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30&run=13

自然社会观
《曾子十篇》最后一篇是《天圆》,以与弟子单居离问答方式,阐明天圆地方的
含义,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及圣人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曾子认为,天生的头向上,地生的头向下。所谓天,地上空虚无土之处都属于天,
所有动物是天所生,头向上;草木等植物以根为头,枝叶为末,所以说地所生的头向
下。“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但实际上不是一圆一方。曾子说:“如诚天圆而
地方,是四角之不掩也。”就是说,要真的是上天圆形而大地方形,那么四个角就盖
不住了。“天圆地方”是从“道”这个角度说的,天道叫圆,地道叫方。卢辩注称:
“道曰方圆耳,外形也。”阮元引《易·说卦》乾为天为圆。《文言》曰:“地至静
而德方,皆言其道也。圣人因方圆以治天下,故《周髀》以笠写天,立周天之度;禹
用矩测高、深、远,以治山川也。”进而曾子论及阴阳二气。首先,曾子强调指出阴
阳之气来源于天地。他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
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
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幽有幽深之义,以此说明“地”广大幽远;明有
光明之义,以此说明“天”明亮光耀。明亮的是吐气的,它的影像是显示于外部的;
幽深的就是含气的,本身没有光亮,而需要含受光亮,才能显示影像,相对于明亮者
的“外影”,它便称为“内影”。在曾子看来,明亮的天是阳,幽远的地是阴。阴、
阳是指阴性或阳性,也可以说是阴性之物或是阳性之物。曾子体察到了火、日同天共
具某种相同的属性,它们是“外影”的;金、水同地共具相类似的属性,它们是“内
影”的。阳性的天是吐气者,处于主动地位;阴性的地是含气者,处于被动地位。这
正是阴阳两气产生的先决条件,即阴阳两气来源于天地。所谓“吐气者施,而含气者
化,是以阳施而阴化”,就正表明了天与地两者客观上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它们在
“气”的统一下,又处于“施”与“化”的和谐之中。
其次,曾子明确地将气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结合,提出“精气”的概念,指出阴阳
的精气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源。曾子说:“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
品物之本也。”气在曾子的观念中是阴阳之气,而阴阳之气的精华称为精气。精气流
动于天地之间, 经过“神” 与“灵”的交汇,化为天地间万物的组成材料,所以是
“品物之本”。
第三,关于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曾子指出,“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
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曾子认为阴、阳二者并不是
一种压迫的关系,而是可以平等相处,也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干扰。阴、阳之气如果
各得其所,就会出现平静的状态,如果一方偏强就会起风,如果双方争胜就会打雷,
如果双方交互感应就会有闪电,如果双方交错散乱就会起雾,如果双方和合就会下雨。
因此阴阳二气呈现着此消彼长、相得益彰的状态 (关于阴阳二气的论述,参考了罗新
慧《曾子思想与阴阳学说》一文,见《管子学刊》1996年第3期。)。
第四,曾子明确指出人为阴阳之气的最高级的结晶与精华。他指出:“毛虫毛而
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
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倮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兽类有毛而生,鸟类
有羽而生,曾子认为作为兽类的“毛虫”和作为鸟类的“羽虫”,都是阳气化生的结
果。相比而言,有甲壳的动物和有鳞片的动物则是阴气化生的结果。因为“毛虫”和
“羽虫”是在地面天空中生活,而有甲壳和鳞片的动物则以在穴窟及水中生活者居多,
以此区分阴阳。而人无毛羽介鳞,所以称为“倮”,是阴阳之气化生的最高成果,是
宇宙天地的精华。在曾子看来,客观世界中不仅有气与精气的区别,而且又有精气、
菁华的区别,气的最高级形式的菁华部分构成了人类。
在这个基础上,曾子又提出了圣人制订历法、音律及礼仪制度等,具体解释神灵
是“品物之本”的含义。曾子指出:毛虫一类最高级的是麒麟,羽虫最高级的是凤凰,
鳞虫最高级的是龙,倮虫最高级的是圣人。龙属阴,需靠阳性的风才能飞起,龟属阴,
需要阳性的火烧烤才能显出征兆,都需要阴阳交会才行。麟、凤、龙、龟,都是为圣
人服务的,所以圣人是天地的祭主,山川的祭主,鬼神的祭主,宗庙的祭主。圣人慎
守日月的度数,而后观察星辰的运行,确定四季的次序,这叫作历法。截制十二种长
短粗细不一的管子,来确定“八音”的高低和清浊,叫做律吕。律属阴而治天 (十二
律以应十二月) ,历属阳而治阴(仪象日月星辰而授四时),阴阳交互而治,一点也不
能有差错。圣人又确定“五礼”作为万民的准则,确定五种丧服区别血缘亲疏等等。
因此称为“品物之本”,是礼乐制度的基础及兴衰治乱的原因。