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33&run=13

曾子的言论与行为,在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已有不少记录。现存最早记述曾子
思想言行的著作是《论语》,共14条。《论语》成书于孔子去世后不久,且有曾子弟
子参加, 故可信性较大, 是研究曾子的基础资料。《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及“士不可以不弘毅”等曾子的言论,后来被广为征引。
《孟子》一书在阐述自己观点时经常引用前人的言论作为证据,除孔子以外,征引曾
子言论的比重很大。孟子引为证据的曾子言行很多不见于《论语》,说明曾子的有关
材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需要时就取以为据,其它诸子著作中保存的曾子资料也是如
此。 《孟子》中引曾子言行9条,如“曾子养曾 ,必有酒肉”之条,将曾参孝养父
母与曾元养曾参的言行进行比较,以说明曾元赡养曾参的做法是“养口体”,曾参孝
养父母的做法是“养志”,结论是“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梁惠王下》在
回答鲁穆公“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
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指出:“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此时引曾子“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一语,说明国君及
有司行仁政,就能出现“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的局面。孟子认为,“曾 嗜羊枣,
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是曾子死去父亲长久悲痛的一种表现。在“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之条中,孟子介绍了曾子的言行,又用“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时的行为相比,认为
“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而皆
然”。《庄子·让王》用“曾子居卫,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的形象及表
现,说明“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的观点。《战国策》中记载
了一个多人传言“曾参杀人”以致曾参之母“投杼逾墙而走”的故事,甘茂以此陈述
谣言的危害:“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
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特三人,臣恐王为臣投杼也。”
《荀子》 一书,明确标出曾子言语有5条,主要是修身方面的。《韩非子》载“曾子
杀彘教子”的故事,说明即便对儿童,说话也要讲信用。《吕氏春秋·孝行览》开篇,
大多用的是曾子的话,以说明孝的意义和作用。
西汉王朝建立,惠帝时废“挟书之令”,儒者逐渐以其学说传授于民间。公元前
140年,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渐为统治者
所用。董仲舒在对策中即大量引用孔子及曾子的话作为根据,如“曾子曰:‘尊其所
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等,扩大了曾子的影响。随着影响的扩大,
开始有系统地收集、整理曾子的言论。《汉书·艺文志》所载《曾子》十八篇已佚,
但《大戴礼记》中存十篇,《礼记》中载《曾子问》50余条,《檀弓》篇中载曾子言
论30余条,有不少未见于先秦典籍,如“曾子谓子思曰:‘ ,吾执亲之丧也,水浆
不入于口者七日’”;“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等等。另外,
《韩诗外传》中也有不少曾子的言论和行事,如“子夏过曾子”条。《淮南子》一书,
系刘安门客所著,其中记录了数条曾子的言行。刘向所撰《新序》与《说苑》中关于
曾子言行,既有引用前人者,亦有不少增益,仅《说苑》一书即10余条,如“曾子衣
弊衣以耕”、“鲁人攻 、曾子辞于 君”、“邑名胜母,曾子不入”及“孔子家儿
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等等。
曾子的言论、行事资料,主要见于战国及西汉时的典籍。三国魏王肃伪《孔子家
语》所记,仅有小异而无新补。南北朝时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有“曾子七十乃学,
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之说。郦道元《水经·泗水注》有一则
曾子居曲阜枭不入廓的传说。曾子的这些言论行事,主要是作为证据而被记录下来。
如在西汉时期盐铁官营还是私营问题的大辩论中,“文学”一方曰:“孔子不饮盗泉
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 ”丞相史则曰:“曾子养
曾 ,必有酒肉。无端 ,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 善,虽闵、曾不能以卒养。”
其它,如《高士传》收入曾参,《弘明集》中所录佛教高僧的议论,也多处引曾子事
迹为据。释僧顺在论“形象始立,非为教本意”时说:“且仲尼既卒,三千之徒永言
兴慕。以有若之貌最似夫子,坐之讲堂之上令其说法,门徒谘仰,与往日不殊。曾参
勃然而言曰:‘子起! 此非子之座。’推此而谈,思仰可知也。”其中有些言论、行
事被反复引用,词句或情节有所变化。《庄子·寓言》:“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
‘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韩诗外传》记曾子
语曰:“……故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
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乘,犹北向
而泣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曾 杖击曾子的事情,《韩诗外传》
是这样记录的:“曾子有过,曾 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
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勿纳也。’……”到《说苑》
载其事则称 “曾子耘瓜而误斩其根” , 故曾 发怒杖击他。 到曾子苏醒后除向曾
 慰问外,又“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 听其歌声,知其平也”。至《孔子家语》,
又增加了曾参向孔子认错的情节:“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告孔子而谢过。”
情节丰富,故事动人,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曾参的形象,自战国时就以孝子、贤人的典型出现在各种著作中。因为曾参已众
所周知,所以写文章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只提姓名而不涉及曾子的言行。如《庄子》中
“曾、史”并称,即把曾参与史 作为仁义、道德的典型:“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
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藏也” (《庄子·骈拇》)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
(《庄子·在宥》)。作为孝的典型,庄子把曾参与孝己二人并称:“人亲莫不欲其子
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庄子·外物》)《战国策》中,苏秦、
苏代都以“孝如曾参”为例。《荀子》列举孝的典型时增加了闵子骞:“天非私曾、
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 以綦于
礼义故也。”(《荀子·性恶》)《韩非子》中皆曾、史并称,以他们为“修身寡欲”
的高尚典型。此后的图书文献,引孝行榜样,或曾参、孝己并称,或曾参、闵子骞并
称;举德行典型,则曾、史并称;而在《淮南子》中,作者将曾参与孔子并称:“其
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
均平。故孔丘、曾参无所施其善,孟贲、成荆无所行其威。”(《淮南子·齐俗训》)
曾参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人史绳祖曾在资州见到汉代隶书残碑,
可辨者有200余字, 中有“董永千乘人”及“曾子孝以通神明贯感底著乎朱方后世凯
式”等。(见《四库全书》本之《学斋 毕》卷三。)西汉琅邪人王骏妻子死后不复娶,
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骏说:“德非曾参,子非华、元,亦何敢娶? ”曾子孝行,不
仅让人效法,甚至有因仰慕而改名者。《拾遗记》载:“曹曾,鲁人也,本名平。慕
曾参之行,改名为曾。家财巨亿,事亲尽礼,日用三牲之养,一味不亏于是。不先亲
而不食新味也。为客于人家,得新味则含怀而归。不畜鸡犬,言喧嚣惊动于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