嘉祥山区就常出现因山洪冲击棺墓悬于山涧壁上
的现象。关于碑碣的问题,后人给前人立碑碣的现象更是常见。“渔者陷于穴中得悬
棺”,是《明史》记载的考古发现,是实证。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的情况下,不是任
何人凭想象推理就可以推翻的。
(四)其他古迹
耘瓜台。位于嘉祥南武山之东,南武城北郊,传为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明于
慎行《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耘瓜台,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
处也。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宗圣志·邑里》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
北相峙,南台约五亩,北台约三亩。”
元曾子书院。 嘉祥南武山之阳有曾子书院。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学校志》:
“曾子书院,在县南南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之
文,岁久遗址不存。”
金代琴堂。在嘉祥县治东,萌山之阳,传曾子鼓琴处。金太和七年苏思忠重建。
明嘉靖九年嘉祥知县王时佐,取石修泮石桥,其堂遂毁。旁有甘泉清列,后称琴堂坑。
曲阜有鲁城遗址、孔子墓、孔子庙可证孔子故里在曲阜。同理,嘉祥既有曾子墓、
曾子庙,又有南武城遗址,可以证明曾子故里在嘉祥。

三、曾氏族谱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氏族谱关于曾子故里的记载是一致的,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左丞相杜如晦为之作序。卷一,38页载《曾子故
里古迹考》云:“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
北宋嘉元年《曾氏重修族谱》 ,苏东坡为之作序。卷一,203页载:“曾子故
里在武城……,西有曾参墓,西北有忠孝祠,鲁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获麟亦在于此。
不知何代改为阿城。”
南宋德元年《曾氏重修族谱》 ,丞相文天祥为之作序。总一,197页同唐贞观
三年《重修武城谱系》记载。
明隆庆《曾氏大成宗谱》,有宋、元、明诸序。卷二《历代迁徙考》记有:“鲁
襄公六年,莒人灭 , 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巫公生天,天公生阜,
徙嘉祥。”《附先代源流》载:“一世巫:周简王十四年世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
姓之始,居南武城。葬武城东山。……三世阜:为叔孙氏家臣,一子点,徙济宁州嘉
祥县。……五世参:字子舆,孔门高弟,封 国公。葬嘉祥南四十里。”
明万历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谱》 ,总一,107页载:“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
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古曰:忠孝祠。”
明万历《武城曾氏族谱》载,春秋鲁哀公二十年,曾点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
南四十里南武山。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卒,葬于嘉祥南武山西南元武山下。
清乾隆十九年曾子宗主博士曾兴烈创修一届通谱,由县丞曾衍枢领存嘉祥案。卷
一, 196页《曾子故里武城古迹考》载:武城鲁之下邑也,春秋子游为宰处,称:乡
音呼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
以上诸谱皆明确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

四、曾子处费之地为近嘉祥之西费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鲁有两费,曾子所处之费是
哪一个?
西费为国,姒姓,近嘉祥南武城。《竹书纪年》有“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史记·夏本纪》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费氏……。
春秋时,费为鲁附庸国。《左传》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 父胜之。费 父应与邾仪父一样,是对小国之君的称
呼。战国时,《孟子·万章下》载有费惠公,并称小国之君。《史记·楚世家》载顷
襄王十八年楚猎人答顷襄王问,把费列为十二诸侯 (秦、魏、燕、赵、齐、鲁、韩、
卫、邹、费、郯、邳) 之一。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从夏至战国西费一直为国。关于
费国的姓氏。1972年邹城峄山后钓鱼台遗址出土了一件春秋铜鼎,有铭文为“费敏父
作孟姒□媵鼎, 其眉寿万年永宝用” 。 此消息见于《文物》1974年第1期,王言京
《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文章说:“根据铭文,此鼎是费国的
敏父为其大女儿陪嫁而作的。费,姒姓,……鼎为春秋时器。文献记载,费为小国,
后入鲁。”费敏父之女称孟姒,其为姒姓无疑。关于费国的方位《读史方舆纪要》载
“废鱼台县西有费亭,即费 父食邑处”。鱼台之西,与嘉祥南武城为邻。
东费为季氏食邑,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北25里上冶镇。其最早见于史籍是《左传·
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此费作为“三桓”之首季氏的食邑,多次见
诸先秦史籍,使姒姓费国较之黯然失色。以致有人认为“春秋末战国初,季氏曾据费
为国”。事实上曾子整个在世期间季氏并没有建立费国。哀公及哀公之前,季氏没有
独立建国,这一点《史记·鲁周公世家》有明确记载。哀公之后,“悼公之时,三桓
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亦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悼公之丧,季昭子
问于孟敬子……”(《礼记·檀弓下》),直到悼公死,季氏也没建国。这里需指出的
是,曾子已于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6年) 去世。《竹书纪年》及《水经·济水注》
均有鲁元公八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的记载,说明季孙氏仍没独立。《汉书·
张敞传》:“臣闻公子季友有功于鲁,大夫赵衰有功于晋,大夫田完有功于齐,皆畴
其庸,延及子孙,终后田氏篡齐,赵氏分晋,季氏颛鲁。”由此可见,季氏终后仅是
颛鲁并没分鲁建国。
曾子所处之费为姒姓费国。《说苑·尊贤》“鲁人攻费”中有“曾子辞于费君”,
“费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之句。费有“君”且又自称“寡人”,可见
此“费”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城邑。当时,费国只有一个,就是姒姓费国。也就是
说,曾子所处之费就是姒姓费国。关于“曾母投杼”的故事,曾与费同姓,既有宗亲
关系又有文化上的渊源。嘉祥南武城与费国毗邻,曾子全家就近居住在同姓国以求庇
护,正合情理。
有人把“曾子居武城,有越寇”与“曾子处费”、“鲁人攻费”混为一谈。目的
是想用越国靠近季氏费邑,来证明曾子所处为季氏之费。其实,曾子居武城不是家在
武城。同文中就有“子思居于卫”,难道可以以此推断子思是卫国人吗? 况且,明明
一个是越寇武城,一个是鲁人攻费,一个是越寇,一个是鲁攻,一个是武城,一个是
费,主动者不同、被动者不同,地点也不相同。怎么能把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说成一
回事呢?有人以“《檀弓》云,季氏卒,曾皙依门而歌……,又云,曾子之席华而 ,
曰季氏之所赐也”证之“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那是连季孙氏几代为鲁宗卿,
居住都城,执国政,并不住费都不知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子“死于鲁”,
曾子死时季孙氏赐箦,恰恰说明此时季孙氏并没有据费为国,“鲁人攻费”之费根本
不是“季氏之费”。

五、南城不是东武城
第一,南城没有叫过南武城
“南城县”之名始于东汉,是由西汉“南成县”演变而来,历晋、南朝宋、北朝
魏,北齐时并入武阳县。《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南城县。《晋书·后妃传》景献
羊皇后,泰山南城人;惠羊皇后,泰山南城人。《晋书·羊祜传》羊祜字叔之,泰山
南城人。《宋书·州郡志》南泰山郡、泰山郡均有南城县。《宋书·羊欣传》羊欣字
敬元, 泰山南城人。 《魏书·地形志》东泰山郡南城县。《隋书·地理志》琅邪郡
“颛臾”下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从以上史书记载可知:南城在晋朝前后皆
称南城, 均没有“武” 字;《晋书》多次出现的也是南城,也没有“武”字。只有
《晋书·地理志》一处称“南武城”,与前后和当时的记载皆不合,明显有误。《晋
书》(中华书局版)的编注者看出了问题,在正文中把“南武城”更正为“南城”,并
作注说:惟《晋志》多一“武”字,殆因下文有“南武阳”而衍一“武”字。只因衍
这一“武”字,才出现有人把南城认作南武城的错误。
《春秋·襄公十九年》 城武城, 所注“泰山南武城县”,不是杜预原注,其中
“武”字是后人错加上去的。景献羊皇后稍早于杜预,羊祜与杜预同朝为官且为好友,
惠羊皇后稍晚于杜预,而三人里籍皆称泰山南城人,证明杜预整个在世期间,泰山南
城始终是泰山南城,并不存在什么“泰山南武城县”。因此,杜预根本不可能有什么
“泰山南武城县”之注。南朝梁时人刘昭所补注的《后汉书·郡国志》引用了杜预的
原注:“南城,故属东海,……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杜预
把襄公十九年城武城,错注在南城县,但其中并无“武”字。
第二,“南城之冢”的南城是南武城的省文
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 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
孝。”这里说的南城不是东汉南城,而是嘉祥南武城的省文。理由有二:一是 、毕
皆是周时地名,并不是东汉时的地名,与之相对应,南城也应是古时地名,不应是东
汉时地名。春秋时鲁国没有南城,只能是南武城。二是王符是东汉末年的作家,在汉
赋的影响下,行文语言讲究整饰,讲究对仗,如上边引用的一段话,全用的是对仗句。
“ 毕”是两个字,“南武城”是三个字,无法使之对仗,只好省一字为“南城”。
同样情况在汉武梁碑中也有体现:“选择名石,南山之阳。”(见洪适《隶释》)其中
的“南山”就是南武山之省。至于章怀太子所注“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
县西南”,是把“南城之冢”中的南城误认为东汉南城而推断出来的,并没实据。明
王雅量以同样的思路,认为到南城一定能找到曾 墓,结果却是一切“杳不可问矣”。
王雅量时曾 墓就“杳不可问”,现今东武城忽然冒出个曾 墓来,让人费解。

三、碑记选录

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
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轲
书所谓曾子居武城,即其故地也。盖曾氏实家于此。当杏坛设教,木铎声扬之日,立
孔氏之庭者三千,陪洙泗之席者七十,而道统之传独得其宗者,惟曾氏焉。其嘉言善
行,皎若日星,昭如云汉,光于前圣,训□后学,视万亿年犹一日也。建庙庭,崇祀
典以享天下,后世无穷之报也宜矣。奈何世系既远,庙貌倾摧,虽累朝葺治,而兴替
不能无也。大明正统甲子,皇帝 天下所司修治应祀神庙。嘉祥儒学教谕温良,以 
国宗圣公庙宇倾坏,奏请修理之,上允其请,乃以正统乙丑秋八月兴工,越明年,丙
寅春二月落成。于时山东提刑按察司宪佥江右肖公启总督其事,暨兖州府太守焦公福,
嘉祥县知县宋善,主簿张景昭、典史赵宗、教谕吕仕华、训导卜溥同心协力,阅半载
而庙成,涂 黝垩之完美,装塑相貌之俨雅。曾父曾母位于寝殿之中,宗圣公、曾元
并坐于左右,而各以夫人配焉。曾申、曾西侍坐于两傍,而东西向焉。位次配附盖因
其旧而厝之也。又明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右参议和阳马公谅,按临二邑,躬亲谒庙,
睹之席次,乃曰:“嗟夫! 天叙之典未正,人心有所不惬。天秩之礼未明,神灵有所
不安。”遂给为 捐□□。命兖州府同姚公昱领其事,金乡县主簿方君伯辉督其成。
复于宗圣公庙之东创建莱芜侯庙,东西两廊。经始于卯冬,鸠以工匠,抡以材木,陶
以砖瓦,量期以役之,计工以庸之,捐俸米具饔飧,以供饲之,出镪币设酒肴以犒劳
之。由是工各效能,人各效力,以岁戊辰正月癸卯既望,越四日丙午立焉。不日而庙
貌之峨也,暨盖之新也,丹 之涂也。独置宗圣公同夫人像于寝殿不动,而曾西侍焉。
曾父、曾母移之新庙中,坐而南向焉。曾元、曾申位于两郎,而东西向焉。然后父子
之伦灿然而尊卑定,夫妇之别肃然而内外分。古今尊崇遐迩,瞻仰吾道增光,斯文出
色。吁,非大参马公之卓识,则典礼无以明;非府同姚公之赞襄,县簿方君之效勤,
则庙宇无以成。庙宇既成,典礼以明,人情允惬,神灵安妥,非惟当时之幸,实天下
后世人伦大幸也愚也,忝与斯文,恐久而磨灭,谨述其实及劳,拜手书于碑石之右云。
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辰春三月吉日立石。
朝议大夫山东等处承宣布使司右参议和阳马谅
奉议大夫兖州府同知姚昱
承事郎金乡县知县沈义、迪公郎县丞文理、将士良主簿方伯辉、武宗是,典史万
北辰
承事郎嘉祥县知县宋善、将士郎主簿张景昭、典史赵宗、儒学教谕吕仕华、训导
卜溥

重建 国宗圣公庙记
 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庭,血食天下;后世
者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也。南武城旧为县,即子游作宰处。在今兖州之
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里人以义起之,不知所
始,历岁滋久,风雨震陵。而兴废补敝者,不知其几也。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
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圮,奏请修葺,诏赐俞允。
时山东佥宪肖公启命兖郡太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经始于乙丑之秋八月,落
成于丙寅之春二月。栋宇飞一新营建大不特斫而已,有节□之□焉, □特圬之而
已,有丹垩之饰焉。庙既成,像宗圣公于前殿,以莱芜侯及夫人于寝殿,而宗圣公、
曾元并坐于左右,各以夫人配之。又明年丁卯,山东大参、今户部侍郎马公谅进谒是
庙,观位次失序,心所未安,遂绘为图,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簿方伯
辉,即其庙左创建新庙,迁莱芜侯夫妇像而祀之。曾元、曾申位于两庑,东西相向,
各以夫人配焉。宗圣公独居旧庙。天理民彝于是正,父子、夫妇于是乎安矣。今年春,
兖郡节推范公雯造谒其庙,读所记石刻乃金乡教谕卢与龄所作《莱芜侯庙记》,而宗
圣公庙记则缺如也。归语太守郭公鉴,曰:“宗圣公契一贯之奥旨,道德之心传天下
后世,仰而尊之,不可尚巳,今庙既立,岂可无文以彰之。”于是二公乃以记属予,
且道其详,曰:“正殿三间,中设宗圣公像,东西则列其门人子思、阳夫、沈犹行、
公明高、子襄、公明仪、乐正子春、公明宣之数子配侍焉。寝殿三间,公偕夫人,而
旁以曾西侍之。至两庑、中门戟门,各以三间,而规模则甚宏远也。”
予按:《史记·孔门弟子列传》称:“曾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少孔子四
十六岁。孔子以为能孝,故授之业,作《孝经》十八章。”今庙东南有曾子“耘瓜台”,
西南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当时以北有武城,故云南尔。当夫杏坛设教,木
锋振文,从游者三千,束肖者□□□,道统之传得其宗,惟曾氏焉。其嘉惠天下后世
者,昭如日月,千万年犹一日也,岂浅学所敢议其万一哉! 特以二公之命不可辞。天
顺四年岁庚辰岁冬十月吉,礼部侍郎许彬记。
兖州府同知王必选、王恭,通判田懋、黄文、刘善、薛彰,嘉祥县知县刘 ,儒
学教谕张庆立石。石匠满行夏能镌。

窝庄曾氏谱碑碑记
吾始祖宗圣曾子费人也,迄今二千余年矣。五十世以前荒远难稽,五十五世始自
关阳武城徙居于邑治东北乡汶水之阳,置田择茔,名曰曾家村。六十三世祖有宏观公
者,生子二:长曰闻智,次曰闻魁。闻魁公仍附葬祖茔,闻智公又卜新茔于兹,为吾
窝庄一支之始祖,越至于今已历八世,丁口日众,门户各立。虽不及嘉祥、木塘、吉
安、永丰、秦、晋、黔、蜀、冀、青、扶风数支之盛,而聚族而居亦不乏人。脱无谱
以纪之,不惟吾家世本源惧湮没而不彰,即族人支派后世亦难考稽。于是合族公议,
爰立谱碑于茔前,庶世系炯然,永传不混云。

大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巳仲春吉旦

注:此窝庄曾氏谱碑上自六十三代曾宏观,下至七十一代曾纪周。按此谱碑碑文
记载,该村曾氏六十四代曾闻智,由曾家村迁窝庄,为窝庄曾氏一支始祖。曾闻智系
曾家村曾宏观长子,居窝庄后已历八世。传六十五代贞传。六十六代尚芳。六十七代
衍润。六十八代兴仁。六十九代毓溪,行一。毓池,行二,字青川,咨部奉祀,生于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嘉庆二十年十月初三日酉时,娶孙氏邑庠生之
女。毓沼,行三,字汝潜,咨部奉祀,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酉时,卒于
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戌时,妻芦氏。毓溶,行四。毓銮,行五,字殿华,咨部奉
祀,生于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十日戌时,妻杜氏。七十代传一。七十一代纪周。

辉泉曾兴仁墓碑碑记
公讳兴仁,字伯厚,兴伦公之伯兄,衍成公之长子,尚锡公之次孙,宗圣六十八
代孙也。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先贤曾 墓在焉。自时厥后,守先人之坟
墓,故居之也特久。寻由武城徙居邑治西北之灰泉村,多历年所。其后世类皆寒素自
守,以孝谨闻,不堕宗圣家风。公之子一,讳毓麟,已逝。忠厚传家,□□里党,至
今以长□称之。媳潘氏淑德可风,职勤内助,家渐裕焉。公之孙名传道,身列成均,
曾孙元□□济济一堂。悉勤耕德厚,家声之振,当必自矣焉者矣。然则公之积善于家
而天之所以报施之者,岂□□□□哉!故特致之为曾氏远祖,为之有厚望焉。

大清道光贰拾陆年岁次丙午仲夏谷旦

窝庄曾氏续修谱碑序
 氏之先出自夏禹,数传至少康,少康生次子曲列,始封于 。国历夏、商、周,
世守其业。鲁襄公六年,莒灭 , 世子巫公去邑而为曾。此曾氏得姓之始也,遂以
鲁下邑武城为家焉。巫公生夭,夭生阜,阜生点,点生参,字子舆,受业孔门,资质
笃实,力学纯固,独得圣教之宗。后人故以曾子为始祖,世居武城,未闻他适。世代
年远,支派繁衍,有谱存贮,历历可述。至五十五世祖彬公由武城迁于费之东北乡曾
家村,至六十四世祖闻智公、闻魁公兄弟析居,闻智公分居窝庄,是为窝庄一支。子
孙日盛,户口愈繁,使无谱以记之,不唯吾家支派难溯,即先人之茔地坟墓亦难考矣。
于是阖族共议,将林树变卖百余缗,立石以志之。倘后之子孙勉勉焉,追远以成仁,
睦族以尽义,岂非先人之灵呵护于万世乎?故勒诸石,永垂不朽云。

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清和月上浣之吉

辉泉曾毓麟墓碑碑记
公讳毓麟,字振卿,宗圣六十九代孙也。父兴仁公、祖衍成公。公之轶事及生卒
之年月日,父老鲜能言之者,盖去民国时代已百有余年矣。考公前代碑纪,其先世居
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 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亦宜后世
又迁居此辉泉。按宗圣葬于嘉祥县在兖州之钜野,非此武城明矣,兹不具论。惟其碑
纪载公之行事曰忠厚特甚,闻诸父老,曾氏自迁居辉泉村起家立业自公始。夫木之枝
叶茂盛者,何其本固也;水之支分派别者,何其源长也。公之崛起兴业,土田倍增,
子孙众多,固宗圣之德泽流长,亦由公之忠厚传家远也。德配潘氏系潘家村潘公之女,
子讳传道,身列成均,足徵公之教育矣。女一,适仲沟村李门。今岁冬,公之玄孙昭
宣等为公立石表墓,愚以公为宗圣贤裔,因略为之记。

邑廪生友山氏英书台谨识
从九品焕亭氏彭维新敬书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嘉平月谷旦

辉泉曾传道墓碑碑记
公讳传道,字一轩,兴仁公孙,毓麟公子。毓麟公少贫乏,勤俭务农,家以富有。
公承借先业,乐施舍,好宾客,无华侈骄矜之习,以故文人豪士多与之交,酬酢往来,
终身不厌,有晏平仲久敬之风焉。乡里有不能婚嫁者资助之,交游困乏者贷以金,不
思偿。宗主曾纪琏以兄弟相争,让以位,坚不就,且邀族众为和解之。识者高其意,
以善人目之。咸、同间,盗贼蜂起,众举公为资邱社团长,贼至相戒,不入其乡。呜
呼!非盛德之感人,曷克臻此,即拟之王彦方、郑康成又何多让焉。德配高氏儒家女,
知礼让,治内有法,公不问家人生产,而家业丕振者,所赖内助尤多。生子六。女一,
适石栏村胡丕基。公性和平,见子弟煦煦笑语,卑幼辈亦乐与之处。晚岁好植花木、
畜鱼鸟以自娱,享年八十一岁。孺人七十二岁,孙十四人,曾孙四十人,玄孙近百人。
福寿之隆,子孙之多,蒙阳无如公者。信乎! 盛德之所致也。壬戌冬,其孙等以墓表
故略述梗概,以昭来兹。

清廪监生民国单县教员姻眷晚路少文撰
邑增生姻眷□□冉斌书丹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嘉平月上浣之吉

主要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 晋代何晏集解,宋代邢 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1版影印清人阮
元校刻之《十三经注疏》本。
《孝经注疏》宋代邢 疏解。版本同上。
《礼记正义》汉代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疏,版本同上。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1年3月1版。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60年1月1版。
《大戴礼记解诂》清代王聘珍著,中华书局1983年3月1版。
《晏子春秋译注》孙彦林等著,齐鲁书社1991年11月1版。
《曾子十篇》清代阮元注释,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孝经刊误》宋代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孝经义疏补》清代阮福撰,《丛书集成》本。
《孝经疑问》明代姚舜牧撰,版本同上。
《孝经或问》明代吕维祺撰,版本同上。
《四书章句集注》宋代朱熹撰,齐鲁书社1992年4月1版。
《庄子集释》清代郭庆藩撰,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韩非子集解》清人王先慎撰,《诸子集成》本。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著。《诸子集成》本。
《荀子译注》张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
《淮南子》西汉刘安撰,《诸子集成》本。
《盐铁论》西汉桓宽撰,版本同上。
《新语》西汉陆贾撰,版本同上。
《韩诗外传》西汉韩婴撰,《四库全书》本。
《说苑》西汉刘向撰,《四库全书》本。
《古列女传》西汉刘向撰,版本同上。
《论衡》东汉王充撰,《诸子集成》本。
《孔子家语》三国王肃撰,《四库全书》本。
《搜神记》晋代干宝撰,版本同上。
《高士传》晋代皇甫谧撰,版本同上。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版本同上。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撰,版本同上。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9月1版。
《汉书》东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6月1版。
《后汉书》南朝宋代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5月1版。
《隋书》唐代魏徵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8月1版。
《旧唐书》后晋刘 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5月1版。
《新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2月1版。
《宋史》 元代脱脱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1版影印《二十
五史》本。
《明史》清代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4月1版。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撰,影印《二十五史》本。
《补元史艺文志》清代钱大昕撰,《丛书集成》本。
《补辽金元艺文志》清代倪灿撰,《丛书集成》本。
《昌黎先生文集》唐代韩愈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柳先生集》唐代柳宗元撰,版本同上。
《宋景文笔记》宋代宋祁撰,《四库全书》本。
《古史》宋代苏辙撰,版本同上。
《困学纪闻》宋代王应麟撰,版本同上。
《郡斋读书志》宋代晁公武撰,《丛书集成》本。
《直斋书录解题》宋代陈振孙撰,版本同上。
《二程遗书》宋代朱熹编,《四库全书》本。
《朱子语类》宋代黎靖德编,版本同上。
《曾子全书》宋代汪 辑,版本同上。
《史学亻占毕》宋代史绳祖撰,版本同上。
《阙里志》明代孔承业撰,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圣门通考》明代包大撰,明万历十五年书林清心堂刻本。
《兖州府志》明代包大撰,明万历元年刻本,上海书店影印《天一阁明代方志
选刊》续编本。
《曾志》明代李天植撰,万历二十三年武城刻本。
《兖州府志》明代于慎行撰,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宗圣志》清代王定安编辑,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曾子家语》清代王定安辑,光绪十六年刻本。
《圣门十六子书》清代冯云宛鸟辑,道光十四年崇川冯氏刻本。
《崔东壁遗书》清代崔述著,今人顾颉刚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1版。
《史记志疑》清代梁玉绳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
《史记会注考证》日人泷川资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1版。
《群书治要》唐代魏徵等纂,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代阮元《宛委别藏》本。
《山东考古录》清代顾炎武著,清道光三十年刻本。
《续山东考古录》清代叶圭绶著,清道光三十年刻本。
《日知录》清代顾炎武著,《四库全书》本。
《魏源集》清代魏源撰,中华书局1976年3月1版《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本。
《全唐文》清代董诰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缩印本。
《太平御览》宋代李 等辑撰,中华书局重印上海涵芬楼影宋本。
《费县志》清代李敬修等撰,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近代曾昭海撰。
《曾纪泽遗集》清代曾纪泽著,岳麓书社1983年7月1版。
《诸子通考》蒋伯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1版。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中华书局1985年10月1版。
《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谢巍撰,中华书局1992年11月1版。
《孔子·孔子弟子》高专诚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1版。
《曾子校释》贾庆超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1版。
《曾子家世》济宁市政协等编,齐鲁书社1997年12月1版。
《孔子弟子资料汇编》 李启谦、 王式伦等编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7月1版
《孔子文化大全》本。
《曾氏名人录》曾祥茂、曾传录等编,内部印刷。
《宁都曾氏源流人文志》曾材编,内部印刷。
《费邑古迹考》清代杨佑廷撰,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文宪集》明代宋濂撰,《四库全书》本。
《尚史》清代李锴撰,《四库全书》本。
《阙里文献考》清代孔继汾撰,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阙里述闻》清代郑晓如撰,同治七年广州西湖街华文堂刻本。
《圣门志》明代吕元善撰,天启四年《盐邑志林》本。
《古今伪书考》清代姚际恒撰,《丛书集成》本。
《癸巳类稿》清代俞正燮撰,道光十三年求日益斋本。
《习学记言》宋代叶适撰,《四库全书》本。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2版。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谭其骧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