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优学优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53&run=13

宋元年间,哲宗明确孔氏庙学为孔氏家学,专供孔氏子弟入学受读,后添入颜、
孟二氏子孙。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庙学名“三氏子孙教授司”,宪宗成化元年
(1465年)颁给“三氏学官印”,始将孔氏家学命名为“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年间添
入嘉祥曾氏子孙,改名“四氏学”,为曾氏子孙入学、科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明万
历四十年(1612年)后,钦准四氏子孙以生员应“乡试”科考,并将廪、增生员名额各
增至40名。
四氏子弟在乡试科考中,享有特别优厚的待遇。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礼部议
准在乡试科取时,将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优先取中。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允准
“不拘孔颜曾孟,凭文取中”。雍正二年(1724年)从原来的五科各取2名,又增加1名
为正额3名,并成为定例。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广额于三名外,得广一名”,
此后,四氏学每科考中的举人,都在3名以上。到同治九年(1870年)竟达到8名之多。
此外,岁贡、恩赐等优遇,亦为曾子后裔入仕提供了方便。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四氏学岁贡每年一贡成为定例。清代四氏学岁贡生比地方上多出两倍。另外,
对圣裔还有恩赐出身的优遇。在如此优越的优学优试环境中,曾氏后裔有众多学子取
得各种功名。据不完全统计,仅江西德安曾氏后裔自明嘉靖二十年至清末计有进士1
60人,其中明代58人,清代102人;宁都籍曾氏后裔有进士6人,举人89人,贡生43人
(其中恩贡8人,拔贡7人,副贡2人,岁贡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