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孝事父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6&run=13

曾子孝事父母,对父母恭顺。有一次曾子在锄瓜苗时不小心伤了根,父亲十分生
气,杖击曾子。曾子苏醒后,对他父亲说:“方才我惹您老人家生气,您教训我用的
劲很大,没有伤着您吧? ”曾皙没说话,曾子则“鼓琴而歌”,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已
经平安无事了。曾皙的教育方法很粗暴,曾参却没有怨恨父亲。孔子听说此事后,不
赞成曾子的做法,告诉门人说:“曾参再来不要叫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就让别人代表自己向孔子道歉,询问原因。孔子说:“你没听说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
舜侍奉父亲的时候,找他、派他干什么一叫就到,要想杀他就办不到。见用小棍打就
等着挨,见用大棍打就跑,这是来躲避父亲暴怒的方法。现在你用自己的身体来面对
暴怒,站着不离开,自己死了而使你父亲陷于不义,还有比这更不孝的吗? ”曾子听
了孔子的教导,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缺点,就做了自我批评(事见《说苑·建本》)。
为了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曾子经常参与劳动,《论衡》中有曾子打柴的
说法,《说苑》记载了曾子耕种的情况。曾子平时照顾父母无微不至,早晨、晚上都
到父母跟前探望问安,并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父母的生活,冬天给父母保暖,夏天想法
让父母凉快,注意说话声音的大小,尽量让父母吃住都舒服 (西汉陆贾《新语·慎微
第六》 ) 。 曾子供养曾皙,每顿饭都有酒有肉。吃完了将要撤掉的时候,曾子就问
“剩下的饭菜给谁吃?”曾皙问“还有没有剩余的?”曾子一定回答“有”。曾元奉养
曾参也是每顿有酒有肉,撤除的时候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询问“还有剩余吗? ”
曾元便说“没有了”,意思是留下以后食用。孟子称曾元供养父母是“养口体”,就
是叫父母吃好吃饱;而曾子供养父母的态度是“养志”,即顺从亲意的供养,是更孝
的表现(事见《孟子·离娄上》)。
曾子的生母去世以后,曾皙续娶。后母对曾参不好,曾参却供养如生母。有一次
曾参的妻子为后母煮梨没有煮熟,曾参就将妻子休了。有人说:“这不在休妻的七条
范围之内。”曾参说:“煮梨是件小事,我让她煮熟而不听我的话,何况是大事呢!”
安身处世以如何能奉养好双亲为出发点的曾子,在出仕方面遵循的原则是“家贫
亲老,不择官而仕”。曾子说:“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
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
车毂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韩诗外传》卷七)他在
莒国任低级官吏,俸禄仅是三秉小米,却没有嫌弃,因为双亲可以享用;父母去世后,
据说齐国、晋国、楚国聘他为官,俸禄优厚,曾子却以父母享用不到为由而婉拒了。
(关于曾子出仕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认为可能当过低级小吏。至于什么“齐国迎以为
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等等,不过是夸张之词。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解》则说:“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
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曾子临死前因铺着季孙氏送的席子而不安,也说明
他一生未当过高官。)
曾参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十分悲恸,攀着丧车拼命哭喊,拉丧车的不忍心只得停
了下来(《淮南子·说山训》),“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礼记·檀弓上》)。因为
曾皙生前喜欢吃羊枣, 曾参在父亲去世后再也不吃羊枣, 怕睹物思亲,心中难受 (
《孟子·离娄上》)。他尊敬母亲,听说有个地名叫“胜母”,就不到那里去(《说苑
·谈丛》) 。有一次他吃生鱼,味道很美,就吐了。别人问为什么,曾参说,母亲活
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尝着味道鲜美,所以吐了,从那以后他不再吃
生鱼(《孝子传》)。双亲去世后,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尸子》)。
曾子以孝著称于世,成为孝顺父母的典范。到元朝时,被列为“二十四孝子”之
一,称“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