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专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37&run=13

民国以来有关曾子研究的著作主要有蒋伯潜《诸子通考》中《诸子人物考·曾参》、
《诸子著述考·〈曾子〉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曾参南武城人》、《曾子
居武城有越寇考》,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中《曾子研究》、《曾点研究》,及高
专诚《孔子·孔子弟子》等。
蒋伯潜《诸子通考》 中《诸子人物考·曾参》 载:“参字子舆,《弟子传》及
《家语》均云少孔子四十六岁,南武城人。南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诸
子著述考·〈曾子〉考》认为今《曾子十篇》中《曾子大孝》为曾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所记。《孝经》、《大学》两书成书于汉代,决非曾子所作。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中《先秦诸子系年通表》记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
公元前436年。 《孔子弟子通考·曾参南武城人》认为“武城在费县。……子游之所
宰,曾子之所居,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记》所载,本甚明
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载:“《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曾子去之,寇退而返’……谓越寇
季氏,非寇鲁。”“《鲁世家》‘哀公如陉氏,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
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夫三桓攻公而出之,国人迎而归之,越人送之,
攻费而数以十罪,必此时矣。……曾子于此时前后,皆居武城。”
对曾子在原始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钱穆论道:“曾子于孔门为后进。孔
子死,曾子年仅二十七岁。孔子称‘参也鲁’,门人记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
无曾子,则曾子之在孔门,未必夙为群弟子所推尊。其后游、夏、子张欲尊有子为师,
强曾子,曾子不肯,其时犹不见尊曾子。曾子既为鲁费君所重,其子曾申又见崇于鲁
缪。吴起出曾氏门,显名楚、魏。至孟子推尊曾子,后世因谓其独得孔门一贯之传,
实不然也。”
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中的《曾子研究》,从“家世和履历”、“为人和性恪”、
“思想特点” 、“评价问题”四个方面予以分析。认为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死
于公元前432年”。其家庭情况“不太富裕”,曾到莒国当了个“得粟三秉”的官职,
“之后收徒讲学”,“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的学业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最
后终于成了一位有名的儒家大师” 。 其为人和性格特点:“性情沉静动作较慢”,
“为人小心谨慎”,“态度谦逊”,“反对‘胁肩谄笑’”,“具有勇敢精神”。思
想特点:“修养全面”,“孝行突出”,“三省吾身”。同时,作者对曾子的勇、孝、
修养思想及影响进行了简略的评析。在《曾点研究》中,李启谦认为曾点“对儿子曾
参要求很严”,“他非常崇拜孔子的学说,所以不仅他自己跟着学,而且还叫他儿子
曾参也拜孔子为师。在孔门弟子中,父子同学于孔子者有两例,一是颜路、颜回父子,
再就是曾点、曾参父子。颜回、曾参这两个晚辈都学有成就。在孔门弟子中,两个被
后代官府封为‘圣人’的,恰恰就是颜回和曾参。颜、曾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与
他们父辈的督促是有一定关系的”。
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一书,其中第二部分《孔子弟子》的第四章《曾参的
思想贡献及其影响》从十个方面予以论述。第一节论“乐正氏”意指何人,认为“乐
正氏之儒”可能是传曾子之学的乐正子春一系人物,否定了郭沫若“乐正氏”是指孟
子弟子乐正子的说法。第二节对曾子之道统地位提出质疑,同意钱穆的观点,并进一
步批驳朱熹“曾氏之传独得其宗”的说法“是很难立足的”。高专诚认为:“孔子以
‘吾道一以贯之’教训曾子,很可能是因为曾子的追求过于支离破碎,这使得曾子只
有以‘唯’应之;其次,孔子是否能同意曾子对‘一以贯之’的解释,实难予以确认。
……孔子曾以一贯之道教训子贡,亦只能说明所谓‘一贯’不过是种为学之法,而不
是将道统也传给了子贡。如若然,则可能出现两个道统。这样以来,也就不成其为道
统了。所以,平心论之,曾子的看法恐怕只是他个人对夫子之道的提纲携领式的总结,
而很难说是恰合夫子本意的客观的解释,尽管他具有这种总结的勇气。”高氏又指出:
“我们亦无意否认曾子本人有自以为孔学正传的想法和做法。曾子有勇气以忠恕一贯
夫子之道,即可能是此种意图的明证之一。”但是,仅有这种精神,还远远不能成为
孔学的事实上的传人。因为事实上的传人和自以为的传人无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节论曾点、曾子一派的“孝行”,认为“独有曾子的孝,不仅在行动上有登
峰造极的表现,而且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崭新的建树,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中国传统社会极重孝道的倾向的形成,与曾子及曾子一派在这方面的根本性
努力是难以分开的”。高专诚认为曾点、曾参的父子关系能否确认,“我们似乎并不
敢断言”。作者认为,各种传说中“曾子已被塑造成一个在‘孝’的方面的宝塔尖上
的人物了。曾子的孝行之所以被理想化……除了曾子的性格使其在群弟子中形成格外
履践孝的特殊表现外,更主要的是他本人对‘孝’的一些极端的看法。……所以,在
体观‘孝’的方面,从本质上讲,曾子一干人已经走向了顶点,并且概括出了后世发
展的总的行动原则。后代人在履行‘孝’的教条时的正面和负面的表现,亦是原本于
此”。
第四节论曾子的尽礼、守约。作者认为,曾参因为鲁钝,“与其它弟子相比,在
举一反三上,曾子比不上颜渊的深沉,当然更比不上宰我、子贡等人的辩给,亦不如
子张那样的急于求成,子游那样的宏伟博大,以及子夏那样的一字一板,而是顺着自
己的天资,小心翼翼,做着一番兢兢业业的‘苦行’的功夫”。而“他的令人叹为观
止的行为,体现了他的言行一致的特色”。尤其是“在常人心目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
事情,在尽礼守约的曾子看来,都有着丝毫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五节论曾子等人的政治态度。作者认为曾子尽礼守约的不苟作风,从根本上来
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在政治上大有成就的人物”。而“曾子对于现实政治,更多的
是无情的揭露与鞭挞”。曾子深受孔子晚年思想的影响,“对于现实政治采取了议而
不与的态度”。对于曾子一生的行为“后人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不受政治权势的利用
这一事实却是可以肯定的。也正因如此,儒家思想中极端重视人伦的一面才会那样发
扬光大。如果说中国思想史重人伦的思想也曾起过许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曾子及
曾子一派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第六节论曾子思想的创建。作者认为“曾子的路数大体上出自于夫子,可以说是
做了将夫子在某一方面的思想加以放大的功夫,而且是以稳健的态势去完成这份努力
的”。
第七节论曾子对“君子”的严格定义,认为“‘仁’是孔子道德、政治思想的最
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作者分
析了孔子与曾子关于“君子”的定义,认为孔子有“宏伟坦荡的气魄和广阔的襟怀”,
而曾子没有如此的高度,但却更加具体而严厉,所以,作者认为孔子的学生“大多均
以守成而名,这当中,曾子可以说是很突出的一位了”。而曾子对“君子”定义的过
分严厉,“有时又不免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而言与行的关系问题,是曾子思
想的建树之一,“不仅在曾子的思想中占有显著地位,成为曾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而
且亦为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这便是思、言、行、复四
个步骤,特别是“复”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孔子言行一致思想的发展。
第八节是关于曾子对孝的理论的发挥、孝的消极意义、曾子与《孝经》三个方面
的研究。作者认为,孝的思想,曾子继承于孔子,“曾子的贡献,是对‘孝’的理论
凸显”。也就是强调了以孝为本,从而体现父母价值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者批判
了曾子孝道中消极的方面。关于《孝经》的作者,认为不是曾子所作。
第九节提出孔子死后子夏、子游等人因为有若似孔子准备师事之而曾子不同意一
事系子虚乌有,并引蒋伯潜的看法说,有若大概不是孔子弟子。
第十节论曾子后学吴起的生平事迹。第十一节小结曾子及曾子一派成就及不足。
济宁市政协与嘉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曾子家世》一书,介绍了曾子
的先世、生平、嫡裔世系、著名弟子、历代曾氏名人及封赠与奉祀情况,并概述其思
想、著述,介绍了嘉祥的纪念性建筑遗址情况,附有历代颂曾诗选、曾子故事选等。
为便于曾子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大型丛书《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出版了
《孔子研究资料》(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编) 和《孔子弟子研究资料》(李启谦、
王式伦编) 。其中,《孔子弟子研究资料·曾子》汇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62种重要古
籍中有关曾子的原始资料。贾庆超主编的《曾子校释》以汪 《曾子》为底本,附清
人曾国荃主持、王定安编撰的《宗圣志》,资料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